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難題如何破解?這四條建議很實用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農業國際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農業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農業合作方式不斷創新,“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正邁向高質量發展。 農業國際合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有何建議?2020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中國網《農業觀察·兩會聚焦》欄目從九三學社中央擬提交給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的提案》中,精編精彩建議,以饗讀者。
中尼兩國技術人員分享水稻新品種培育成功的喜悅。(資料圖)
農業國際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農業國際合作取得明顯成效。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較為完整的農業技術和產業體系,“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有著廣闊的空間。
數據顯示,2018年,“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總額的35.1%。2019年,除新加坡、文萊、巴林、馬爾代夫、巴勒斯坦以及波黑等六個國家以外,中國與其余5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為4202.01億元。
《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的提案》分析,由于“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情況復雜,農業國際合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農業國際合作的不確定性較高;沿線國家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跨國農業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業國際合作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建立。
農業國際合作難題如何破解?
如何應對和解決上述問題,提案建議:
一是搭建農業國際合作平臺。依托東盟、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以及南南合作平臺,開展與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參與其中的三方合作,給原本的合作添加國際機構背書保障。同時加強與土耳其“中間走廊建設”、埃及“百萬費丹土地改良計劃”等東道國發展戰略對接,實施深層次的農業合作。依托現有合作機制和已建立的友好互信的政治關系,在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農業互補、精細農業與粗放農業互補等方面構建國際合作事項。
中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派遣的中國專家在尼日利亞實地指導農民進行西瓜種植(資料圖)
二是加強“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建立“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基金,建設農業技術轉移和示范中心,制定農業人才引進和培訓的相關配套服務政策。配套完善財政、金融以及農產品進出口政策,加大農產品質量管理力度,實施“綠色通關”,推動優勢農產品出口。以企業和科研機構為依托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農業科技、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通過農業技術支持提升沿線國家糧食自給能力。
三是加快國際農產品市場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亞洲農產品市場一體化進程,完善電商物流等商貿物流運輸體系。壯大電商物流,打通生鮮農產品的物流通道,借助保稅區優惠政策推行海外倉儲。雙向發展陸海協同物流,提升雙邊農業合作能力。完善貿易沖突解決機制,加強跨境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農業投資便利化合作,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跨境區域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
四是構建農業對外投資合作境外風險預警與控制體系。及時捕捉更新公布投資目標國家相關信息和數據,加強整體風險環境預警分析,構建風險防范機制并加強境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健全風險防控體系,關注市場風險的同時關注目標國的自然風險和政治社會風險,做好項目規劃、可行性論證和風險防控預案。引導涉農企業利用國內外技術等資源,全面提升產品競爭力,做好貿易摩擦防范以及提高應對各方面挑戰的綜合能力。(記者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