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更好服務宏觀經濟穩健增長的預期目標,要瞄準堵點卡點難點,進一步在跨部門、跨行業和跨領域上多發力,在監督推動既有政策落實上多發力,在優化完善上多發力。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連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重要舉措,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下降,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2024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4.1%,是統計以來最低水平。二是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數據顯示,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超600萬公里,國家物流樞紐增至151個。一批重大交通裝備研制成功,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運。三是物流與產業融合形成新局面。批發物流向供應鏈服務拓展,零售物流向精細化轉型,進出口物流保持韌性增長,網絡零售額和快遞業務量連續10余年穩居全球第一,即時配送等新業態健康成長。四是物流數智化成降本增效新引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物流業態,不斷刷新效率極限。網絡貨運蓬勃發展,交易成本下降達6%。無人機配送掀起“空中革命”,無人車場景拓展到公共道路。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國物流領域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一是制造業供應鏈效率不高。制造業是降本的重中之重,但過多物流活動停留在內部,社會化程度偏低,單位制造業產值創造的經濟價值遠低于發達國家。不少領域仍存在“單打獨斗”的現象,既無集成交易平臺,也缺乏全網服務商,存在巨大隱性成本。二是國際物流供應鏈保障能力脆弱。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國際物流供應鏈成本居高難下。我國在海外的物流設施布局分散,在全球核心樞紐、關鍵節點投入不足,國際物流自主可控水平不高,制約了產業鏈和價值鏈地位。三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仍任重道遠。我國公路貨運、倉儲等領域散小弱,集中度低,存在較高強度的同質化、低價競爭。快遞市場雖集中度高,但骨干企業經營實力、網絡能力、服務品類都與世界一流企業存在很大差距。四是多式聯運體系仍有不暢。一些重要港區和物流園區尚未接入鐵路專用線,機場與寄遞業務在設施連通、流程優化等方面融合不夠。不同運輸方式設備載具、票據單證、特貨界定、安全管理等規定不一致,且信息實時共享不暢。五是鐵路貨運潛力亟待釋放。高鐵和快遞這兩張亮麗“中國名片”尚未實現“強強聯合”。高鐵早期規劃場站缺乏物流配套設施,運營時刻與快遞匹配性不強。六是物流統計存在數據難收集、專業統計力量不足、國際可比性不高等問題,統計在支撐宏觀決策和指導企業經營活動方面的作用亟須加強。
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更好服務宏觀經濟穩健增長的預期目標,要瞄準堵點卡點難點,進一步在跨部門、跨行業和跨領域上多發力,在監督推動既有政策落實上多發力,在優化完善上多發力。
強化頂層設計,增進部際協同。加強相關領域頂層立法,明確各方主體責任、聯動任務和監管機制;完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細化工作規則和目標任務,統籌降本工作;完善物流統計體系,優化物流統計核算方法、數據來源和取值范圍;完善發揮物流指標作為經濟運行“晴雨表”作用;加強物流統計分析檢查,強化與相關部門統計工作的協調聯動;加強專業統計力量建設和必要的財政專項預算安排。
推動規則銜接,加強信息共享。制定修訂并形成適應多式聯運的品類劃分、裝載交接、安全管理等的通用規則。推動相關部門、企業向社會開放物流相關的公共數據,超前謀劃物流數據開放互聯試點“接力跑”,以點帶面有序鋪開。
推廣標準托盤,提升作業效率。強化托盤國標執行力度,各有關部門要推動出臺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等針對性政策。鼓勵生產制造企業使用標準包裝箱,從源頭發展單元化物流。
打通堵點卡點,推進多式聯運。推進鐵路專用線進碼頭、進園區、進廠礦,降低鐵路專用線建設和使用收費。持續完善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統籌機場建設與物流規劃,優化貨運功能布局和業務無縫銜接。
發展高鐵快遞,加強鐵路貨運。鼓勵鐵路運輸企業與快遞企業加強合作,建設覆蓋主要城市群、都市圈的高鐵“區域閃送”網絡。針對高時效需求,打造高鐵快遞跨城、跨區域“當日達”“極速遞”產品。針對業務量大且穩定線路,打造“次日達”夜間專列。
加強企業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支持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整合資源、協同“出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規劃布局協同,引導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開展長期戰略合作,鼓勵“鏈主”企業與專精特新企業協同創新,科學引導低效過剩物流產能退出。鼓勵公共信息平臺拓展功能,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全流程服務。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垂直領域大模型應用,因地制宜推廣自動配送車、自動駕駛智慧編隊等新型裝備和模式。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王先進 全國政協委員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