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王俊:中國現代胸腔鏡的開拓者

來源: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時間:2019-12-10

【人物檔案】王俊,九三學社社員,我國著名胸外科學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保羅•楊森獎,北京市師德先鋒及中央保健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翻開近三十年中國胸外科領域的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科重大進展都與王俊這個名字有關。他是我國胸腔鏡外科的開拓者和領路者,他開創了絕大多數胸腔鏡手術在中國的第一例,創立了以電視胸腔鏡手術為代表的胸部微創外科這一新學科;他發明了肺癌胸腔鏡手術新技術——“王氏技術”,促進了中國肺癌微創手術的普及;他培養了中國早期80%以上的胸腔鏡醫生,對胸腔鏡手術走進全國大小醫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還開展中國首例電視縱隔鏡手術,第一例肺氣腫肺減容手術,第一例電視硬質氣管鏡手術等。

今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是對他在胸外科領域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最大肯定。今年,他也被評為九三學社中央第五批“九三楷模”,這也是社中央授予社員的最高榮譽,讓我們在祝賀王俊主任的同時走近他,了解他從業三十年的點點滴滴。

年少時期和醫學結下不解之緣

王俊從小就對理科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上高中的時候,僅學了半年化學,便自己琢磨出了副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定位規律。1980年,胸懷滿志的青年走上了學醫的道路。1985年大學畢業時,愿意面對挑戰的他選擇了外科中對技術要求最高的胸外科,成為了一名刀尖上的舞者,一名很辛苦的外科大夫。回首學醫的道路,王俊說“要想成為一名好醫生,要具備最基本的兩種素質,一個是要有創造力,要敢于面對挑戰不退縮;一個是要有執行力,要堅定信念不放棄,這兩樣缺一不可。”

青年時期把青春留在了手術室

從那時起,王俊成為了一名臨床醫生,每天踏踏實實地做手術,并一直干了下去。“成為一名醫生就意味著不可能投機取巧,必須在臨床上去摸爬滾打,因為沒有這個過程,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醫生的。曾經也心有不甘,如今回過頭來,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直到今天,王俊仍然每天堅持做4—5臺手術,他說“既然選擇成為一名臨床醫生,手術將會在工作生涯中持續一輩子。外科醫生的基本功非常重要,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僅僅靠讀書、做科研是不可能成長起來的,多做一百臺手術和少做一百臺手術,對于一個年輕醫生來說,是可以看出差距的,只有通過不斷地做手術去訓練,去實踐,才可以不斷提高自己。”1995年,王俊憑借著自己手術技術的日臻完善,申請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南加州大學接受培訓。1997年他作為中國胸外科第一人獲得了美國胸心外科學會最高青年獎——格拉漢姆獎學金。他先后在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梅奧中心等著名醫學中心從事臨床和科研工作,學成后放棄優厚的生活工作條件,毅然回國。

中年時期在技術上成就自我

王俊在胸外科領域有兩大杰出成就。其一是胸部微創手術。

1992年,在美國外科醫師Michael Mack的指導下,王俊開展了第一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標志著中國胸部微創外科的誕生。傳統意義上的開胸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康復慢,而胸腔鏡手術切口小、出血少、恢復快。胸部微創手術改變了胸外科診療模式,可以說是半個世紀來普胸外科最大的技術革命。但在開展初期,王俊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是技術問題,這項技術在國內是全新的技術,沒有借鑒經驗,開創很艱難。當時王俊只是從雜志上看到了美國有胸腔鏡技術,只能通過簡單的文字描述研究和開展工作。其次是費用問題,1992年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26元,而做手術需要切割縫合器的一個釘倉要2200元,一臺手術至少需要五、六個,在當時的條件下病人是不可能負擔得起的。再次就是理念問題,這項技術很新,醫學又不像其他學科,新鮮的事物往往是不被眾人接受的,新技術開發必然對老技術有沖擊,有影響。胸腔鏡技術在開展初期,病人不信任,同行不認可,那時候王俊看胸腔鏡手術的發展,也是感到困難重重。

從1992年到2012年,王俊帶領著他的團隊,從病人的不信任,同行的不認可,到現在胸腔鏡手術95%的普及率,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他記得當年,可能一個月都沒有一個病人愿意選擇做胸腔鏡手術,但是有一個病人,“當年和我同歲,都是32歲,說女兒四五歲了,從來沒敢抱過她。抱過她一次,氣胸了,再也不敢抱了,他了解了胸腔鏡手術后愿意嘗試,做完后手術成功了,他高興地抱著孩子找到我,讓我感觸很深,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將這項技術的推廣堅持下去。”他一方面進行了器械革新,發明了“胸腔鏡打結器”“滑石粉噴灑器”等,實際解決了費用問題;研發“胸腔鏡器械包”,提升安全性能。另一方面帶領自己的團隊推廣技術,培訓學員,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胸外科醫生到王俊所在的胸外科學習胸腔鏡技術,先后培訓胸腔鏡外科醫生三千多人次。他主編我國第一部胸腔鏡專著,主持制定中國胸腔鏡手術規范,提高了理論和技術水平,推動了胸腔鏡手術在中國的健康、快速發展。

王俊談到,他堅信星星之火一定能燎原。20多年前,一個年輕的大夫,作為一個新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開展新技術探索應用,其中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但現在看來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曾說過“不掌握微創技術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合格的21世紀胸外科醫生。”而如今,胸腔鏡取代開胸術成為我國胸外科最常用的手術技術,王俊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其二是早期肺癌診治。肺癌作為頭號腫瘤殺手,主要原因是病人往往確診就是晚期。過去體檢發現的肺內小結節,只能開胸活檢才能明確診斷,病人因懼怕開胸大都選擇觀察,最后發展成晚期。現在,由于胸腔鏡創傷小,病人一發現結節馬上同意接受微創手術,所以手術病例中早期肺癌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在肺癌研究方面,王俊有四大創新,一是診斷創新,建立肺癌早診“北大模型”,國際指南推薦使用;二是圍術期創新,肺功能研究被國際肺癌指南及專著引用;三是理念創新,拓展了對多原發肺癌的科學認知;四是治療創新,創立以王氏技術為核心的肺癌微創診療體系。他帶領胸外科團隊對肺癌的各項微創診療技術進行刻苦鉆研和大膽創新,顯著提高了我國肺癌診療的整體水平,推動我國肺癌早診早治。

從業三十年,他堅守“低調做人,踏實做事”,默默耕耘、無聲奉獻;他始終工作在臨床一線,服務人民,治病救人;他堅持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術研究導向,引領著中國的胸外科領域不斷前行。

 “九三學社,像家一樣”

王俊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王光超、嚴仁英等一批九三老專家都是他的前輩和老師。王俊說到,那時候九三學社給他最大的感觸就是感覺有了一個家,在迷茫的時候,困惑的時候,工作中受到排擠或不被理解的時候,支社里有很多老前輩會主動地幫助他,開導他,給了他很大的歸屬感。王俊35歲時被前輩們推選,負責組織九三學社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各項社內活動,凝聚組織,激發組織活力。“我很慶幸在年輕時加入了九三學社,與這些九三老前輩在一起,讓我從思想上有了依靠,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九三人的精神,愿意為社組織做些事情。”

王俊說,在他成長的那個年代,年少時的職業選擇,無論是否喜歡,是否合適,都將是一輩子的工作方向。而他現在看來,曾經的迷茫,曾經的失落,曾經的不確定都轉化成了對醫學的熱愛,將熱愛變成事業,就是值得的。

(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會 陳克終、惠施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松阳县| 贺州市| 罗甸县| 会宁县| 富平县| 泽普县| 莒南县| 廉江市| 泰顺县| 绥棱县| 大关县| 沙湾县| 江永县| 西城区| 香格里拉县| 开化县| 军事| 金门县| 萨迦县| 双柏县| 灵武市| 房产| 玉田县| 石狮市| 尤溪县| 深水埗区| 涿鹿县| 武定县| 盘山县| 两当县| 金昌市| 友谊县| 宣威市| 永善县| 青海省| 平凉市| 芒康县| 定结县| 安宁市|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