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政協委員李學林:把農業科技的“種子”播向大地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我是一名農業科學工作者,長期生活和工作在云南這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方,這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農業科學院有理論、有技術、有品種、有資源,更重要的還有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技人才隊伍。我曾和我們的科技人員說:“幫助農民脫貧,還有誰比我們更合適?我們應該成為一線主力軍!”
就這樣,我們帶著熱情,滿懷信心投入全省脫貧攻堅戰。一方面我們在線上服務,選派年富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23個產業專家組,在線解答農業技術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在生產一線服務,先后到88個貧困縣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僅去年就在深度貧困地區實施283個科技扶貧項目,科技示范面積達3328萬畝,新增產值166億元,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及貧困農民11.3萬人次。
硯山縣維莫鄉石漠化地區、貢山縣獨龍江鄉獨龍族聚集區等人口較少民族生活的貧困地區及廣袤的邊境地區,都留下了我們科技人員的足跡。“生態修復+產業+科技脫貧”模式、嵌入型新興產業扶貧模式、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種植扶貧模式等創新舉措在祖國西南邊陲開花結果。
景谷縣鳳山鎮順南村是國家級貧困村,2015年掛包幫扶順南村以來,我們針對當地群眾缺技術、缺資金等關鍵致貧原因,精準施策、精準幫扶。我們努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集中培育主導產業,增強“造血”功能。先后在物資、資金、培訓等方面投入近600萬元,每年推廣良種示范玉米1200畝、小麥500畝、水稻500畝,加速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
一番努力下,昔日的貧困村有了自己的新型經營主體,兩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利用“互聯網+愛心扶貧茶”銷售模式擴大市場,帶動貧困群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我們培育發展林下魔芋種植、蜜蜂養殖及檸檬、芒果等熱帶水果基地建設,助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
我本人結對幫扶的胡先能一家通過老茶園改造、養蜂兩項技術,他家兩年前就實現了農產品經營收入10萬元的突破,蓋起了新房,發展起了庭院經濟。2019年4月,景谷縣正式脫貧。農科院在景谷縣的定點扶貧工作連續4年被考核為優秀,最讓我們覺得欣慰的是,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提高了貧困農戶的技能和信心,讓他們通過實干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本報記者彭景暉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