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九三學社中央提案選登十九:關于加強鄱陽湖枯水期生態水位控制的提案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長江的重要水源,貢獻著長江15%左右的水量,享有“長江之腎”的美譽。它獨特的江湖關系和水文節律致使湖泊水位季節性變化較大,在枯水期形成利于鳥類生存的洲灘濕地生態系統,將鄱陽湖造就成為全球重要生態區和國際重要濕地,成為全球98%以上的白鶴種群(黑頸鶴等)聚集越冬重要棲息地。但是,近年來枯水期的持續提前與延長,改變了鄱陽湖原有的水陸交替規律,加劇了洲灘濕地植物向旱生草類演替,大幅減少了作為白鶴食物來源的沉水植物生長面積,壓縮了水域生物的棲息空間,嚴重影響了鄱陽湖枯水期生態環境狀況,進而將改變鄱陽湖的生態特征與濕地功能。
2019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夏秋季節連續氣象干旱,更是將鄱陽湖星子站12米低水位出現時間比1956~2018年平均日期(11月6日)提前了55天,導致湖區大面積低洼地段干涸、沉水植物死亡,多數旱生植物(如苔草)提前發育并向低處生長,甚至往年江豚集中的水域也成了裸露的洲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極端干旱是枯水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江西省2019年7月下旬以來的降雨量比多年均值偏少近6成,排有記錄以來倒數第2位,且長江中下游及五河控制站水位普遍較同期均值低。總體補給水量嚴重不足,導致鄱陽湖進入枯水位時間比常年大幅提前,甚至比三峽水庫蓄水后2003~2018年平均日期(10月14日)提前了26天。另外,有研究稱鄱陽湖流域未來幾十年干旱指數呈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徑流干旱概率顯著增加,加大了枯水期進一步持續提前的風險。
二是上游下泄水量減少是枯水期延長的基本原因。建壩后因上游枯水期蓄水,鄱陽湖平均水位明顯下降,星子站2003~2014年平均水位較1991~2002年下降1.32m,其中10月和11月水位下降比例分別達12.78%和12.59%。該站低于12米枯水位的年平均天數從1956~2002年的平均76.8天增加到2003~2018年的101.1天。
三是湖水外泄能力加大是枯水期提前與延長的重要誘因。一方面,上游調蓄顯著減少了伏秋徑流,降低了每年9~11月長江和鄱陽湖交匯處的湖口水位,比建壩蓄水前平均水位降低達2.8米,致使鄱陽湖出口水位差增加,增加了湖水排江能力。另一方面,2000年以來的湖區采砂改變了湖盆地貌,都昌至湖口段12米高程以下河道過水面積擴大了上萬平方米,加大了外泄水量的過水能力。
作為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是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量,避免枯水期過長、枯水位過低。
為此,建議:
一是建立長江干流和鄱陽湖流域水資源聯合調度機制,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長江保護與修復以及長江駐點研究應整體統籌鄱陽湖枯水期水位控制,深化流域管理和地方水利、環境、農業等部門的有機融合,建立長江干流和鄱陽湖流域水資源聯合調度機制,將鄱陽湖枯水期水位控制納入總體調度考核目標;“十四五”相關規劃中應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以及水經濟等綜合因素,強化鄱陽湖枯水期水位控制,優化聯合調度實施方案。
二是挖掘鄱陽湖流域生態用水資源潛力,增加水資源供給。強化流域工農業節水措施,深入進行城市和農村污水治理,挖掘流域生態用水資源潛力,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估鄱陽湖流域現有蓄水工程枯水期生態調水潛力,提升枯水期流域自我生態用水調控能力。
三是實施鄱陽湖水下地形復原工程,降低枯水期湖水下泄流量。根據生物習性,營造水下地形生境;非生物棲息地區域,實施兼顧防洪與江湖聯通的生態水利工程,適當恢復鄱陽湖水下地形,降低枯水期湖水下泄流量,延遲枯水期水位下降速度。(擬提交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