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全國人大代表孟平紅:人才支撐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全國兩會即將開幕,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孟平紅更忙了。春節節后上班第一周,孟平紅就安排團隊到威寧自治縣雙龍村、小海村、同心村等地為蔬菜種植基地指導春耕生產,落實科技項目工作,以及和村民們交流,聽取他們對鄉村振興的意見。“需要進一步完善建議,把基層的想法帶到大會上。”孟平紅說。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孟平紅每年都要花大量時間調研。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她就“關于懇請進一步加強對貴州省脫貧攻堅支持力度”“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等提交了9個建議和2個議案,引起有關部門關注。今年,她將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支撐,就專項支持建立國家級貴州山地農業生物特色種質資源庫、支持貴州山地特色農業科技發展、實施貴州農業科技創新特崗人才計劃等方面提出建議。
孟平紅在威寧自治縣麻乍鎮查看白蘿卜生長情況
耕地面積少、土地分散、農民缺乏科技知識、農業單產效益低等狀況是孟平紅及團隊長期幫扶鄉村時面對的難題。“產業上的需求,農民群眾對科技的需求,就是我們科技創新的方向和動力。”孟平紅說,近年來羅甸縣羅化村、祥腳村采用“一年三季四收”高效模式發展蔬菜種植,發揮區域的“天然溫室”氣候優勢,種植錯季蔬菜,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在第一季早熟辣椒里套種春白菜,村民就有平均每畝增加5000元的收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都離不開科技和人才支撐。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孟平紅準備建議在政策、人才、平臺、項目、資金、學科建設等方面對西部欠發達地區予以重點支持。孟平紅說:“農村雖然實現了脫貧,如何能吸引大批科技人才來到農村,帶動村民致富,領著大家干,還得依靠政策、人才、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在孟平紅看來,鄉村振興比的是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科技工作者把科技知識播種在田間地頭結出致富果實,鄉村振興指日可待。(本文轉載自天眼新聞客戶端,原文刊登于《貴州日報》2月22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