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劉鑫源,九三學社社員,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1978生于山西。200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版畫入選《首屆北京國際版畫展》,版畫作品《高西店村民組畫》入選《首屆工美杯作品展》并獲銅獎。
漫天花瓣飛舞,忽而轉出青山綠水,忽而又化作一片桃林、稻田……這綺麗景觀出現在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中國館展區。此次博覽會是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2018年上海進博會之后,我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園藝博覽會。中國館是世園會的主要場館之一,場館內汲取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等園藝元素,形成山水光影畫卷,讓游客恍若置身畫中。北京世園會開展以來,中國館成為最受歡迎的“打卡地”之一,日均游客量約4.1萬人次。
“生生不息,錦繡中華”是中國館展陳設計的核心理念,靜態展示與動態演繹相結合,實物花藝與虛擬意境相呼應。以園藝為載體聚焦中國生態文化,中國館匯聚了全國31個省區市園藝產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科研院校探索的前沿成果。這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一位九三學社社員的付出。他就是北京林大林業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世園會項目工作組負責人劉鑫源。
劉鑫源帶領團隊參與了中國館第一和第二標段展陳設計和呈現,提出了“生生不息,錦繡中華”的理念并貫穿始終。他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展項,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劉鑫源說,“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環境設計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對工業化時代反思的結果。中國館展陳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單純是藝術創作,而要更關注于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1978年,劉鑫源出生于山西省壺關縣崇賢村,他自述從小就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喜歡上了畫畫,2000年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當年以專業全國第一的專業成績考入清華美院,劉鑫源卻認為自己不是個“學霸”。“我認為相比于天賦,執著更重要。只有瘋狂地投入時間和精力,拼命干,才能干出好成績。”
劉鑫源的朋友這么評價他,“一個精力旺盛的藝術家,能夠不知疲倦的花樣翻新,隨心所欲地找到他的童年,對一切藝術形式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波瀾壯闊,并物化為作品。”
關于藝術探索,劉鑫源有自己的見解,他說:“藝術的本質是讓人思考。藝術是用來質疑的,而不是用來崇拜的!”這個論點也繼承了劉鑫源的老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睦始終堅持的藝術思想。2011年,在李睦的感召下,劉鑫源參加了清華大學第一屆當代青年藝術家研討班。參加這個研討班的還有徐帆,墨田,黃明,黃捷,陳露,賴巍,鮑琴等一批杰出的藝術家。以此為基礎,他們后來成立了繪畫界的“清華學派”。
劉鑫源說:“藝術團體要有自己的面目,但是不要統一在一個語境里,這是成立‘清華學派’的初衷。”“清華學派”區別于以往畫派的單一主題,多種表現手法的舊畫派模式,首次主張以個人為藝術單位,保護并發展每一個個體的藝術主張,讓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擁有獨立的藝術收藏價值。“我們期待創造一個像雅典學派一樣的大師云集的清華藝術時代。倡導每一個成員都能根據自己的藝術特色,在當代藝術各個領域的前沿上研究工作,最終使每一個個體成員都能成為自己研究領域的代表,實現自己作品的獨立價值。”
2017年,又一個重要的機會來到劉鑫源面前,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競標2019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室內展陳方案編制項目中標,他敏銳地把握住機會并加入工作組,由于工作努力高效逐漸帶領團隊開展設計工作。
“這是我第一次服務這么大型的國家項目。如何給中國館的各個空間定位、如何把控各個空間的特點和內容,是展陳方案編制的關鍵。”劉鑫源認為,要站在歷史的高度,結合國際化視野,樹立高品質的展覽理念。認知層次的高低,取決于知識儲備的多寡。劉鑫源用了兩年的時間,一方面研究學習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論述和文獻資料,一方面收集整理大量的國內外園藝歷史和生態文明建設資料。室內展陳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中國館,劉鑫源用自己堅實的步伐丈量了無數次。通過多番論證,劉鑫源團隊充分汲取了來自自然美學、園林設計、生態植物等領域的專家意見后,最終提出“錦繡中華、生生不息”的展覽理念。該理念得到了世園會領導和評審專家的一致肯定,并統領后續方案的策劃設計。
被稱為“會呼吸、有生命的綠色建筑”的中國館分為序廳、中國園藝歷史展區、環形水幕展等展示區域。在梳理各區域空間定位時,劉鑫源團隊在專家顧問中國館展陳設計第一標段總設計師孫建甲、展陳總監焦銳的助力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展陳構想。“‘高科技、高情感’是我們團隊希望帶給觀眾的體驗。我們希望借助現代展示和人機互動的智能化科技,使用大尺度投影、通過穿插實體展示,充分展現中華園藝文化中的豐富內容。”劉鑫源說。例如,在中國館的展陳設計中,首次將山水畫《千里江山圖》與植物園藝相結合,利用現代科技的聲光電技術手段營造大尺度感觀效果。同時,還將《詩經》和漢字中的相關植物名稱、文字提煉出來,結合雕塑、實物等綜合手段展示深厚的園藝文化。將植物的背光投影作為設計要素,呈現雅致的中國審美。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國家所取得的驕人成績,來自我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來自文化創新,更來自中華傳統文化所構筑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我們要通過世園會這個國際性的平臺彰顯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
加入九三學社,劉鑫源認為是自己人生中一件大事。九三學社社員、藝術大師李苦禪之子李燕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也是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的顧問,也是劉鑫源敬仰的恩師。早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劉鑫源對九三學社就非常向往。“九三學社的歷史,是一部追尋‘愛國民主科學’的歷史。作為九三人,我們要讓這種精神的根系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扎得更深一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唯有踏踏實實地做事,才是對九三學社精神最好的傳承!”劉鑫源說。
(文/楊琴冬子,程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