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賀盛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最近,我還在修改優化建議,希望能形成更加專業的建議,更好地履職建言。”臨行前,全國政協委員、西昌學院院長、九三學社成都市委社員賀盛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赴京參會,主要關注民族地區,尤其是“三區三州”高校的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的培育發展與鄉村振興,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
今年是十三屆政協委員履職的最后一年。5年來,賀盛瑜始終關注著民族地區的發展,“希望結合我自身的工作,推動民族地區的高校和地方經濟發展產生更多‘良性互動’。”前四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共提交個人提案25件、聯名提案60件,共85件提案。
深入基層一線調研部分提案得到回應或采納
“這五年來,我最關心的是脫貧攻堅戰、脫貧后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民族地區,尤其是“三區三州”高校人才的發展和電商物流對鄉村振興的助力等領域。”談起自己的履職經歷,賀盛瑜總結道。2018年以來,賀盛瑜堅持深入基層調研,把足跡留在涼山州美姑、布拖等縣的大山中,緊接著,一份份“接地氣”的提案誕生出來。在賀盛瑜看來,一些好的建議,素材都來自基層一線。
“越深入基層,越能發現問題。”賀盛瑜表示,近年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幫助下民族地區脫貧了。然而,民族地區要長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需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至關重要。因此,她非常關注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
2020年兩會,她建議加大支持涼山高等教育培養本地人才力度的提案得到教育部、國家民委的采納和回復。同年8月,西昌學院便正式步入“省部委”共建行列,成為全國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委共建高校。去年她建議,教育部門在西部民族地區高校開展研究生培養,“比如,國家層面能否在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額分配方面,針對民族地區高校,設置單獨的考核辦法,在民族地區高校設立相應的專業學位。”
賀盛瑜在教學科研領域主要從事物流和電子商務領域研究,她多次提出加強民族地區電商物流體系建設的提案。在她看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流通環節的堵點一定要打通。對此,她曾建議,深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加強農村地區物流干線網絡建設,集中力量解決民族地區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言,“互聯網+農村物流”在脫貧后的大涼山蓬勃興起,有效帶動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有效降低了農產品電商物流成本,成為促進涼山州農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今年仍關注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及產業發展
今年,賀盛瑜的提案主要聚焦“三區三州”高校的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農產品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賀盛瑜今年將繼續就民族地區高校碩士點建設提建議。她表示,目前,民族地區人才隊伍新鮮血液補充不足,后勁乏力。對此,她建議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希望國家能加大對涼山高等教育的扶持,加強碩士以上高層次本土人才的培養,“加強對民族地區,尤其是“三區三州”高校的支持,能培養“三區三州”亟需的專業人才與干部隊伍,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賀盛瑜說。
今年,賀盛瑜把目光聚焦在“三級物流體系建設上”。“當前,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流通面臨著基礎不優、流通體系不暢、流通效能不高等現實問題。”她建議,要在西部地區合理有序布局一批物流基地、分撥中心、配送站點和冷鏈倉儲設施,升級一批鄉、村級農貿市場等傳統流通網點;在資金方面,鼓勵各地優先采取貸款貼息、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支持方式,加快資金撥付進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過中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共同促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