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7)|悠悠九三情 漫漫初心路——建社七十五周年追憶夏覺中先生有感
來源:九三學社綿陽市委????時間:2020-10-17內容提要:夏覺中(1933-2014)是綿陽第一位外科主任醫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他1970年從上海仁濟醫院到江油長鋼總醫院支援內地工作,扎根綿陽,帶領當地醫療水平不斷提升,也成為九三學社綿陽市委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威望卓著。曾任九三學社綿陽市第二屆委員會主委;成都市第十屆人大代表;政協四川省第六、七屆委員;綿陽市一屆人大代表;政協綿陽市第二屆委員會常委;政協綿陽市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他的一生都在實踐民主與科學精神,把一個科學工作者肩負的科技進步責任同歷史的責任聯系在一起;同與科學緊密相關的精神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九三學社 夏覺中
75個春秋,是九三學社成立以來走過的光榮之路。學社先賢們懷著對祖國、對民族的赤誠之心,秉承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投身新民主主義革命,參與新中國建立,在各自領域寫下了錦繡篇章。75年間,雖然有曲折和磨難,但是九三人始終自強不息、克服困難、為國奉獻,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我為九三學社創建75年而自豪,在澎湃的心潮中,我深深懷念綿陽江油九三的先行者——我的老師夏覺中先生。他是我的入社引路人,是江油九三學社的見證者,是綿陽九三學社的親歷者。
1933年,夏覺中出生于上海一個中產家庭,優越的家庭環境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23歲從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畢業后,他留在其附屬仁濟醫院外科工作(上海開埠后的第一所西醫醫院,現為交大附屬醫院),可以想象,在這樣的醫院工作數年,必將會名利雙收。
1970年,根據當時的國家政策,意氣風發的夏覺中作為醫師來到內地支援,工作關系調到了江油長城鋼廠總醫院的外科。面對簡陋的醫院條件、反差極大的生活環境,夏覺中也曾感到難以適應。在長鋼工作到7個月的時候,一次突如其來的搶救徹底改變了他的思想。那是一次36人的特大車禍,面對頃刻間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消逝,他和同事們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竭盡所能,挽救了數位傷者的生命,但仍有11人因傷重而去世。這時他突然意識到:“長鋼需要我!”這里貧窮落后,那就更需要高水平的醫生,這里同樣有外科醫師的戰場!此后,他和一起支援內地的數位醫學專家攜手,創建了長鋼總醫院的第一代外科團隊——夏先生得意地稱之為“外科夢之隊”。“夢之隊”立足長鋼,輻射綿陽,在普外、燒傷、胸外等專業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多次到成都、攀枝花等市參與會診和病案討論,一時間聲名鵲起。
后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夏先生的支內“隊友”們陸續返鄉了,而他仍不改初心,頑強地堅守這個神圣的陣地。在長鋼從醫達30年時,夏先生回顧過去,感慨地說:“繼續留在長鋼,是我無悔的選擇!”
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夏先生成為醫院的技術標桿,獲得了“夏膽囊”“夏乳腺”“夏一刀”的等美譽。作為綿陽首位外科主任醫師,夏先生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醫療實踐,治病救人,辛勤奉獻,于1994年被評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在夏先生的努力下,長鋼醫院恢復了停辦多年的學術年會,普外科已經有兩代外科主任陸續成長起來,神經外科也重新組建起來,還有了“從菜刀到手術刀”的副教授等美談……雖然獲得巨大成就,但他依然樂此不疲地在指導年輕醫師的技能操作,把培養青年醫師及實習醫師看作自己必須身體力行的社會責任,成為醫院“永不退休”的技術顧問。每年醫院新人入職培訓第一課,都是夏老來講“怎樣做一名好醫生”。院內外,大家都充滿敬意地稱呼他“老夏主任”,綿陽多家醫院都有他曾經帶教過的學生,而且大多都成長為醫院的技術骨干。
對處于病痛中的患者,夏老從來都一視同仁;面對一張張病愈后充滿感激的面孔,他深有感觸,認為恩賜觀念絕不可取,要大力宣揚人道主義和平等的醫患關系。他認為,在醫生面前,病人是一個個擺脫了年齡、性別、職業、地位、錢財、權勢的自然人,在病魔面前并無差別。如果說有了上述感情上的升華,就能像白求恩大夫那樣,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直住在醫院附近一套簡樸的單元房里,為的是有病人的時候能夠及時出診。
我印象很深的是,2003年我擔任兒科住院總醫師時,所有年輕的值班醫生都知道,夜間碰到小兒外科的病患尤其是復雜的病例,需要麻煩夏老進行會診確認;而他總是在接到通知后很快到場,不論時間有多晚……夏老不僅“隨叫隨到”,還會抓緊時間對年輕醫師進行查房教學。更讓人動容的是,會診第二天早晨,他一定會來主動復診這個孩子!而此時,他已是70歲高齡,卻是年輕醫生最堅實的后盾,患者眼中最美麗的風景線。
兩年后,夏老確診喉癌。術后僅僅7天,他就帶著嘶啞的嗓音開始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和手術指導等工作。5·12特大地震后的第二天清晨,在帳篷中的傷員們就迎來了夏老那白發蒼蒼的挺拔身影!75歲高齡的他,猶如一顆定心丸,使大家慌亂焦躁的情緒得以緩解。
夏先生還曾驕傲地說:“對九三學社的熱愛貫穿了我的一生。”不論是在醫學院求學,還是在仁濟醫院工作,他都接觸到了不少的九三學社社員,這些為人正直、治學嚴謹、醫德高尚、技術精湛的老師是他的偶像,而九三學社就成了偶像的代名詞。在其獲得高級職稱后的第二年,夏先生自感時機成熟,便向組織提出了入社申請。通過九三學社綿陽市委老領導童沛森先生的介紹,夏先生在51歲時終于圓了自己的“九三夢”。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夏先生的卓越表現,他先后擔任了九三學社綿陽市委的第二屆主委,九三學社綿陽市委第三、第四屆委員會名譽主委,綿陽市第一屆人大代表,政協綿陽市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在15年的統戰工作中,他深有感觸地說:“統一戰線的內涵就是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他認為,一個科學工作者要自覺把所肩負的科技進步責任同時代需求聯系在一起;同精神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同推進改革開放、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他的高尚品格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傳幫帶”中深深浸染著身邊人,僅長鋼醫院就先后有11位同志在其影響下加入九三學社。
2014年7月21日,夏老穿著白大褂,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中安靜的走了,骨灰灑在了江油涪江河中。他相信:“涪江水匯進嘉陵江,注入長江,在沖向大海的最后瞬間,一定會融入來自故鄉的黃浦江水,圓我歸鄉夢。”夏先生走了,但他醫德風范和對多黨合作事業的忠誠,將永遠留在后人心中。
作者:黃衛東(1970-),女,漢族,九三學社綿陽市江油基層委社員,江油市政協委員,江油市第二人民醫院兒保科科主任,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