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九三學社界別提案選登四:關于加強鄉村教師培養和培訓的提案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鄉村教師是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脊梁”。中共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出臺后,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進展。但由于長期以來教育投入重硬件、輕軟件,鄉村教師整體素質不高,仍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短板,鄉村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中西部農村學校為應對師資緊缺,大量引進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臨聘、實習、支教教師比例過高,部分非師范專業的特崗教師業務水平偏低。這種情況在“三區三州”尤甚,比如新疆和田地區各類非正式教師占比近40%,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50%左右教師為非師范類學校畢業生,教學水平亟需提升。
二是公費師范生培養規模偏小。公費師范生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重要補充渠道。目前由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培養的國家公費師范生,每年畢業生約7000人,難以滿足廣大中西部中小學對公費師范生的需求。同時《師范生公費教育協議》規定的違約責任較輕,缺乏約束力,一般只需退還公費教育費用,并繳納該費用50%的違約金,導致一些條件艱苦地區違約現象普遍。
三是教研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中西部地區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普遍缺乏經費和政策支持,教研體系弱化,有的地方教研室、教師發展中心形同虛設。“國培計劃”“省培計劃”覆蓋面有限,培訓針對性不強,發達地區教學經驗在中西部農村難以復制,效果不理想。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和完善公費師范生教育。重點支持若干中西部師范大學建設,適當增設或改建地方師范院校和專業,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高質量的鄉村教師。在貧困地區,注重本地招生、本地使用,由國家財政投入,遴選一批地方師范院校加大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力度,重點擴招學前教育專業、中小學緊缺學科和民族地區雙語公費師范生。提高《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規定的到城鎮學校工作的公費師范生,應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的服務年限。大幅提高公費師范生違約金,將違約記錄同時列入學生誠信檔案和個人人事檔案,研究生、公務員、事業單位考錄時,應根據檔案嚴格錄取。
二是推進鄉村小學全科教師訂單式培養。在總結已開展農村定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省份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根據鄉村小學對全科教師數量、學科、學歷的實際需求,全面加以推廣。在貧困地區,可通過國家財政投入、招生計劃單列、培養層次降至專科、設立專項獎助學金等政策措施,增加生源,激勵地方師范院校參與全科教師培養。
三是規范師范人才培養標準和體系,建立統一的入職門檻、資格認證、定期考評等教師執業標準。規范非師范生從教,確保非師范生從教前接受較完整的師范技能培訓和實踐訓練。優化特崗教師招聘結構,提高師范專業畢業生比重。
四是在摸清鄉村教師培訓需求的基礎上,完善分級分類的教師培訓計劃。加強教師培訓質量監測與評估,完善“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培訓模式,根據鄉村教師工作特點,增加“送教下鄉”的中長期實地指導,根據鄉村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課程。建立城鎮優秀教師與鄉村教師結對幫扶長效機制。加大縣級教研系統建設投入,理順教研管理體制,加強培訓、教研、電教等職能整合。抓住5G時代機遇,加快“互聯網+義務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加大鄉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人才配置和培訓力度。(擬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