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35)|選擇映初心
來源: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時間:2020-11-20摘要:2020年,是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也是九三先賢郝詒純院士誕辰100周年。與郝詒純共事過的人談起她時,敬意從眼神里滿溢出來,言必稱“先生”,容不得一絲不敬——在這樣一個被詬病“偶像缺失、信仰缺失”的時代,令人不免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格魅力,能給后人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
大時代之子
郝詒純的父親是老同盟會員,愛國名宿。就職于國民政府期間,因不滿蔣介石、汪精衛先后背叛孫中山三民主義而與國民黨割席,隨后又相繼拒絕了來自偽滿政府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橄欖枝,棄政從醫。但他對子女予以厚望,教育郝詒純姐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背負著這樣的期望,郝詒純的青春歲月,精彩而沉重。
這一代人,正是所謂“大時代之子”,他們的人生軌跡涉及了太多中國近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政治人物。因此這代人,是不可能脫離開時代而探討的,他們必將影響時代。因此,從郝詒純身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代人的生命選擇,一個民族的軌跡命運。
少年革命者
郝詒純的革命生涯從“一二·九”運動開始。“一二·九”運動從一場學生自發組織運動,發展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全國,并生發出了“民族解放先鋒隊”作為“一二·九”運動的產物和高潮。“一二·九”運動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可以復制的成功樣本,毛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高度評價“一二·九”運動,是“五四運動以后最偉大的群眾運動”。事實證明,“一二·九”運動及“民先”隊,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郝詒純就是其中之一。郝詒純組織讀書會、報告會,組織游行、慰問、捐助活動,廣泛宣傳共產主義。在天津辦過無線電學習班,掩護過地下黨,發展過進步學生。隨著平津失守,郝詒純又遠赴西南聯大求學,并與家人音訊隔絕7年之久。
烽火讀書聲
在西南聯大袁復禮先生的指點下,郝詒純找到了自己為之奮斗畢生的研究方向——地質,西南聯大在烽火中培養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
情懷在當時更加開闊,因此腳步也就更加堅實。對教授而言,學者報國,未必是血染沙場,如朱自清言,保持中國“弦誦不絕”,中國就還有未來。對學生而言,他們暫時地讓出了自己的家園國土,但是并沒有放棄生存的信念和力量。
國家還在。人民在,信念在。
讀書不忘救國。在西南聯大這個“民主堡壘”中,學生們組織時事報告會,辦報,演出,爭奪學生力量,向群眾宣傳革命。郝詒純代表中共進步力量,兩次擊敗三青團、國民黨,奪得學生自治會的領導權,組織進步活動,為學生爭取合法權益。郝詒純參與組織的劍指國民黨政府腐敗現象的“反孔祥熙游行”,由西南聯大發起并走向全國,讓陷入困頓的學生運動重燃希望。
救國不忘讀書。中華告急,大后方的云南也已不能置身戰爭之外。日軍空襲昆明,西南聯大學人每天日常的功課就是“跑警報”。飛機上午來一次,下午來一次,學生們計算著時間上課,飛機加上油再飛回來,中間的幾個小時正好上課。
空襲的目的本在于摧毀國人的意志,然侵略者不了解中國學人:滿目風雨飄搖反而激發了他們科學救國的決心。像郝詒純這樣,吃著陳糧,住著鐵皮草頂宿舍,煤油箱子當桌凳,靠給醫院漿洗、刻蠟板賺生活費,成為了學科奠基人、學術帶頭人的,在西南聯大不可枚舉。
選擇映初心
郝詒純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的經歷也使她不能幸免于“文革”。
“文革”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痛。如果僅以人性來共情,很難解讀在如此的痛苦煎熬中,如何還能保持對黨的絕對忠誠和對人民的絕對熱愛。但如果了解郝詒純是從如何在十幾歲三觀確立之初便選擇了黨,如何一路披荊斬棘不斷鞏固信仰和立場,便明白:雖含冤受屈,但一旦對黨和人民失去信仰,便也是對自己整個生命的否定——那將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信念,或者說信仰,是一個人的立足之本,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起點。愛國與自愛的統一,就是個人和民族的血脈相連。
基于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郝詒純的學術選擇也一直以國家利益為重——正是因為以奪回資源開采使用權為己任,郝詒純才毅然投身地質。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地質界面臨兩大任務:一是開發邊疆,一是找油找礦。
50年代后期,地質部和石油工業部在松遼平原白堊紀—第三紀陸相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石油大會戰拉開帷幕。包括郝詒純在內的廣大地質人投身會戰,奮戰三年半,取得了重大突破,會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貧窮落后的面貌,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隨著石油開發、海洋開發的深入推進,化石鑒定仍然靠人工檢索,嚴重影響了工作進度。郝詒純以個人名義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引進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掃描顯微鏡,指導研究生進行了6年的探索,設計建立了計算機輔助研究系統,有關部門采用后,效率提高了數十倍。當時郝詒純已經是地質大家,曾有人勸她不要去選擇這種過于前沿的課題,但郝詒純以堅定的決心和學術自信取得了重大突破。
學術研究方向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解決國計民生的問題,體現的是知識分子的擔當。鄧稼先投身兩彈一星,十幾年拋家舍業隱姓埋名,王選為開發漢字激光照排夙興夜寐嘔心瀝血。這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擔當。知識分子使命初心,就是報答人民,而報答人民的方式,就是在他的科學中,為自己的民族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人生就是選擇。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每個人的枝枝蔓蔓都與歷史進程息息相關。每一個“時代之子”的每一個瞬間抉擇,都將書寫在自己的生命,以及民族的命運之上——何其有幸。在家國民族面前,很多人的選擇,最終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未來。
緬懷前輩,警示吾輩,期寄后輩:今天的我們,當以怎樣的擔當,把自己為之奮斗的這個國家交給下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拼搏,愿我們都能夠在拼搏當中實現生命最高的價值。
作者:孔瑤竹,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宣傳研究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