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未來,我將繼續潛心創作、積極履職,用畫筆記錄更多新時代壯麗圖景,用提案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最為璀璨的瑰寶。它們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蘊含著民族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作為一名文化藝術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著守護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傳承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履職,我踏上了漫長的調研之路,深入開展“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的調研工作,深入了解這些中華文化的現狀,并嘗試用畫筆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將調研成果轉化為繪畫創作,期望能以獨特的方式為文化傳承建言獻策,這一路的探索,不僅是藝術創作的旅程,更是我履行職責、踐行使命的生動實踐。
本文作者在黃河畔寫生 (作者供圖)
溯源問道,探尋文化根脈
長江與黃河,這兩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個溫婉靈動,一個雄渾磅礴,能夠系統、深入地走近她們,得益于全國政協組織的“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等調研活動。
長江,從唐古拉山脈的涓涓細流起步,一路奔騰,匯聚成浩蕩的洪流。調研也從源頭出發,順流而下,我目睹了金沙江的奔騰咆哮、江漢平原的沃野千里,以及入海口的波瀾壯闊。每一處景觀,都串聯起沿線的生態、人文與經濟發展脈絡。調研途中,我看到了長江流域的自然特色和綠水青山,看到了長江沿線的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上游的高山峽谷中,江水滔滔,潤澤兩岸,國家下大力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無數珍稀動植物的家園都成為了自然保護區,自然之美如詩如畫。中下游江水碧波蕩漾,兩岸草木蔥蘢,江豚逐浪,飛鳥翔空,萬物和諧共生,生態之美盡顯;經濟穩步發展,長江流域用生命的律動,奏響百姓富、產業興的樂章。
在黃河流域調研時,我深刻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古老的仰韶文化到現代的治黃工程,黃河見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興衰榮辱。從源頭的清澈溪流,到中游裹挾泥沙的濁浪排空,再到下游平原的滋養灌溉,黃河以其獨有的力量,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根脈,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曾經的黃河三角洲海水倒灌,鹽堿灘成片,通過構建水系循環系統、微型生態系統和生物演替系統等綜合治理,使得濕地生態系統得到顯著提升。如今,黃河口國家公園的創建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作為全國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它將進一步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構筑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
長城,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程的奇跡,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紐帶,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的精神內核。長城調研是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民主監督性調研,調研組實地踏查長城及相關各級文化保護單位、重要遺址遺跡。沿著長城的遺跡前行,從雄偉的山海關到險峻的八達嶺,每到一處,撫摸古老的磚石,感受歷史的厚重,我仿佛看到了當年戍邊將士們的英勇身影。
流淌著千年繁華與滄桑的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也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促進了文化融合。李白、蘇軾等古代文人墨客都曾游歷運河兩岸,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沿著大運河調研,我看到了沿岸城市因運河而興起的繁榮景象,也感受到了運河文化對當地民俗風情的深遠影響。從北至南,探尋著它的軌跡,見證了北京通惠河的歷史沉淀、淮安漕運的往昔輝煌以及蘇州段水鄉的溫婉風情。
本文作者在創作《萬里長江圖》 (作者供圖)
丹青繪卷,禮贊山河新篇
調研結束后,我陷入了深深思考。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明的價值?如何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文化的璀璨?最終,我決定拿起畫筆,用藝術的形式將這些文化遺產的魅力展現出來,將這些珍貴的見聞與感悟轉化為藝術作品。
在創作長江主題畫作時,回想著三江源頭被陽光照耀下閃耀著銀色光芒的冰川,冰峰林立,宛如仙境。我用細膩的筆觸慢慢描繪長江源頭的雪山,用磅礴的氣勢展現長江中下游的廣闊平原和繁華都市,用靈動的線條展現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的變化。畫面中,既有源頭的圣潔寧靜,又有中游的生機勃勃與下游的繁華開放;既有長江水的雄渾壯麗,也有沿岸生態的和諧美好。我要通過繪畫呼吁人們關注長江生態保護,讓這條母親河永遠奔騰不息。
畫黃河時,我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皚皚雪山起筆,把阿尼瑪卿雪山映于宣紙上,繪高山,畫平原,勾峽谷,描丘陵,展現似千軍萬馬咆哮而過卻又一瀉千里的黃河之水,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蜿蜒東流入海。我著重刻畫了黃河水的洶涌澎湃和沿岸黃土高原的獨特地貌,并把時代新貌融入其中。作品突出了黃河文化的厚重,黃河氣勢的雄渾,用層次豐富的筆觸描繪黃河水的洶涌澎湃,展現它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偉大力量,以及中華民族在與黃河水患斗爭中所展現出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描繪長城,東起河北的山海關,西至甘肅的嘉峪關,以萬里連關的長城雄姿為主體背景,串聯起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畫面中,在山巒重疊之處,長城順著山勢起伏,在平坦的草原上,長城又似玉帶延展;每一塊磚石、每一座烽火臺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精巧與滄桑疊映的古建筑猶在眼前。同時,我也在畫面中融入了生態修復工程等現代元素,展現長城在新時代煥發出的新姿。
在大運河的畫作中,我專注捕捉沿線的煙火氣息,以沿岸的古鎮、樓閣、古橋、亭臺、廟宇為元素點睛,用筆墨暈染出它在歲月長河中的獨特韻味,勾勒出這條人工天河的靈動與婉約。畫面之中,河面寬廣,河水清澈,船只往來;沿線樓閣亭臺古色古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玲瓏,高速鐵路與高架橋穿插其中,展現了大運河往昔的繁華與現代的風貌,我們也會記住大運河的歷史貢獻與今天。
以筆寫心,助力文化傳承
在我看來,美術工作者的筆墨當隨時代,要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責任感。
在調研和創作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僅僅是國家的責任,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的職責不僅是用畫筆記錄中華文化與時代文明,更重要的是為文化保護與傳承建言獻策。我提交的《關于加強“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系列中華文化重大題材文藝創作的提案》被全國政協評為2024年重點提案。提案圍繞以美術作品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出發點,以保護、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為核心,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創作導向,通過美術作品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等方面建言獻策。
這些調研與創作成果,不僅是個人藝術追求的體現,更是履行職責的重要方式。我希望能夠通過藝術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的文化魅力,分享履職感悟,讓文化瑰寶走進大眾視野。
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未來,我將繼續潛心創作、積極履職,用畫筆記錄更多新時代壯麗圖景,用提案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同時,我還將我的繪畫作品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與國內外的藝術家、文化愛好者進行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讓世界更了解今天的中國。
(來源:《中國政協》2025年第8期 作者:劉廣 全國政協委員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美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