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加大力度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近年來,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孕育出了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為提升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國際地位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但由于利益驅使,科研工作者中也滋生了許多學術不端的現象,甚至出現網上公開買賣論文的亂象。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于醫學人才培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表示,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
葛均波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問題在于:人才量化評估標準單一,獎懲制度不健全。“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在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
葛均波說,重視醫學論文的發表,本身沒有錯,但有些單位只重視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和發表數量,卻不重視論文的創新價值、學術含金量的評價,缺乏對于學術規范和學術誠信的考核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買賣論文的風氣,給學術不端人員可乘之機。
據他了解,目前論文買賣已形成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條,專業寫手負責編寫論文,網站中介充當掮客,期刊編輯部“里應外合”。論文買賣催生出“灰色產業鏈”,嚴重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成為學術腐敗的溫床。
“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淪為論文買賣產業鏈中‘商品’。”葛均波說,重要原因是目前絕大多數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經費、科研評價、編輯隊伍等方面得不到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異化,成為作者畢業、評職稱、拿項目的工具,靠收取版面費等策略勉強生存。
對此,葛均波建議,繼續推進和完善科研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對醫務人員采取分類管理的職稱與薪酬制度。綜合考慮其學歷、工齡長短、臨床能力以及教學、科研獲獎、大眾科普等相關情況合理評價,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機制。對大學、研究機構、高等級醫院中有研究能力的醫生,可采取側重學術創造力(學術成果數量和質量)、學術影響力等評價指標。對于其他的臨床醫生,則應側重工作及效果、公共服務能力和態度等評價指標體系。
他建議,加強對現有已初步具備一定學術影響力的科技期刊進行全面支持,包括資金、人員編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獎在國內科技期刊發表的優秀成果。鼓勵科技工作者將優秀文章發表在國內期刊上,促進國內學術交流與傳播。同時,有關部門加強對醫學學術期刊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論文買賣行為,斬斷當前的灰色產業鏈。要進一步完善期刊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期刊黑名單制。對于經核實存在學術不端,參與醫學論文買賣的醫療人員,嚴格取消一切職稱,并及時向社會通報。
“應該通過法律手段和征信系統嚴懲槍手公司、網站以及購買醫學論文的醫務人員。”葛均波說,采取綜合性法律手段,從全社會層面制裁約束這類不良現象。結合政府正在建立的全民征信系統,將有醫學學術研究買賣的主體雙方納入征信體系之中。(上觀新聞 張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