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獎(10)|王選先生的一封來信
來源:九三學社濟南市委員會????時間:2020-09-20本文內容參考項立剛、王元杰《努力,剛剛好》一書,講述了1997年王選院士寫給項立剛先生一封信的來龍去脈。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封信,感受王選院士謙和、務實的風格,也為了讓更多人明白做實事比空談重要、實在比虛浮重要,項先生將其捐給了王選紀念陳列室。
1997年,項立剛先生在人民郵電出版社擔任圖書編輯,當時出版社用的大多數是北大方正的書版系統,這是一個專業而復雜的軟件,在出版社專門設立的照排中心,有幾十個小姑娘負責錄入,她們都受到過兩年以上的專門訓練。項先生所在的編輯部有一臺電腦,請了一個女孩打字。有一天,那女孩請了假,項先生要打一個短文,編輯部沒有其他人能操作這個書版系統。而項先生在排書做核紅時,為了看版式,排完了再掃描,那種痛苦就別提了。
其實,那時已經有Microsoft Office Word了,而且它的易用性也是非常清楚的,只是當時用Word出片很少,成本高,無法進行印刷。項先生認為,這原因并不是Word的成本高,只是有這樣接口的機器少,所以出片公司要價高,如果用Word出片多了,價格肯定能下來。
站在用戶角度,項先生對方正書版系統給用戶帶來的不便深有體會,便寫了一篇文章《北大方正提個醒》,寄給了《南方周末》。不久,這篇文章刊登出來,只是標題改成了《方正系統應轉向新界面》。文章發表后幾周,項先生突然接到《南方周末》編輯的電話:方正要約項先生去談談。于是,項先生去見了方正的公關主管。公關主管花了較多時間向項先生解釋,但仍無法說服他,更改變不了其看法。
此后,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了。直到有一天,項先生突然收到一封來信,打開信封,首先看到王選先生的名字。有很長一會兒,項先生想不起王選是誰,他從沒想到過信封上的王選就是名聲顯赫漢字激光系統的發明者——方正王選先生,也從沒想到過王選先生會關注自己的那篇文章。在信中,王選先生告訴項先生,他已經把項先生的文章復印,在公司有關人員和領導中傳閱,并專門召集公司高層和相關人員開會,對方正系統研制工作進行了檢討。
項立剛先生:
非常感謝你對我們軟件的中肯批評,你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方正系統應轉向新界面”,我們復印后已在有關人員和方正領導中傳閱,并專門召集高層和相關人員的會議,對研制工作進行了檢討。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開發工作未能適應廣大作者、編者的需求,盡管開發了WITS、FIT等交互式排版軟件,以及文友辦公套件,但友好性、性能等并不理想,而書版移植到MS Windows的工作又很滯后,再加上銷售措施不力,以致造成你所指出的局面。此外由于利益(利潤)驅動,方正研究院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高檔彩色、報業告別紙和筆、廣告管理、多媒體等領域,也是造成目前狀況的一個原因。
所幸我們有一群奮發有為的年青人,正在努力,文友套件已于本月發行,書版8.0也即將發行……今后還會有新的軟件面世,歡迎你關注我們的工作,并繼續批評指正。再一次表示衷心感謝。
問全家好
王選
1997.9.22
那個時候,方正軟件在中國排名第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王選先生是方正董事局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聲名顯赫。而項先生只不過是一個用了兩年電腦的毛頭小伙,那個時候基本沒有什么影響力。《北大方正提個醒》對于方正的一些看法,也僅停留在表面,所言觀點也不深入,對方正的影響是有限的。王選先生可以讓他的下屬和項先生交流一下,完全不需要親自給項先生寫這封信,而王選先生卻誠懇地給項先生寫了信。最重要不是寫信,而是認真地檢討方正的研發戰略,這就是老科學家的謙和和務實。王選先生這種對人對事的態度也讓項先生銘記于心,受益無窮。說起來,人的一生,有很多機遇,能和偉大的人有所交集,從他們身在感受到人生的體驗,是一種幸事。
幾十年來,項先生寫了大量的文章,而王選先生的來信是對他所寫文章的最高獎賞,在他看來,王選先生的來信也顯示了一個著名學者做人的風格。項先生是一個不太喜歡收集過去資料的人,過去的文章和紀念品大都丟掉了,卻一直保留著王選先生的這封來信,直到2006年。那年,王選先生的秘書叢中笑在博客上給項先生留言,說他們正在搜集資料,準備籌建王選紀念陳列室,要借王選先生給項先生的信,掃描一下再歸還項先生。項先生心想,這封信是王選先生寫下的,與其放在他這里,不如讓更多的人看到更有意義,于是就將其捐贈給了王選紀念陳列室。
王選先生的來信對項先生的影響,其實并不在于這封信本身,而是在于人生的態度。王選先生的人生態度,深深觸動了項先生的心靈。作為一個文科畢業生,項先生和很多人一樣,喜歡所謂的批判,喜歡罵來罵去,喜歡渺視權威,喜歡標榜自己的獨立精神。
從那之后,項先生就在反思,大家給出批判之前,做過深入研究嗎?積累過資料,進行過觀察和分析嗎?大家給出的批判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嗎?從那以后,項先生開始更多觀察產業和科研領域,越來越相信研究比批判重要,如果太多的批判是建立在空對空之上,那即無價值,也沒有意義。
寫這些文字,也是希望有青年,尤其是學文科的青年看到,知道研究比批判重要,做實事比空談重要,實在比虛浮重要。或許,我們能影響的人很少,不過,如果能有一兩位碰巧看到,也有所感悟,就不浪費我們這些文字了。
作者:王元杰 濟南九三學社社員,中國聯通山東省分公司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