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玖平:機遇疊加 成都加快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建設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布局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顯意義非凡。
成都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城市,應如何繪制藍圖?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四川省委會副主委、成都市委會主委,成都市政協副主席,四川大學校長助理、商學院院長徐玖平,為我們解讀成都如何積極參與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生態優先
以綠色發展實現成都經濟地理重構
徐玖平表示,首要的是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成都轄區內有岷江、沱江兩條長江一級支流,二級支流錦江更是成都的“母親河”,成都應積極參與長江干支流協同治理,助力長江經濟帶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通過綠色發展來實現成都的經濟地理重構,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優化、相輔相生、相得益彰,使經濟結構更優,生態環境更好,生活質量更高。”
關于成都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徐玖平以錦江水污染治理舉例:“黃龍溪是錦江在成都的出境地,黃龍溪斷面水質的情況就是成都水治理的一張晴雨表。為了使錦江水污染問題徹底解決,2020年初,我們實施了全面系統的黃龍溪斷面達標攻堅行動,黃龍溪斷面水質逐年提高,終于在去年實現了20年來首次達標,改善至Ⅲ類。”錦江流經成都中心城區,水質改善治理難度較大,但只要一錘接著一錘敲,必然大有成效。2018年4月和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對成都錦江黃龍溪斷面水質提升予以肯定。
把握機遇疊加
加快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加快長江經濟帶上的“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成都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樞紐與戰略支撐點,迎來了重大機遇疊加。對此,徐玖平表示:“成都是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大循環的門戶樞紐,要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空間中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以更高水平的資源流動和要素配置來加快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成都要充分利用好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挖掘、開辟和引領市場,打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引領支撐作用,率先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做出自己排頭兵的形象。
徐玖平還表示:“成都要增強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輻射、集散和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發展戰略優勢,以全球視野謀劃開放,借鑒先進做法和經驗,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打造優良的國際營商環境。”他提到,在成都國際鐵路港,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高效運行,活躍暢通,顯示出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聯通“一帶一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而成都作為其上的戰略支點,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徐玖平指出,成都要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高級生態產業鏈群的打造,構筑區域經濟的新形態;加快產業功能區的建設,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提升產業發展的成長性和核心競爭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繼續大力推進在蓉企業、機構、高校和國家的科研院所進行廣泛合作,打造有利于發展的平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成渝城市群是對全國經濟增長具有核心支撐作用的城市群之一,成都作為重要極核,具有重大示范作用,要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經濟圈全“面”提升,構建綠色發展新局面。成渝要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建立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厚植文化自信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徐玖平還提到了打造“文化長江”的重要性:“我們要厚植文化自信,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經濟帶,也是一條文化帶,只有充分涵養長江歷史文化根脈,才能讓沿線11省市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枝繁葉茂。
他表示:“長江造就了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脈,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兩千多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為世界的文化遺產、世界的自然遺產、世界的灌溉工程遺產。我們要充分借助文化融合的先導作用,激發更多的文化發展內生動力,通過多種形式、借助多樣的科技手段來集中展現長江上流的文化多樣性,以各種文化活動為橋梁紐帶,廣泛匯集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經濟發展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