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周鋒、葛均波:把科學種子播種到孩子心中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科技后備人才,是不斷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的基礎。在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提交了相關提案,為提升中小學科學素養教育質量建言獻策。
記者還專訪了參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聽他現身說法“如何把科學種子播種到孩子心中”。
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質量?
“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質量亟需大力提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周鋒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我國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體系還未形成,中小學科技競賽等模式已經不適應科學素養教育成效的進一步提升。
考慮到發達國家對于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他建議,參考國外成功經驗,出臺青少年科學教育標準,為國家整體戰略發展目標制定人才教育3C標準。
“我們還可以探索以線上教育等方式放大優質師資輻射效應,以虛擬仿真方式開展實操訓練,彌補現有科學素養教育資源不足。”
在調研過程中,周鋒還發現,一些學校將科學素養的相關課程功利化了,有的孩子對科學知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關鍵的是要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思維方式,這與他們將來從事什么工作無關。創新成果需要有人才。我們不是到了大學生、研究生階段才培養科技方面的人才,而是在中小學校階段就要打基礎。好的苗子不能在小學時就掐滅了。”
他還建議,對科普的定義要有所轉變。“不是專業知識普及化,而是要講科學精神,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是科學。如果青少年從小具備了這樣的素養,就能對一些造謠事件有基本判斷。”
對科研貢獻最大的人,未必是那批死背課本的“聽話學生”
在葛均波看來,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從廣義上說也包含青少年的健康科學教育,比如他就曾建議把體育課變成內涵更廣的健康教育課。
平時,葛均波還十分關注健康科普進校園。當了解到大學里發生過幾例心源性猝死的案例后,他牽頭在大學里找了許多志愿者做心臟健康方面的科普推廣。他還提出了“1拖6計劃”,即讓孩子們學習相關科普知識,再傳授給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他還建議,科學素養提高要從小學開始,從教師隊伍抓起。“現在的一些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學校老師不喜歡刺頭,喜歡聽話的孩子。但科學家有一個很重要的素養就是不能人云亦云。有數據證明,對科研貢獻最大的人,未必就是那批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的學生。”(轉自青年報 范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