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上海7個基層組織聯合舉辦主題教育活動宣講報告會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 2019-11-18 打印 分享
11月15日下午,由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社上海衛計委委員會、華東師大委員會、文化委員會、經貿委員會、化工研究院支社、儀電支社、華建集團支社等7個基層組織在上海民主黨派大廈報告廳聯合舉辦“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宣講報告會。報告會還吸引了來自社上海中醫藥大學委員會、海事大學委員會、同濟大學委員會、二工大支社等基層組織的社員,各區委、直屬基層組織的宣傳委員及骨干也來到現場聆聽。
社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主持報告會。他說,這是直屬基層組織聯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兩位上海的社中央宣講團成員的首次集體宣講。
社中央宣講團成員、市政協委員、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曾凡一做題為《傳承紅色愛國基因,弘揚前輩科學精神,為新時代九三學社增光添彩》的報告。
作為科學家,她身著白大衣,從小學跟隨父母到鄉村采血,參與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血紅蛋白普查開始,到現在擁有自己的科研團隊,繼承并發揚父母開拓的研究事業,開展前沿的“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的產業化研究,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不曾停步。作為歌唱家,在舞臺上,她一襲長裙,用歌聲唱出對祖國、對生活、對科學與藝術的愛。在她的人生中,科學和藝術兩個元素仿佛DNA雙螺旋結構一樣密不可分。當天,她卻選擇先從一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杭州告急,坐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已經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為了堅持學業,為國家保留一批知識精英,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毅然率領全體師生踏上西遷流亡辦學的艱苦歷程……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浙大的教授們依然堅持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多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其中就有一大批九三學社的前輩,他們以自身的光芒,照亮了中國知識界的天空。
曾凡一說:“科學沒有疆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從我父親的導師談家楨先生,到我父親,再到我父親的眾多學生,包括我,深厚的愛國基因就這樣一脈相承,一代代遺傳了下來。”
“微風里吹動著無盡的惆悵,波浪里揮揮手異鄉的海岸。我心中燃燒著一葉紅帆,那是游子的心點燃的思念……這是我留學期間創作的歌曲《紅帆》,那時的我深切地感受到從老一輩科學家那里遺傳的濃濃的愛國情懷。”
“2005年學成回國至今,我在學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一些肯定。如今,我正在用胚胎工程等技術進行乳腺生物反應器制藥的研究,尋找治療血友病的重組基因工程藥物,這是目前位居國際前沿的制藥新平臺。但我也牢記談家楨教授和老一輩科學家的教導,要做一個多元化和全面發展的人。”
“科學和藝術,成就了我生命中美麗的雙螺旋,今后我還是會遵循他們的教導,在科學與藝術融合之路上前行。”
社中央宣講團成員、市人大代表、社市委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規劃部主任、遺傳學部研究組長王志敏做題為《世界因你我發聲而不同》的報告。
兒時少年,他在農村觀察到母雞找窩下蛋的習性,意外收獲了不少雞蛋。從此埋下一顆癡迷生物的種子,走上生命科學求學之路。
求學深造時,他被當時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的科技大協同氛圍所感染,決定扎根于此,獻身生命科學研究。
科研取得碩果時,他勇挑重擔,從零開始,負責籌建干細胞研究平臺和團隊,經過四年打拼,干細胞研究所終于走上正軌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加入九三學社后,他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將參政議政與本職工作相結合起來。他執筆完成的《關于規范我國基因檢測服務市場的建議》的課題被轉化為社中央提案,提案積極呼吁要規范基因檢測,重視基因信息安全,開展立法保護,為推動生物安全立法進程助力。
在市人代會上,面對李強書記,他兩次“搶到話筒”,為夾心層人才、青年科研人員的待遇等問題發聲。因為生活在張江,又兩次為張江發聲,“張江男”成為他的代名詞。
他說,他母親在世時總是問他,“志敏,你做的這些事對人有什么價值,對人有什么幫助嗎?”
現場,他與社員分享了他堅守多年科研夢想后找到的答案:“我有一個夢想,能夠成為救死扶傷的醫生背后的助力,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幫到更多的人。”“我有一個夢想,通過政產學研資本多方協助,為推進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科研和產業化貢獻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世界將因你、因我的發聲而不同!”
這個下午,百余位社員共同聆聽了這場有溫度、有情懷、有擔當的宣講報告,作為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宣講報告還將走進基層,持續開展。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部 郭文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