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著眼發展大局,共享時代榮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紀實
新華社記者劉歡、安蓓、陳鍵興
早春二月,珠江之畔生機盎然,南海之濱氣象一新。在這播種希望的時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從全局高度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擘畫藍圖。
——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熱潮澎湃而起。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風起南海,潮涌珠江。
這里,是中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他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廣東這片熱土。他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灣區,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經濟現象。著名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珠三角九市組成,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2017年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
這是2018年7月11日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歷經改革開放40年快速發展,尤其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粵港澳合作不斷擴大深化,這一區域坐擁明顯區位優勢,累積了雄厚經濟實力,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平領先,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面臨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轉型發展、創新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等新機遇,同時必須破解供求結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生態環境等面臨的發展難題。
善弈者謀勢,能牢牢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謀劃,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這件大事辦好。幾個月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2月5日,旅客在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準備前往珠海。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在中國發展大棋局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疑是重要一子。這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
“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開放,高標準建設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要繼續推進改革,抓好改革舉措的協同配套、同向共進。”
“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重心長,為粵港澳三地以大灣區建設為重點銳意進取、不辱使命,指明方向,鼓舞信心。
在中國改革開放新征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謂一大引擎。這是新時代建設高質量發展典范的新探索——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時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多方面明確要求。11月,他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強調,希望香港、澳門繼續帶頭并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
“北雄安,南大灣,是中國戰略雙子座。”“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灣區經濟的實驗者,為中國發展帶來新契機。”……學者們的評論紛至沓來,道出高度關注與期待,信心更顯而易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