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印遇龍:種養結合循環,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種植業和養殖業往往是割裂的。種植業產生的秸稈等副產品被隨意丟棄或焚燒,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養殖業產生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成為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這種“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生產方式,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2025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向本刊分享了他帶來的《關于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的建議》,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為什么要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
傳統種養分離模式導致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足,化肥農藥過量使用,造成土壤功能退化、水體污染等問題。全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污約40億噸,綜合利用率不足60%;農作物秸稈約9億噸,其中30%以上被焚燒或廢棄(農業農村部2023年數據),飼料化利用率不足25%。
在此背景下,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通過“秸稈過腹還田”“糞污替代化肥”等模式實現種養業內部資源循環,既能減少玉米豆粕等飼料糧需求(據測算,每利用1億噸秸稈制作飼料可替代2800萬噸糧食),又能降低化肥對外依存度(2023年鉀肥進口依存度仍達50%),是應對國際供應鏈風險、筑牢糧食安全、綠色發展的戰略選擇。
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動“養殖—廢棄物—種植—養殖”閉環運行,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和202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的重要舉措,對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雙碳”目標、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通過種養協同增效,可在確保肉蛋奶供應的同時,每年減少約1.2億噸糧食隱性消耗(中國農科院研究數據),為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提供創新路徑。
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具體建議
(一)完善種養結合政策體系
1.制定專項發展規劃
由農業農村部牽頭編制《全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五年行動計劃》,明確203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的量化目標。
2.健全法律法規政策
修訂《畜牧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種養結合納入強制性規范,如對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實行糞污資源化“三同時”制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產)。如對南方廢除封山禁牧政策,鼓勵放牧利用草山草坡飼草資源。
3.創新用地政策
允許將不超過10%的設施農用地用于建設糞污處理中心,對種養循環項目優先保障建設用地指標。
4.強化種養平衡區域規劃
實施“以地定養”空間管控:由自然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制定《全國種養結合區域布局指南》,根據耕地消納能力(按氮磷承載力測算)劃定養殖上限:
糧食主產區:每萬畝耕地配套生豬存欄不超過5000頭當量;
南方丘陵區:推行“林—草—畜”立體布局,單位林地載畜量不超過2牛單位/公頃。
建立耕地承載力評估制度:2030年前完成全國耕地畜禽糞污消納能力普查,對養殖規模超載區域(如河南周口、山東臨沂等養殖密集區)限期調減產能或配套糞肥跨區域調配體系。
構建種養匹配監測系統:在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增設“種養資源調度”模塊,實時監控縣域尺度糞肥供需缺口,對消納不足區域自動觸發養殖項目禁批預警
(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
1.建立技術標準體系
制定《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規程》,重點推廣“干清糞+沼氣發酵+水肥一體化”“干清糞+就地堆肥+就近還田”“秸稈膨化飼料+微生物處理”等核心技術。
2.建設國家級研發平臺
依托中國農業領域科研院所、高校等成立循環農業創新中心,專項攻關糞污源頭高效減排、適配性生物發酵、高質量糞肥、沼液濃縮提純、耐鹽堿飼草育種等“卡脖子”技術。
3.推廣智慧管理模式
在畜禽規模養殖場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動態追蹤糞污處理量、還田利用量及其養分流動特征,建立數字化臺賬。
(三)實施示范引領工程
1.打造區域典型模式
南方丘陵區:推行放牧加補飼的草畜耦合發展模式。
南方水網區:試點“稻漁綜合種養+沼液精準滴灌”系統。
西南山區半山區:建立農林牧結合、糧經飼協調、農作物副產物和畜禽糞污合理利用,種植業與養殖業互補互哺模式。
西北干旱區:發展“飼草種植—牛羊養殖—糞肥改良鹽堿地/沙化地”生態循環。
東北黑土地:推廣“玉米種植—秸稈青貯—肉牛養殖—糞肥還田”全鏈條模式。
2.創建100個國家級示范基地
遵循點面結合、分散與集中協同,創建國家級示范基地,每個基地給予2000萬元財政補助,集中展示種養匹配、能源循環、養分循環、智慧管控等成套解決方案。
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對小規模養殖戶、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合作社,給予免征所得稅、優先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修建牛欄舍、肉牛見犢補母、保險補貼等財政支持。
(四)健全市場化保障機制
1.設立循環農業專項基金
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50億元,重點支持區域性有機肥生產中心、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
2.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對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養殖場(戶),進行有機肥運費補貼;對施用有機肥超過300公斤/畝的農戶,按每噸50元給予補貼;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范疇。
3.保障種植業和養殖業銜接通暢
由于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容易導致協調困難。因此,應建立促進種養結合協同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集約化養殖與現代農業無縫對接,突破養殖場糞污治理難、處理成本高與有機肥施用比例低、運輸成本高等種養結合的堵點。
(來源:科學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