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政協委員周嵐:“體育館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可列入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儲備選項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多個體育中心或者體育館臨時改為方艙醫院,這一創舉實現了“應收盡收,不漏一個”,實現了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江蘇省委主委、全國政協委員周嵐建議:“戰時”利用體育館,快速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并將“體育館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作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儲備選項,要求城市結合具體情況提前設計應急改造方案。同時做好相應戰略物資儲備,以便于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實施,確保不延誤救護的“戰機”。
周嵐表示,城市醫療設施一般根據地域特點,結合城鎮化格局、人口分布、交通狀況、經濟發展等因素進行配建,設區市原則上設立一所傳染病院,縣級城市沒有設置要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醒我們:由于現有醫院、傳染病院難以按災害發生時需求容量進行擴建,因此,未來在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同時,需要提前儲備“戰時”臨時醫療中心快速實施方案,以便于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啟動,確保不延誤救護“戰機”,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平戰結合”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
“戰時”臨時醫療中心作為醫院、傳染病院的補充力量,主要功能在于收治面廣量大的輕癥病人。因此,應優先選擇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交通疏散便捷、結構安全可靠、空間容量大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疫情發生的情況下,臨時醫療中心最好位于城市居民區下風向,與居民區有一定的隔離空間,建筑功能分區清晰且容易快速改造,不同人群流線相互不交叉,便于組織醫護人員和病人等各自的獨立流線。
體育館空間大功能設施齊全,是“戰時”臨時醫療中心最佳選擇之一
城市體育館一般地塊獨立,空間開敞,有多個交通疏散通道,給排水、供電、通訊、無障礙等設施齊全,建筑容量大,功能分區明確,觀眾、運動員、辦公人員等有不同的出入口和流線,可快速改造為具有一定床位規模的臨時醫療中心。與應急改造賓館和宿舍相比,對周圍居民干擾相對少、可容納床位數相對多、醫療護理流程相對短、相同數量醫護人員可照料更多輕癥患者。
同時,體育館是覆蓋面最廣的城市大型公共建筑類型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絕大多數設區市擁有大型體育館(3000座位以上),東部省市體育場館條件更好。以江蘇為例,各縣(市、區)均建有體育館,絕大多數達到大型體育館標準。因此城市體育館具備“戰時”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良好資源基礎。
鑒于“戰時”臨時醫療中心的必要性、體育館建筑的應急改造適應性以及各地體育館的資源基礎,周嵐建議:將“體育館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作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儲備選項,要求各地按照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要求,根據本地區醫院、傳染病院以及體育館等設施的實際情況,委托有關設計單位提前完成體育館應急改造設計,同時做好相應戰略物資儲備工作,便于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實施。
15天從可研到可行,《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設計指南》編制跑出江蘇速度
體育館改造為方艙醫院到底有多大可行性?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2月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以江蘇現有體育館為實例,組織三家知名甲級設計單位分別獨立開展了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高效嚴謹的工程實例推演論證,2月13日,江蘇省住建廳起草《關于將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可行性研究》的報告。
2月17日,江蘇省住建廳迅速成立《公共衛生事件下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設計指南》編制組。
2月18日,江蘇省住建廳召開專題會議,參編單位深入討論《指南》的定位、基本框架、主體內容和分工,并連夜開展研究和編寫工作。
2月20日,《指南》初稿基本形成,編制組和編制單位研究人員連夜討論,同步開展校審,并于2月21日完成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
2月23日,江蘇省住建廳在南京組織召開了《指南》專家論證會。一致認為,《指南》編制立足應急性、安全性、合理性、可逆性和實操性,系統闡述了既有體育館進行應急改造的技術要點和相關技術方案。《指南》可作為設計單位的技術參考,也為業主和使用者提供工作參考,能夠為全省各地加強“平戰結合”,開展應急醫療場所儲備提供決策支撐和技術指導。
2月26日,江蘇住房城鄉建設廳下發了《公共衛生事件下體育館應急改造為臨時醫療中心設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