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1)|永葆九三學社的“靈魂之美”
來源:九三學社廣州省委員會????時間:2020-10-16摘 要:75年前,九三學社先賢在“五四”精神指引下創建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成為了九三學社的優良傳統,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民主與科學的執著追求彰顯了九三學社的“靈魂之美”。九三學社要永葆“靈魂之美”,才能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奉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九三學社;自身建設;愛國民主科學
一、引言
75年前的中國“抗戰已獲勝利,自應邁進于和平建設之途,然環顧國內,其紛亂舛錯之狀況,實有令人不勝其憂懼者。”[1]重慶一批關注時局憂心國家前途的科技文教界高級知識分子在“民主科學座談會”基礎上,于中國共產黨的引導和幫助下,[2]“本‘五四’的精神,為民主與科學之實現而努力,始終不懈”[1]而宣告創建九三學社。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民主與科學的執著追求是九三學社與生俱來的鮮明本色,它彰顯了九三學社的“靈魂之美”。當前市場經濟的深度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漸進改革引起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新形勢、新局面,九三學社應該始終堅持創建時的“靈魂之美”。
二、九三學社“靈魂之美”的必然選擇
“五四”精神是偉大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許德珩、潘菽等九三學社創始人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許德珩更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及“五四宣言”起草者,這就注定了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成立周年發表的《紀念“五四”宣言》中明確指出“緣本社之成立于‘五四’,是經過一番考慮的”。[3]
另一方面,九三學社的創始人都是科技文教界高級知識分子,“早年都曾投身于推翻封建統治和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斗爭,都曾經歷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民主與科學,是他們遵奉的圭臬和崇高的精神指向。”[4]他們有強烈愛國情懷、懷揣“知識報國”之理想,這就天然注定九三學社的“愛國民主科學”宗旨是發自靈魂深處的選擇,這選擇既助推了國家的復興,也彰顯自身存在的獨特價值,體現了九三學社的“靈魂之美”。
三、“靈魂之美”面臨的挑戰
(一)社員主體界別占比逐年下降
九三學社的主體界別是“高等院校”“工程技術”“醫藥衛生”“科學研究”,從剛剛成立時社員幾乎100%是主體界別到2019年降為74.63%。[5]近些年來九三學社與其他民主黨派有界別模糊的趨勢。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新時期有些群體比較難界定界別;二是對自身職能過分側重參政。黨派之間在干部任職上多少有“掰手腕”心態,為了有更多行政后備干部儲備,各黨派都在拿30%的“其他”社會領域、階層范疇的成員大做文章;三是少數地方組織在組織發展上不能顧及黨派特色,追求履職“大而全”,出現大量跨界別發展成員現象,甚至出現一名優秀無黨派人才被多個民主黨派爭先發展的現象。
(二)高端代表人士衰減明顯
九三學社一路走來,在科技領域是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云集了多位在中國乃至世界影響頗大的科技巨擘,被譽“院士大戶”,先后擁有180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成員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80年在當選的40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九三學社社員幾乎占總數的四分之一。1981年,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會的學部委員共400名,其中有九三學社社員94名。
1997年,九三學社社員中有“兩院”院士80人,2008有64人,2020有62人。[6]
近40年來,九三學社社員人數增加了40多倍,但兩院院士減少超過三分之一。
(三)組織管理難度大
九三學社共有地方組織300多個(含省組織、省轄市級組織、縣級組織),社員總數17萬多人。[5]組織是前所未有的規模,這一方面說明了九三學社事業興旺發達,另一方面隊伍大了也不好帶,在組織的合力及凝聚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業余辦黨”的現狀在一定程度制約了組織凝聚力,優秀社員往往都是單位主力,繁重的工作限制了他們參加九三學社組織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一些地方組織活動參加人數很難超過半數參加,常委會召開常以“電話參加”滿足人數要求;二是教育培訓面窄,雖然每年社中央、各級地方組織都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但參加的往往集中在“骨干社員”,大部分社員不能接受系統集中培訓;三是地方組織的聯系較少,很多地方組織,特別是市級地方組織,大家“老死不相往來”,實際上地方組織的職能相同,有很多資源可以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四是社員思想教育離散,凝聚力主要源泉是思想認同,思想認同的前提是思想教育,九三學社對社員的思想教育更多是集中在各地方組織根據自身的理解和需要用幾次活動進行教育,社員若想進一步學習,或者組織想進一步了解社員學習和思想狀況都不容易。
四、永葆民主黨派“靈魂之美”的幾點思考
(一)把好入口關
九三學社的入口門檻是保證九三特色的第一道“防火墻”,所以不管社會階層如何變化,九三學社的主體界別特別必須保持,這是九三學社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線。九三學社組織發展要以“三個為主”為標準,體現其在民主黨派的整體特色。一是要守住知識底線。在九三前輩的光芒之下,社會有“加入九三學社要求很高”“九三學社社員素質高”的好口碑,這是九三學社的一筆財富,當代九三人有責任守住這筆財富。發展新社員時,在講政治的前提下,要把好“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這一主線,即使是發展30%的“其他”社會領域、階層范疇的成員,也應對其學歷等有所要求,曾經就有某些地方組織發展一些無明顯代表性的醫院普通護士(中專畢業)而被社會上的人感慨“這也是九三的!”二是要確保九三認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政黨成員,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為對本黨宗旨(黨章社章)的認同,為了這一共同目標努力奮斗,這是組織凝聚力的關鍵所在,如果新社員對于九三學社的“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本社的科技特色等都不了解或不認同,那注定他只能游離于組織邊緣。九三學社某地方組織了解到當地一年輕私營企業家,由于他從外地回鄉創業有成效,當地主要領導多次到他企業調研,九三學社一頭熱地發展他加入九三學社,他根本不了解九三學社,缺乏組織認同,加入后從未參加九三學社的組織活動。了解申請入社積極分子對入社初衷、對九三學社的認識,確保大家是“同類人”在組織發展中應特別重視;三是要做好培訓。為九三學社輸送“合格品”。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不斷成長,為使新社員更好融入九三學社大家庭,通過有針對性培訓鍛造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集中學習政黨知識、統戰知識、九三學社的歷史和傳統、社員的權利義務及如何履職等使新社員由“懵懂”到“透徹”。
(二)豎起標桿,確保組織高度
古語云: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決定九三學社的高度在于九三學社有什么人,什么“高人”,九三學社從建社起就有科技之基因,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在加強九三學社組織建設中,應善于在“科技”的基因中樹立標桿。無論知識分子如何分化,其主要的價值認同還是相對穩定的,其交往的圈子是相對固定的,其對“科學與民主”是普遍向往的,這是當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形勢下我們做好領軍型高端人才工作的有利因素。除了常規的發展新成員外,要特別注重感染影響身邊人,發展身邊人。一方面在九三學社中央要注重引導在相關科技領域影響力大的社員通過個人學術和人格魅力感染自己的學生、同事、朋友及家里人,播撒下九三的種子,九三學社曾經有不少院士、教授的身邊人受其魅力影響堅定要求加入九三學社,并最終成長成為科技精英,九三標桿;另一方面九三學社基層組織要注意發展本地區的基層科技領軍人物,使科技人才在九三學社形成百家爭鳴、千帆競發的繁榮景象。
(三)實現組織建設的智慧管理,永葆鮮明的組織特色
作為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九三學社,理應也必須在管理中體現科技特色。對于當代社會階層結構變化,九三學社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以應對。當前,九三學社在組織發展上一般是由地方組織吸收后報省級組織審批,地方組織有較大的主動性,省級組織難以在發展成員的各環節進行監控,地方組織通過的積極分子,省級組織一般會同意,不利于保持九三特色。
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各領域應用如火如荼,建立基于九三學社數據的智慧社務管理系統可以使組織更準確了解社員結構及界別特色,更及時掌握組織發展的動態,準確引導地方組織有針對性發展社員。在系統建立的智慧分析決策管理模塊可以結合社員結構、九三界別特色等對組織數據進行一體化的深度融合,然后通過數據挖掘、知識轉化、智慧創造等手段為組織發展提供宏觀決策支持;系統中的風險預警模塊可以對基層組織正在考察中的積極分子進行實時監控,對發展的流程是否規范、積極分子的界別特色是否合乎社組織要求,全社所有考察中的積極分子的界別占比是否合乎社中央的計劃等內容進行預警監控,及時指導基層組織發展新社員;系統中的地方組織智慧管理模塊可以可視化地對各地方組織的社員組成、每年新社員結構等進行智慧分析,指導地方組織更好通過組織發展保持自身特色。
(四)用好“社員之家”APP,加強九三學社的自我提升
為改變九三學社傳統自我提升是逐級的、單向的、點狀的,及難以掌握全面的現狀。可以借鑒中國共產黨開發使用“學習強國”的成功經驗,使廣大基層的社員更好地接受到九三學社黨內系統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當前九三學社社中央可利用“社員之家”APP日漸普及的契機,不斷完善“社員之家”APP功能,著力豐富內容,以此打通九三學社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思想提升中的梗阻,使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扁平化。一方面,社中央經統籌安排,既可以有針對性地集中優勢資源直接面對所有社員進行面上教育和思想提升,也可以對特定領域成員進行點上教育和思想提升,這些資源可以實時與點播并存,實現全天候、零距離學習和交流,有效避免各基層組織上一級組織資源參差不齊且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問題;另一方面,基于雙向互動的功能,暢通社員與組織的渠道,社員可以通過系統實時就組織的思想建設、學習和思想提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為社組織發展盡力,也可以與相關的學者、專家及其他社員溝通交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社中央或地方組織也可以通過論壇、投票、問卷等方式了解本社員的思想動態及正確的有效需求,為進一步做好組織建設提供參考。
五、結語
愛國民主科學是九三學社接續傳承的優良傳統,彰顯九三學社的“靈魂之美”,九三學社需永葆這份“靈魂之美”,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境界和情懷,才能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奉獻更大智慧和力量。
作者介紹:劉星毅,九三學社欽州市委專職副主委,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