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 砥礪前行
來源:九三學社煙臺市委????時間:2020-11-03歷史的長河,翻滾著昨日輝煌的浪濤;時代的琴弦,彈奏出今朝奮進的旋律。今年是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作為一名九三人,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良多。
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是伴隨著中國社會體制轉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人。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萊陽農學院畢業留校工作的父母結婚,當時學校黨組織贈送了一面半身鏡子和一部《青春之歌》,做為那個時代革命化婚禮的紀念。后來那部《青春之歌》一度成為我兒時自學的讀本,也成了我文學啟蒙的第一任老師。林道靜,盧嘉川,余永澤,王曉燕,北大的未名湖畔,至今記憶猶新。也從此,文學成為我一生無法割舍的情結。
魯迅說:“童年的情形,便是你將來的命運”。書籍將小小年紀的我帶入了另一個世界,書中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知,受到文學的熏陶。從小喜歡安靜的我,沉浸在那種寂靜中,在無邊無際的孤獨里,開始最初的寫作。尤其初中時習作發表后,這個愿望更是一發而不可收。從中學時代開始至踏上工作崗位之初,我已經寫了十幾萬字,陸續有文章發表。寫了青春的記憶,成長的歷程。就在此時,我的生活發生了逆轉。幾年的時間,天翻地覆的變化踏碎了一簾幽夢,心田干涸了,甚至寫不出一個字來。獨處時,我會長久地注視著自己的內心,我應該是一個織夢者,我的人生不應該僅僅只是這樣,這種生活只會讓我枯萎。常常,內心涌動著不甘和傾吐的熱望,心里那種傾訴的欲望翻涌而來,兜頭將我淹沒。我看到了自己,獲得了生命力。于是再一次融入書中。
就這樣,迷茫中的我,仿佛多年的游子尋找到了夢中的家園。歷經生活的多重變故,終于又開始笨拙地回歸我的天空。生銹的筆尖再次生長出一篇篇文字,于堅硬的冰冷中擁抱那抹希望的晨曦。付出終有回報。我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先后在《人民文學》《光明日報》《中國統一戰線》《文藝報》等多家報刊發表近200萬字的文學作品,被《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轉載或入選中國作協創研部等主編的多個年度選本。以中國國企改革、職工分流為背景創作的,反映下崗職工在國家大變革中自強自立、努力尋找和實現自我價值為題材的系列散文,曾被《文藝報》《時代文學》等專門撰文做重點評介。2017年,長篇紀實文學《低飛》入選山東作協重點扶持項目;2018年,以家鄉萊州海洋生態文明為主題的長篇非虛構作品《吾鄉是海》入選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先后獲中國作協抗戰征文獎,第六屆冰心散文獎,《人民文學》“美麗中國”獎,山東首屆齊魯散文獎等省級以上文學獎項30余次。獲得齊魯書香之家、齊魯文化之星、山東省級新的社會階層黨外代表人士等榮譽稱號,并于2016年當選萊州市第14屆政協委員。
我取得的成績,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認可。2017年11月,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經過嚴格審核,我有幸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一名光榮的九三人。多次參加煙臺統戰部和省委統戰部的學習培訓,2018年,又入選山東作協第五屆簽約作家。《工人日報》《中國女性》《大眾日報》《聯合日報》《山東工人報》《職工天地》《山東青年報》《山東作家》《山東商報》、大眾網、齊魯網、山東衛視等多家媒體做過專題報道。山東省委統戰部公眾號、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公眾號、九三學社煙臺市委員會公眾號給予了大力關注與支持,在第一時間轉發。并經九三學社煙臺市委員會推薦,于2018年11月,參加了九三學社中央《民主與科學》雜志社在北京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2019年4月,參加了煙臺市社會主義學院組織的民主黨派基層干部培訓班。
真正的成長不分季節,真正的青春不分年齡。在九三學社中央《民主與科學》雜志社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九三學社精英。大家在溫馨溫暖又嚴格嚴肅的培訓班里,一起培訓,學習。我們不再如花,卻在有紅色夢想的班級、課桌、老師、食堂、宿舍中奮進與學習,進步與努力,似乎平平淡淡,但更值得我們一生珍藏。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在集體學習中,雜志社邀請中央統戰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等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從黨的十九大精神、九三人的擔當與使命、供給側改革下的新舊動能轉換、藝術創作、中國傳統文化、新聞寫作等多維度講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學習九三學社歷史,凸顯針對性,每位學員都受益匪淺。
雜志社還多次組織學員進行現場教學。九三學社社員創辦的高科技公司讓學員們驚嘆不已,更樹立起立大志,攀高峰的壯懷宏志。九三學社先賢的事跡更如巨星閃閃,劃過歷史蒼穹,熠熠生輝。在參觀學習中,讓學員們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感受75年來,一代代九三人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感激與感動、敬仰與懷念、熱愛與虔誠……似乎都代表不了學員們作為九三人的光榮與自豪,同時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感。只有用傳承向先賢致敬,用行動向九三學社的未來發展證明。我們在先賢銅像下默然鞠躬 “將保持強烈的愛國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干,一定會以優秀作品和服務質量立身,不負這個時代,不負九三人這個神圣光榮的稱號!”
“堅定文化自信,豐富創作手段,拓展創作空間,多出精品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要主動擔當作為,提升履職能力,發揮優勢作用,積極獻計出力,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做出新貢獻。” 結業典禮上,九三學社中央領導如是說。
這是一種期望,更是一種責任。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準確領會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深感作為一名九三人的驕傲與自豪。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多年來默默寫作,近年來有幸多次參加九三學社和省委統戰部、煙臺市委統戰部等組織的學習培訓,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民主黨派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從思想上有了歸屬感、穩定感,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強。同時更加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強化“四個認同”,用自己手中的筆發出聲音,發現真善美,發現愛與溫暖,積極傳播正能量。作品因而多次被《中國統一戰線》《山東統一戰線》《光明日報》《齊魯周刊》《聯合日報》等刊發。多次被九三學社煙臺市委員會推薦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并擔任班委,更是深受鼓舞。這真是意外的驚喜,還有感動。多么珍貴,又多么神奇。那一種且驚且喜,在歲月湯湯中,尤其溫暖人心。也讓我更加從中體會到生活的另一種溫度與力量,心靈變得包容通達,生命從此璀璨宏大。
與學習相伴的,還有情意。因為培訓班的成功舉辦,讓我們有緣相遇,讓我們心意相通,坦誠,純粹。給了我溫暖的關懷和鼓勵,自信和力量,感動充盈于心。我相信,每一次學習培訓,都會讓我們收獲深厚的友情,增添力量,必會讓我們成長向前。
時光流逝,宇宙不息,我們都處在時空坐標軸上,感受著的是當下時代的世界。九三學社培訓班的舉辦,激勵和感召著更多九三人牢記崇高使命,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積極投身火熱的時代生活。在教學現場,我聽到了更真實的聲音,看到了更真實的生活場景,親身體驗到在75年來,九三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建設默默付出,做出的巨大貢獻。難忘的學習和培訓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我們親眼見證、親身體驗了國家由物質貧乏到極大豐富、由窮到富、由弱到強的過程。世界那么大,一個人與一片海,與一群人,與一座城相遇,存在某種機緣和巧合。我們依照生命的慣性,努力地活著。民族、國家也在不斷地成長強大。
人和國家一樣,沒有對比就沒有感嘆,75年的時光,九三人參與并見證記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社會總是在開放與保守、進步與落后的斗爭和激烈的碰撞中向前邁進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使我們國家、我們的社會跨入一個新階段。
建社75年,中國這艘巨輪正在破浪前進。這是一個奮斗者的時代,也是一個奔跑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九三人75年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奉獻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極為豐沛的資源。作為一名九三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擔負的使命和責任。要與自身實際相結合;要緊緊圍繞社市委中心工作發揮優勢,積極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為九三學社建設發展貢獻力量。以作家所獨有的敏銳的眼光和文筆,自覺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身負的使命,進一步沉潛到生活的深處、藝術的深處,胸懷大志,心系民族,去擔當、去創造,去體察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去關注現實,反映變革。與人民共呼吸,與時代同步伐,熱情謳歌人民建設新生活的偉大實踐和創造精神,努力創作出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展現九三人的擔當與風采,為社會傳遞正能量。不但要做歷史的記錄者,更要做時代的在場者、民族精神的謳歌者。
作者:王韻,九三學社社員,中國作協會員,山東作協簽約作家,九三學社萊州市支社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