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林紹彬:必須明確鄉村醫療公益事業地位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一身白大褂,一個藥箱,24小時待命,長期以來,鄉村醫生充當著我國農民健康的守護者,奔波在農村第一線。
但是,人才匱乏、設備經費不足等問題長期困擾著他們,有些鄉村醫生無奈辭職或者轉行,也有人依靠務農種地、兼送快遞等方式維持,鄉村醫生“招不來、留不住”等問題凸顯。
“這是個老大難問題了。”談到村衛生所的發展及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全國政協委員林紹彬說。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調研,為鄉村醫生群體化解困境鼓與呼。
民生周刊:您一直關注鄉村醫生,根據您的調研,鄉村醫生的境遇近年是否有所改善?
林紹彬:應該說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是非常明顯,而且各個地區情況有差異。經濟較發達地區,鄉村醫生在待遇、績效等方面都有所改善。經濟條件較差的地方,鄉村醫生待遇還是沒有保障,病人較多的時候可以維持,病人少的時候收入就很少。
對待鄉村醫生,每個地方的政策也不一樣。對村衛生所,有的地方列入鄉鎮統一管理,有的地方各干各的,按照健康管理、疫苗接種人數給予補助。一般來說,列入鄉鎮統一管理、給予統一待遇的會比較好。
村衛生所的發展,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需要國家深入開展調研,在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工資待遇、社保等方面進行規劃。
民生周刊:這些年,鄉村醫生出走、辭職、轉行的不少,您怎么看?
林紹彬:鄉村醫生與民辦教師一樣,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沒有跟民辦教師一樣轉為公辦身份。各地鄉村醫生的待遇差別比較大,待遇不好的地方,就留不住人才。
鄉村醫生所做的工作屬于公益事業,比如,在疫情期間他們都在疫情防控一線,為村民做體溫監測、進行入戶宣教等。我希望,對于鄉村醫生國家有一個統一的政策及規劃,這樣,地方政府才會為鄉村醫生的工作買單。
民生周刊:鄉村醫生在隊伍建設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林紹彬:最大的問題還是人才問題。鄉村醫生人員數量及質量不高,人才隊伍后繼乏力。以東南沿海某縣級市為例,全市有13.3%的行政村為鄉村醫生“空白村”,現有鄉村醫生中45歲以上的占比高達49.7%,持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5.2%,持執業醫師或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僅占12.9%。
還有一個是經濟問題。隨著城鎮化水平提高,部分農村人口日趨減少,導致鄉村醫生靠醫療服務獲取的收入減少;實施鄉村衛生一體化后,村衛生所使用的藥品必須由衛生院統一采購管理,限制了原有“以藥養醫”模式,鄉村醫生收入銳減。
鄉村醫生還是半醫半農的體制外人員,雖然養老保障問題初步得到解決,但失業、工傷、醫療等其他社會保障問題尚未解決。
鄉村醫生醫療工作、生活、學習條件參差不齊。他們工作的地方,有的要自己花錢租賃,有的是村里統一安排,千差萬別。加上醫患關系緊張、工作壓力大、住房簡陋、信息化建設滯后、孩子教育困難等,大大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民生周刊: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穩定并壯大鄉村醫生隊伍?
林紹彬:首先,要明確村衛生所的定位為公立事業單位,徹底改變鄉村醫生的身份。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將村衛生所定位為鄉鎮衛生院的派出機構,鄉鎮衛生院與所轄村衛生所為同一法人,實行“七統一”的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村衛生所房屋建設、設備購置、正常運行等經費參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由縣級財政保障,取得了可喜成績。
但是,全國還不平衡,建議加大力度予以推進。
其次,要提高村醫合理待遇。提高鄉村醫生崗位津貼補助標準,并實行政策傾斜,爭取逐年遞增,適當提高在偏遠山區服務及工作年限滿20年的鄉村醫生的津貼補助標準。
建立科學的鄉村醫生最低工資保障線,探索實行鄉村醫生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制度,鄉村醫生基本工資和基礎性績效工資由縣級財政全額補助。
建立村衛生所收入分配與村醫績效工資動態增長機制,從村衛生所醫務性收入和考核后獲得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收入結余中,提取較大比例作為獎勵性績效工資,并制定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再次,要加強村醫人才隊伍建設。各省份應制定鄉村醫生后備人才培養實施規劃,縣級政府通過訂單定向培養、向大中專院校或社會招聘等形式,提前做好村醫人才儲備,保障空缺崗位及時得到補充。
最后,要改善村醫工作、生活、學習條件。尤其是對一些尚未解決村醫醫療用房及設備的村衛生所,各級政府應該撥出專款予以及時解決;對于孩子就學、配偶就業困難的村醫,提供優惠政策,允許其戶口落在城鎮,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解決其后顧之憂。
民生周刊:除了讓鄉村醫生留得下,還要讓他們干得好,怎樣提升村醫的服務能力,進而提升鄉村醫療水平?
林紹彬:各地應該針對村醫的工作特點及當地病人的需求,制定規范化的培訓計劃,給他們提供專業的培訓。要實現帶薪培訓,很多村醫不愿意參加培訓,就是因為參加培訓影響績效,所以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此外,加強村醫繼續教育,定期組織村醫到鄉鎮衛生院開展臨床實踐,通過多種形式切實幫助鄉村醫生提高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