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人大代表閻建國:法治力量更凸顯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我的職業是律師,法治是我履職中非常關注的內容。2019 年,檢察機關開展內設機構重塑性改革,打破了原有部門架構。改革后檢察機關有哪些部門?分別承擔什么樣的職責?這些都需要檢察機關不斷加大檢務公開力度,積極向社會公眾傳達。所以我在2019 年全國人代會上提交了《關于加大檢務公開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建議提交后不久,我就收到了最高檢的答復。最高檢表示將制定檢務公開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檢務公開的具體事項和措施要求,完善內部協作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檢察工作的透明度。同時,還將積極推進智慧檢務工程立項和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
一年來,我見證了檢察機關信息化建設的飛快步伐。在貴州調研時,我發現貴州檢察機關組織研發大數據司法辦案輔助系統,運用大數據技術,把統一的證據標準嵌入辦案程序中,通過數據分析和比對,使案件辦理更加高效和規范。
法治凝聚著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在防控疫情工作中,法治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法防疫”成為各地各部門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抗疫也成為很多地方的成功經驗。經過這一次戰疫,我相信,很多人對法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會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法治的力量。
基于自身的代表履職工作和律師本職工作,今年兩會,我的建議還與法治有關。在司法實踐中,我建議加大對“同案不同判”的糾正力度,進一步強化司法公正;加大環保公益訴訟案件的受理量,用司法手段更好保護“ 綠水青山” 。針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狀,我認為應從法律制度層面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升應對和治理重大突發衛生事件的能力。(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2020年5月18日 03版,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法律專門委員會主任、北京市信利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