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應華東師范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黨委邀請,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柳襄懷為該學院師生作題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記分離膜研制的崢嶸歲月》的精彩報告。
柳襄懷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原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長期承擔國家973、863項目,從事離子束材料表面處理研究和應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項,已授權3項。其中一種真空管柵網的處理方法使用離子束增強沉積技術在軍用或航天用的通用柵網上生長一層類石墨碳膜,達到抑制柵電子發射的目的,解決了我國在真空微波器件領域一個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和壟斷。
報告中,柳襄懷以兩彈一星的影視資料作為切入點,將在場師生帶回了那個舉全國之力攻堅克難的崢嶸年月。原子彈要用純凈的鈾—235作為核燃料。為順利分離出純凈的鈾—235,擴散分離膜的研制工作迫在眉睫。1962年春節,柳襄懷所在的上海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代號為“真空閥門”的第十研究室,開展針對“甲種分離膜的制造技術”絕密攻關研究。
柳襄懷講道,為了攻克難關,研究人員們堅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舍小家為大家,放棄名利,隱姓埋名,全身心地為國家絕密攻關盡力。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研究者們所詮釋的“兩彈一星”精神歷久彌新,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報告尾聲,柳襄懷還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的講話勉勵在場師生。
(作者: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委員會 于廣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