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12-17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
【字體:大、中、小】
【 顏色: 】
瀏覽量: ...
草原,是我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從東到西綿延覆蓋我國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幾千年來,孕育了我國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滋養了奔流不息的黃河長江,養育了千萬牧民兒女,筑起一道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安全屏障,守護我們的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邊疆穩固。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草的堅韌生命力,使人們一直忽視了對它的呵護種養。長期以來,“重糧輕草、重畜輕草、重林輕草”的傳統觀念和“只用不養”的過度索取曾經嚴重透支了我國草原的生態資源和生產力,使草原長期處于整體退化狀態,其中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積近1/3。特別是青藏高原,草原退化面積超過70%,嚴重危及“中華水塔”安全;內蒙古中西部草原沙化嚴重,東部及東北部地區草原面積較80年代減少近28%。草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內蒙古、新疆等六大草原省份農牧民人均收入曾經只有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84%,近六成牧業、半牧業縣戴過國貧縣“帽子”。同時,我國牛肉和乳品自給率目前只有75%和62.8%,而未來,比照人均牛羊肉消費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國膳食指南對奶類攝入量的建議,我國對草畜產品的需求至少還將增加一倍以上,草畜產品供給能力明顯落后百姓需求,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林草興則生態興”,草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青海、內蒙古、甘肅等地考察調研時,反復強調要加強草原保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指出“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各相關部門和有關地區堅決落實總書記和中共中央有關決策部署,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一批重大工程,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10年來,我國草原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草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產能力明顯提升。草原保護建設迎來難得歷史機遇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長期問題的窗口期,也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階段。
九三學社中央長期關注草原保護建設,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圍繞草原生態建言獻策。特別是2018年以來,更加高度重視草原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食物安全、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召開的首場科學座談會就聚焦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并將“草原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恢復”作為九三學社中央長期關注的重點調研課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2018年6月,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中)率隊在黑龍江大慶農墾綠色牧場調研草原生態修復治理。
2021年9月,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左三)率隊赴重慶就 “武陵山區草地資源保護”課題調研。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五年來,九三學社中央邀請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以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和院士專家組成調研組,赴內蒙古、黑龍江、新疆、寧夏、四川、甘肅、青海、西藏、湖南、重慶等地開展調研,足跡遍及我國草原四大分區,深入了解不同類型草原保護建設情況;在西藏和內蒙古,分別召開“青藏高原草原生態文明建設”“草原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恢復”專題研討會,分析研判重點草原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問題,集思廣益尋找“護草良方”。在摸清基本情況的同時,又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于實踐中見成效,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內蒙古草原生態文明建設;與國家林草局合作,在全國11個省(區)推動開展草原科技示范點建設,在反復實驗中探索草原生態修復的科學路徑,用實實在在的收益引導牧民群眾轉變傳統生產方式,幫助促進草原“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發展。
“現在草原建設的最大問題,還是在于重視程度不夠、投入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在大量調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研判基礎上,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提出,要全面實現草原生態質量恢復和草原地區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在于觀念的徹底轉變和能力的切實提升。在“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全面準確完整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統籌謀劃草原建設,全面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和草原生產力恢復,整體推進草原地區高質量發展,著力強化草原科技支撐,建成永續安全、生態健康、綠色發展的美麗幸福大草原。
建諍言議大事,獻良策促發展,是民主黨派應盡之責。九三學社中央凝練打磨多年來的調研研究成果,向中共中央提交直通車建議2份,提交兩會提案8篇,在征求黨外人士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座談會、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黨外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稿意見座談會,以及全國政協大會、常委會、雙周協商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作口頭發言或提交書面發言,呼吁進一步科學全面系統推進草原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恢復。具體提出,盡快編制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長期規劃,以生態修復優先、兼顧生產力提升為原則,系統開展天然草原補播改良工程,有序推進栽培草地建設,加強南方草地建設,實現還草于畜、藏糧于草,科學發展有畜大農業;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法律保護體系,構建全國草原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生態補獎政策和自然保護地管理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研發推廣,構建現代草業育種等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形成草原戰略科技力量等一系列建議。有關建言得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重視批示,為推動政策出臺提供了科學參考。
2022年9月,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右三)率隊赴內蒙古就“草原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恢復”課題調研。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我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快車道,草原事業蓬勃發展。2021年3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草原保護管理,推進草原生態修復,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推動草原地區綠色發展。部署編制草原保護修復利用規劃、加快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健全草原監測評價機制、完善草原自然保護地體系和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大力發展草種業等十二項具體行動舉措。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增加“第五章 草原畜牧業”,明確完善草原補獎政策,加強飼草品種選育等內容。“十四五”期間,國家林草局將謀劃啟動草原保護修復八大工程,加強草原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加快提升草原生態質量。農業農村部將大力發展優質草業,通過在中低產田、坡耕地種草,草田輪作等方式,培肥地力,藏糧于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科技部將在“種業自主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設置草牧業相關技術研發任務,提升草種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憶往昔,草原風沙漫天。見今日,水草豐美如茵。展未來,草原資源利用強國終可期。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所做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重點部署了未來5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充分體現了草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彰顯了黨和國家對草原建設事業的高度重視和關心,為草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未來的草原建設事業必將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出更大更重要作用,繪就出天更藍、草更綠、人民生活更幸福的新時代草原美好畫卷。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參政議政部 文/ 馬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