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九三學社界別提案選登十九:關于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提案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脫貧攻堅戰接近尾聲,8239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消除絕對貧困的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目前的進展只是初步的,有的脫貧戶的收入水平并未遠離貧困線,有的脫貧戶生計來源缺乏穩定性,隨時可能返貧。如何繼續深入推進扶貧工作、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今后相當長時期面對的重要挑戰。我們認為,影響脫貧成果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因市場波動造成的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低迷給務農為主的家庭帶來收入減少;二是經濟下行情況下企業經營惡化,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更容易因技能原因受到失業沖擊,失去非農收入支撐而導致貧困;三是部分貧困人口精神懈怠、意氣消沉,雖在扶貧攻勢下勉強脫貧,因缺乏自身動力難保不會再次陷入貧困。面對以上情況,需要及早謀劃,采取整體防范措施。除了堅持和強化以往扶貧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之外,建議在以下方面重點加強。
一是構建返貧的預警救助機制。在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基礎上,依照一定的標準將原貧困戶和低收入戶以及收入不穩定的生計脆弱戶,整體納入跟蹤監控對象,對于他們可能遭遇的意外風險及其陷入貧困的可能性進行預判,進而制訂有針對性的返貧預警系統,一旦達到預警標準即自動進入救助系統。利用系統對比和第三方評議等手段,建立“黃橙紅”三級預警機制,并針對不同級別建立相應的救助措施,“黃”級預警針對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戶,救助措施主要以幫忙出謀劃策,理清發展思路,鼓勵自力更生,增強造血能力;“橙”級預警是針對極易返貧的脫貧戶,救助措施以產業扶貧為主,適當增加輸血的力度,必要時可以增加一到兩個扶貧崗位,增加家庭的穩定收入;“紅”級預警是針對返貧邊緣的脫貧戶,救助措施首先是要弄清楚原因,是因為大病還是大災,根據原因采取金融和產業疊加的辦法,甚至可以采取補貼、捐助等措施予以特別幫扶。
二是為低收入農戶開辟農產品銷售的綠色通道。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盡可能將他們納入產業化銷售體系,也可借鑒扶貧工作中由特定機關單位或者城市消費者與貧困村、貧困戶牽線搭橋結對子定點購買農產品的做法。另外,通過發展農村電商和互聯網物流手段,借鑒“你種我銷、你養我賣”等模式幫助農戶自產農特產品實現網銷,降低農戶農產品銷售的信息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比如,中部某生態養殖基地網銷額68萬元,幫助貧困戶養殖銷售巡山雞,戶均增收3000元。
三是為低收入農戶創造更多的穩定就業增收機會。及時了解脫貧戶和低收入家庭人員的收入來源及就業狀態,關注其外出打工和自主創業情況,對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穩定性進行定期評估。努力為低收入家庭勞動力創造和提供適合其技能水平的就業崗位,比如村鎮范圍內的公益性服務崗位、駐區企業的協議崗位等。另外,深入挖掘深度貧困地區較為富集的生態資源、自然光熱資源、水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等潛力,盤活農村承包地、“四荒地”、林地,發展旅游產業和康養項目,充分利用閑置宅基地、農房和集體建設用地等用于旅游經濟的發展,為低收入農戶創新更多的增收渠道。
四是注重對脫貧戶和低收入家庭的精神關愛。組織專家成立心理咨詢機構下鄉對脫貧戶和低收入家庭進行心理輔導,摸清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消除普遍存在的自卑、消極、孤僻等負面心理,培養樂觀向上、勇于進取、勤勞致富的良好心態。完善農村文化設施,繼續開展文化科技下鄉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完善村規民約,推崇文明禮法,追求誠信善良,以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讓勤勞致富為榮、好逸惡勞為恥的觀念深入人心。(擬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