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9)|不忘初心 堅定信念 承上啟下 繼往開來——記我家六人的“九三”情懷
來源: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時間:2020-10-17【內容摘要】文章回憶了在父親的影響下,作者一家都加入九三學社的故事。作者曾連續擔任三屆社靜安區委委員和靜安區第十至十二屆政協委員,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愿一代又一代的“九三人”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堅定信念,薪火相傳、銳意進取,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九三學社 三代 參政議政 傳承
九三學社創建至今,已跨過漫漫75年的歷程。在此特殊的日子,回想起我們一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參加九三學社,我作為九三學社社員參政議政的點滴情景,感慨萬千。
我的父親鄭際寶(已故)是一名老知識分子,也是一名九三學社成員。在少年求學時代, 他就密切接觸愛國進步同學,從借閱《文學》、《新青年》和高爾基著作等書刊,到一起參加進步人士劉良模的演講集會、反抗外籍教師的侮辱而憤然轉學,他曾受祖父的委托,經常去法租界看守所給地下黨鄉親送世界語版進步書刊和衣物等。父親親眼目睹當時國家的落后和反動當局的腐敗,從而立志要工業救國。從震旦大學畢業后,他考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費留學,進入法國巴黎大學深造。學成時正值國內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他抱著振興祖國的堅定信念,舍棄優裕的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地繞過封鎖線,于1950年乘船回到上海。回國后,用學到的國外先進知識,以極大的工作熱情,投身于祖國的化學化工制藥事業,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56年被評為國家級三級工程師,同年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退休后任上海市醫藥局技術顧問。1985年,他以九三學社社員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愿。
由于父親的言傳身教,我從小就熟悉九三學社這個名字,較全面地了解了九三學社的性質、歷史和使命,以及要成為一名社員具備的基本素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父親的贊同下,我以及哥哥鄭博文、姐姐鄭會賢和姐夫宋玉品(已故)先后加入九三學社。他們都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各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做出了不凡的成績。
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我考入華東理工大學,畢業分配至醫療器械研究所工作。當時,醫療器械研究所內有九三學社靜安區委的直屬支社,社員都是中高級職稱的業務骨干,他們各方面的表現,也加深了我對九三學社的認識。我從一名助理工程師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從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員到承擔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附屬工廠廠長、科研開發部主任……先后主持或管理了20余項國家及地方科研項目,在國家專業雜志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并獲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此外,還擔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資深會員,全國SAC/TC94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生物材料專業委員會委員。
九三學社靜安區委非常重視對青年社員的教育培養,加入九三學社后,我通過各類學習培訓包括社情民意等,民主黨派意識和參政議政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連續擔任三屆社靜安區委委員和靜安區第十至十二屆政協委員的15年中,我親身經歷和體會到民主黨派成員可以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九三學社社員,尤其是政協委員,通過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建言獻策,可以推動科學決策、惠及百姓,對政府更好地決策起到參考作用。
我撰寫的提案《推進本區小巨人企業質量體系工作》,為正章、立豐、開開等上海名特優傳統品牌做大做強、走向全國,夯實了產品質量管理基礎。《航站樓和交通樞紐的客流集散以及商業定位》提案針對二號線地鐵站建成后,周邊總體商業布局尚未完成、膠州路交通樞紐還在建的現狀,建議在建的交通樞紐與地鐵站之間應該建設地下通道,實現零換乘,方便旅客的集散。這兩份提案獲得區政協優秀提案。提案《從企業科技人員養老金偏低,透析改革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必要性》得到了社市委的高度重視,經社市委上報九三學社中央,時任主席韓啟德在專門深入調研后,以“直通車”方式將《解決國企退休科技人員退休金過低的函》呈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后的幾年里,在調整企業退休的高級科技人員養老金時,有一定程度的傾斜。但雙軌制的問題依然存在,還需改革基本養老金保障制度才能實現公平合理退休待遇。2012年靜安區委再次組織課題組,我領銜深入調研形成集體提案,提出了應做好頂層制度設計等建議。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改革》文件,為解決雙規制邁出了一步。
我兒子鄭晞辰于2011年從美國研究生畢業后毅然回國,在國際金融單位從事保險工作。因受我父親和我的影響,他主動表達了加入九三學社的愿望。在詳細了解九三學社的發展歷史和使命后,他鄭重地向所在的金融委員會提出申請,并于2018年成為一名九三學社成員。為此,我感到由衷地高興。希望兒子在事業有所作為的同時,努力為九三學社多作奉獻。
回顧九三學社75年的歷史,從由一批愛國的科技醫衛界知識分子以“愛國、民主、科學”為宗旨成立,到成為一個參政黨,在國家的社會經濟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九三人”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堅定信念,薪火相傳、銳意進取,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鄭會樂 金寶隆光纖電子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原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