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獎(14)|一家三代同為“九三人”
來源: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時間:2020-09-21【內容摘要】文章通過童年經歷和家庭,回憶了家族中的三代九三學社社員,祖姑母蘇祖斐是我國小兒科的創始人、兒童營養學創始人,大伯蘇肇仁是中國最早的專業無線電雜志的創始人,母親劉世琬是著名的呼吸內科專家,我也在家庭影響下加入了九三學社,腳踏實地,做好小事,帶動更多人。
【關鍵詞】九三學社 蘇祖斐 前輩 傳承
今天又是一個周末,有時間去養老院看望我大伯,這是自新冠病毒肺炎流行趨于穩定后第一次有機會可以進入養老院。雖然我大伯已96歲高齡,由于疾病影響已完全不認識去看望他的人,但只要是我去看望他,他的前三句話永遠是:你好嗎?最近忙些什么?“九三”最近有什么工作?他的問話,勾起我對我們家三代“九三人”的回憶。
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最典型的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當我唱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曲時,居然還聽說有一個叫“九三學社”的(民主黨派),加括號的原因是因為在幼年是根本不懂什么政黨的,所以更不敢問。大家都知道越是不懂又不敢問的事就越記得住,這個秘密在我心中一藏就是二十多年。
那個隱藏的秘密起始于我的祖姑母。她是一位兒科醫生,托她的福,我從小沒怎么進過醫院,小毛小病她都會為我們解決。她讓我知道了醫生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經常走動,在她家總是能碰到很多大人們在談些工作上的事,“九三學社”也是從那里聽來的。雖然年幼無知,但覺得他們都是些了不起的好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在“文革”期間有閑學了幾年毛筆字,促使我與祖姑母的交流就增多了,她經常讓我幫她把講稿謄寫在白報紙上,供她講學用,(這就是當年的PPT),就這樣我成了她的第一個學員,(雖然后來我放棄了醫學院)。她嚴謹的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及為社會的貢獻,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等我長大了,終于證明我小時候的判斷是正確的。
她就是我國小兒科的創始人、兒童營養學創始人蘇祖斐教授,她于1935年接受顏福慶院長的邀請來到湖南湘雅醫學院,創立了我國第一個專業兒科;1937年,上海中山醫院建院,恰逢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專家訪華,經富文壽先生介紹,與波士頓兒童醫院聯系后,她獲邀赴美進修。此時八一三暴發,蘇祖斐決定放棄赴美進修,留在上海為難童服務。1937年12月,富文壽先生組織了難童醫院,邀請蘇祖斐主持醫務,我國首家兒童醫院從此誕生。1947年,她赴紐約大學醫學院學習,獲醫學博士后回國成立了上海市兒童醫院。1978年,在她80歲之際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兒童營養研究室。解放初,選舉上海市各界人大代表,醫務界有20個名額,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推舉蘇祖斐為代表,自第一界當選后連任至第五屆粉碎“四人幫”后,而后當選第七屆和第八屆人大代表。
1950年,普選全國科學代表大會代表,蘇祖斐當選赴京參加全國科學代表大會,并受到毛主席、朱德和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會后成立了科學聯合會。蘇祖斐是唯一女性委員。
中華醫學會成立于1932年,1950年在解放后召開的全體代表大會上蘇祖斐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并被選舉為理事(1950年至1985年:理事;1985年后:名譽顧問)。1950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召開,蘇祖斐被推舉為副主委,1985年后任名譽顧問。
1950年冬,蘇祖斐被選為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會長,此時上海會員800余名,居全國地方分會之首。1950年,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立,蘇祖斐作為主席團成員出席并擔任委員,自1986年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回復后,擔任名譽顧問。1957年,全國婦聯召開第三屆大會,推舉蘇祖斐為代表及執委。
上海市科學聯合會成立不久即改組為上海科學技術協會,蘇祖斐被選為委員,后又連任二屆,至1986年退出。自解放初,蘇祖斐即為上海紅十字會理事。
1956年,蘇祖斐加入九三學社,并當選為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委員,直至1987年,主動懇請換屆時不再任職,1988年起為顧問。
中國營養學會于1981年成為一級學會,蘇祖斐被推舉為榮譽理事。作為上海生化學會會員,她被推舉為副會長,后任顧問,同時擔任上海營養學會顧問,是全國第一個地方營養學會。1986年,宋慶齡基金會成立,推選蘇祖斐為理事。1984年起擔任《新中國預防醫學歷史經驗》編委委員。于1985年在她87歲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87年,上海“兒童世界”基金會成立,推舉蘇祖斐為名譽副會長。1989年起擔任全國兒童食品學會營養臨床學組顧問,同年擔任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理事。1989年蘇祖斐發起創立上海少年兒童營養基金會,1999年更名為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
小秘密始于幼年,長于少年。當我剛開始上學懂點事了,“文革”開始了。在“文革”中我被掃地出門,寄宿于我大伯蘇肇仁家,一住就是十多年。在這期間我大伯白天要挨批判,但晚上還在家做研究、寫文章,居然是用英文的,了不起啊!也就這樣,開始了我對英文的學習,起初幫著打字(用英文打字機)。最后,我在“文革”結束恢復高考時放棄了醫學院的學習而改為機械工程專業。后來,我才知道我大伯是中國最早的專業無線電雜志的創始人,上海力學學會的理事,并且還是九三學社解放后入社的老社員。今天,他已經是九十六歲高齡了,碰到我時九三學社的工作是他永遠的話題。
因為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獨苗,從小到大沒有和父母親一起生活過,有幸在九十年代初期赴北京工作,與他們共同生活了四年時間。我母親也是一名醫生,我也只知道她是醫生和教授,當時只看她忙進忙出,白天看病,下班回家寫書,而我幫她接的電話卻都是不同行業的人。原來我母親于1985年就加入了九三學社,她對社會問題的預判能力令我驚訝,九十年代就在研究醫患關系、醫藥關系。2002年前就在研究應急體系及應急教育問題。2003年SARS爆發期間,作為最早獲得國務院津貼的呼吸內科專家,她不分晝夜,始終工作在電話上(由于健康原因),為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她對于工作的執著精神是我的榜樣,她這樣忘我地工作直至2007年離開我們。期間與癌癥斗爭了36年,手術了二十余次。她就是九三學社北京市第八屆副主委、北京市政協第八屆常委會委員、著名的呼吸內科專家劉世琬女士。
作為九三學社的前輩,他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該講講我自己了,也許我在他們眼中什么都不是,但是我還是跟著他們的步伐加入了“九三學社”。作為國內最早涉足智能制造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我自2000年回國即聯合有志者創建了上海慧澳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有意將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制造運營管理體系引入國內的制造型企業。響應國家號召,協助制造型企業走向“中國制造2025”,雖然這二十年來經歷了各種磨難,但是信念始終不變,堅持正確地引導企業少走彎路,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制造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數字化道路。
在這些年里,我始終跟隨著前輩的步伐,通過努力,分別擔任靜安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靜安區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老年基金會靜安區分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九三學社上海市靜安區區第七、八屆委員會委員,并被國家商務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商業行業分會和中國國際商會商業行業商會聘為“標準化引領中國管理咨詢服務業發展促進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我不知道父輩們對我的期望是什么,但我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把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好,當然最好還能夠影響到一些人。在新時代如何作為“九三學社”的一員,為國家做一些微薄的貢獻將始終伴隨著我。
特此獻給九三學社成立七十五周年。(作者 蘇基杰 上海慧澳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