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丨全國政協委員楊宇飛:構建中國特色醫學技術體系為世界醫學貢獻智慧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在當今醫療領域,中西醫結合已成為國家大力推動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何發揮出中西醫結合“1+1>2”的協同效應,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針對這個問題,兩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腫瘤診療部主任楊宇飛。
聚焦兩會:洞察中西醫融合關鍵契機
兩會期間,記者見到她時,楊宇飛正坐在桌前,全神貫注地研讀政府工作報告。
桌上攤開的報告里,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各種重點和筆記,和中醫藥發展有關的表述,都被她仔細圈畫出來,旁邊還附上了自己的思考與見解。
多年來,她始終保持著這樣的習慣,認真對比歷年政府工作報告,見證中醫藥事業在政策推動下的發展脈絡。今年報告中“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句話,讓她尤為振奮,在她看來,這一機制的完善,是推動中西醫深度交融的關鍵,為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提供了重要契機。
“中西醫不僅應該結合,更應該深度融合?!睏钣铒w表示,“結合只是初步的合作,而融合是要讓中西醫從理念到實踐,都能真正地融為一體,深入到骨子里?!鄙頌檠簩W博士的她,憑借著在中西醫結合領域深厚的學術背景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深知只有精通西醫,才能更好地運用中醫,避免在治療過程中耽誤患者的病情與治療時機。她常常強調:“我一定要把西醫精通,然后再把中醫運用好,這樣才不至于耽誤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時間?!?/p>
臨床探索:中醫賦能腫瘤治療的實踐之路
多年來,楊宇飛始終扎根臨床一線,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探險家,專注于探索如何運用中醫方法緩解西醫治療腫瘤時產生的副作用,并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取得了斐然成果。
在腫瘤化療領域,化療雖能對抗癌細胞,但副作用極大,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后續治療。楊宇飛經長期研究,研制出由六味藥組成的健脾補腎序貫方。化療期間,患者在第一周、第二、三周服用該方,可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提高化療完成率。
為驗證療效,楊宇飛團隊開展嚴謹臨床試驗。其中一項多中心隨機盲法試驗,選取400例西醫院病例,涵蓋北京腫瘤醫院、天津人民醫院等。最終結果顯示,使用該方后化療完成率提高了15%。這一成果去年在英國頂級期刊發表,國際頂級臨床雜志首次認可中醫隨機臨床研究,有力證明了中藥方在腫瘤治療中的顯著療效。楊宇飛表示:“我們的研究就是為了實現減毒增效,這也是中醫在腫瘤化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關鍵體現?!?/p>
多年的臨床實踐,讓她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在腫瘤治療的早期、中期、晚期,中醫都能有機融入西醫治療過程。這種全病程的中西醫融合模式,正是構建中國特色醫療技術體系的關鍵所在。
“要通過發揮中醫整體觀、辨證論治和西醫精準診療的優勢,能全方位、全周期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從而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與民眾需求的醫療技術體系?!彼f。
破局之策:多維度推動中西醫深度融合
兩會期間,楊宇飛憑借多年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深耕,從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前沿的學術研究出發,提出一系列針對性強且具前瞻性的建議,為推動中西醫深度融合明確方向。
在政策引領層面,楊宇飛強調,相關部門需發揮引領作用,清晰界定中國特色醫療技術體系的發展路徑。她建議全面梳理各相關部門職責,出臺系統科學的政策。例如,將中醫藥發展成效作為三級甲等醫院驗收的關鍵指標,從制度層面為中西醫融合的穩步推進提供保障。只有政策發力,才能促使醫療機構從根本上重視中西醫融合,為后續的臨床實踐與學科發展奠定基礎。
人才培養是中西醫融合的根基。楊宇飛指出,當前中醫價格體系不合理,影響中醫藥人才的發展與留存。因此,需調整價格體系,提升中醫藥從業者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中醫事業。同時,針對現有中醫從業者,應強化西醫知識與技能培訓。通過定期舉辦專業培訓、學術交流以及臨床實踐活動,打造一支精通中西醫的復合型人才隊伍。以她所在的團隊為例,團隊成員定期開展中西醫融合培訓,不斷提升診療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服務。
臨床實踐中,建立契合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價體系迫在眉睫。楊宇飛認為,不能簡單套用西醫評價標準衡量中醫療效,應結合中醫整體觀、辨證論治等特點,制定包含中醫癥狀、體征、生活質量等多維度評價指標,客觀、全面地評估中醫治療效果。此外,在腫瘤治療等重點領域,要大力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通過多中心協作,探索中西醫融合的最佳治療模式、用藥時機等,為臨床實踐提供有力證據支撐。就像她開展的腫瘤化療減毒增效研究,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提供了寶貴經驗。
談及學科建設,楊宇飛積極倡導推進中醫藥多學科交叉建設,特別是啟動人工智能與中醫藥學結合的“智慧中醫”建設。她提出,明確以“中體西用”為方向構建智慧中醫學科體系,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數據處理、分析預測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傳統中醫智慧,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突出中醫藥特色。為此,需組建一支由中西醫名醫和人工智能專家構成的團隊,開展“智慧中醫”交叉學科理論框架研究。在教育領域,應將“智慧中醫”交叉學科納入八年制中西醫結合教育試點,把中醫藥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和學科帶頭人培養納入岐黃工程,為學科發展培育中堅力量。
她堅信,通過一系列“組合拳”,中西醫融合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為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與力量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