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0日電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在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何看待這一嶄新定位?對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有何建議?強國論壇邀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孝德進行解讀。
如何看待這一嶄新定位?
張孝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戰略在空間和區域上落地的重要舉措。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后,新的區域概念出現了,比如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京津冀,這些區域既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也是最近幾十年來遭受環境污染等影響最嚴重的地方。
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是在整個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轉型信號。
對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有何建議?
張孝德:第一,要轉變理念,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所以此次座談會也是發展思維、發展模式的轉型。
第二,由于黃河保護是跨流域的行為,需要一種超越地方和局部的大系統協同治理思維。
第三,要破除保護和發展是對立的思維,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第四,對黃河流域的保護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自然能夠承載的情況下進行經濟發展。
黃河流域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如何解決?
張孝德:首先是大家要改變發展的思維,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其次要重拳出擊,加大對原有黃河流域存在問題的檢查、督查,把現有的黃河沿河流域的污染問題認識清楚,以問題為導向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空談。
最后,就是制度和機制的創新要跟進,長江流域等其他流域的保護我們已經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可以從中得到借鑒。
(記者王玫、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