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 盡快推行“區長制”“鏈長制”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今年我已經準備了6件提案,圍繞如何促進鄉村協調發展、特色產業開發和發揮農業‘獨門絕技’優勢、不讓小農戶掉隊、打好種業翻身仗等方面建言獻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如往年一樣,全國政協委員李云才帶來的提案里寫滿了對鄉村土地的深情。
“我曾有一個夢想:要讓鄉村成為富裕的洼地、宜居的天地、鄉愁的搖籃。今天看來,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在履職實踐中,李云才深感鄉村振興是干出來的,履職盡責同樣要有實干精神。
李云才調研發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不乏重點投入“扎大堆”的“重點村”“典型村”“示范村”“樣板村”“目標村”“錦上添花村”,為推動農村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但有些村不惜代價性強,產出效益差;“觀賞”性強,推廣普及性差;階段代表性強,持續發展性差。“如果缺乏內生動力、產業支撐、市場需求、得力組織、人才保障、制度護航,僅靠增加投入,無法支撐起目標‘大廈’,甚至造成投入的巨大浪費,造成未幫扶村心理失衡。”在李云才看來,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錦上添花”,而是“缺啥補啥”和具有中國特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實踐。鄉村振興的補短板強弱項屬于“雪中送炭”。
李云才建議,應支持和鼓勵合作發展,讓農民分享股份收益、土地流轉收益、職業技能收益。支持和鼓勵企業下鄉、資本下鄉、科技下鄉、人才下鄉,挖掘特色農業多元素增值的豐富內涵,促進農民增收。
李云才還呼吁盡快推行“片(區)長制”“鏈長制”“項目制”。“根據新時代新任務的要求,轉變示范推廣方式,以項目規模和產業發展規模的規劃設計要求為單元進行辦點示范,突破單一行政村區劃局限,精準施策,提升產業聚合度、集中度、開發深度、品牌影響力和科技應用力度。”李云才說,應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基層干部的作用,加強扶持單位責任,動員更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通過以工補農、以城哺鄉、以商活村等多種方式,在實干中培育培訓培養一支具有職業技能的現代農民隊伍、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隊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干部管理隊伍。
(劉洋 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