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刊】高校非學歷教育如何規范 周鋒:經費須全由學校統一管理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一份關于高校非學歷教育的提案被遞交全國兩會。
高校非學歷教育指依托高校辦學資源建立的培訓、進修等教育方式,旨在滿足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對勞動者的素養需求。但是,隨著其社會受眾面和影響力日益擴大,發展也遭遇了瓶頸,辦學矛盾和風險凸顯。
如何完善高校非學歷教育治理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在召開的2021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遞交了一份提案,對此提出自己的建議。
提案指出,目前,高校非學歷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非學歷教育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力度不夠,其管理制度不全,資源配置粗放,注重規模與短期;二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導致地方保護勢力有所抬頭,還有一些人打著高校的幌子進行營利性辦學,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三是部分高校非學歷教育不規范且缺乏創新,相關管理部門歸口管理和監管常常不到位等。
針對上述問題,周鋒在提案中提出了五項具體建議:
第一,完善非學歷教育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社會等多元利益主體作用,其管理、辦學、評價相對分離。
建議明確各個利益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促使各主體的職責明確、行為規范。同時,利益主體通過嵌入形式、嵌入機制和網絡治理,溝通信息、分享權力,實現長期合作與制約,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實現高校內外部的有效協同治理。
第二,加強政府對其他利益主體的有效管理,構建有序非學歷教育治理體系。
政府要主動倡導和支持構建合理、有效的非學歷教育權力分配與制衡機制,幫助做好非學歷教育權力的整合與分類,制定各種權力的運行、監督制度,保證政府、社會、學校等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權力邊界清晰、權責明確和相互制衡。
第三,在多元利益主體治理體系下,構建好高校非學歷教育發展模式。
通過多元主體對事業發展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監督和評價,并協助辦學單位提高辦學水平,發現潛在的辦學問題,優化辦學模式;堅持高校是辦學主體,守住規范辦學的底線;辦學運作機制上采取基于職能分離,且又內部協作的方式,保證其在辦學質量和業務規范上實現雙提升。
第四,實現高校非學歷教育辦學過程的全流程控制。
設定師資準入門檻,對師資背景進行必要調查,在師德師風問題上采取一票否決制,建立完善教育質量評估制度;建立辦學項目的立項制度,對辦學內容、預算收支、學員層次、合作分成、師資結構、教學方案等提出量化標準,對達標的項目立項,并錄入到信息系統中。
第五,重視內部控制,嚴控對外合作中的辦學風險。
非學歷教育收支經費必須全額納入學校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統一由學校向學生收取相應費用,并向學生出具正式收據或發票。在合作辦學中,應對合作單位的主體資格進行核實。
同時,嚴禁舉辦單位以合作辦學名義出讓學校辦學權、教學權等,嚴禁校外合作單位委托社會中介機構或雇用個人代理行使招生權限等違規行為,嚴禁校外合作單位再次轉讓合作辦學權,嚴禁合作辦學雙方非法獲取、泄露、出售教師和學員個人信息。(轉自澎湃新聞 欒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