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委員通道”,3位九三學社社員!
【字體:大、中、小】
【顏色:】
瀏覽量:
3月4日下午2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8位走上通道接受記者提問的全國政協委員中,有3位九三學社社員,分別為喬紅、金李、周嵐。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
中國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
喬紅介紹,我國機器人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發展,和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顯著減少。近三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載量達到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探月機器人帶回月壤。從另外一方面說,人形機器人的技術迅猛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它能夠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對高性能的機器人系統,服務國家的工業和農業。
喬紅表示,實際上,機器人系統將面臨更大、更重要的舞臺。這樣的舞臺不僅需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批量性,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機器人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這不僅是市場的需求,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共同夢想和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
銀發經濟發展有巨大空間,未來將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金李介紹,人口老齡化并不代表我們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實際上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健康狀況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繼續發光發熱。
眼下60—70歲的活力老人群體日益壯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可以通過建立銀發智庫、志愿服務等方式給他們提供更多發揮余熱的機會,挖掘老齡人口紅利。
解決老百姓對養老的關注點,就是銀發經濟的發力點,我國的老齡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既有對衣食住用行的實物需求,也有對健康養老的服務需求,還有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的新需求。
當我們討論銀發經濟時,本質上是在探討一個關乎文明的溫度的命題,我們應該如何優雅地老去,這既包含對生存需求的滿足,更包含對精神家園的滋養。
銀發經濟也是關乎未來的青春事業,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參與。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江蘇省委主委周嵐:
這些城市地標,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周嵐介紹,記者提到的揚州仁豐里城市更新案例是政府、百姓、市場三方攜手共建的結果。政府的一期工程實施的是水電氣管網改造,消防能力提升和口袋公園建設,同時也積極發動沿線的居民和商戶參與進來,帶動了46戶居民和62家商戶的自我更新,撬動了民間投資8200多萬元。修繕后的老建筑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創客空間,還有非遺文化工作室,也為老城增加了500多個就業崗位。
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城市有機更新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南京的小西湖、蘇州的十全街、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亮馬河等,都在改善老百姓生活環境的同時,拉起了城市的有效投資,在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同時,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
周嵐介紹,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實施了超過6.6萬個城市更新項目,改造了25萬個老舊小區,讓1億多人因此直接得益。不同于新區建設,城市更新行動是對城市現有區域的改善和優化。在城市更新的實踐過程中,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政府要發動老百姓和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讓大家來提意見、講需求出主意,來找準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和社會的真實需求,找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定位。
周嵐說,還要把握好4個環節,即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規劃要講究系統性,多方謀定而后動;設計要突出創新,通過設計師的藝術塑造,讓空間更有魅力,也更有地方文化特色,也為建筑增值;建設要精心組織施工和持續把對老百姓的影響降到最低;運營要以耐心資本推動市場主體由過去的講究快周轉的開發商,轉變為注重居民長期需求的挖掘,讓運營商和所在社區百姓長期共生、共同成長。
(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等消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