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若男,1923年5月出生,江蘇無錫人,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知名婦產科專家。曾任九三學社南通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南通市第四、五屆委員會名譽主委;九三學社中央第七、八、九屆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常委;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代表,第九屆南通市人大常委;第五、六、七屆南通市政協副主席。1979年獲省、市“三八”紅旗手稱號。2019年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我們的第一任主委叫殷若男,1957年,她作為籌建人之一與各位前輩一道,開啟了九三學社南通市級組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建之路...”幾乎每個剛入社的新同志都會在入社培訓會上聽到這樣的介紹。
她是探路人,困頓之際,克服阻礙、四處奔走,趟出一條民主黨派市委會創建發展之路;
她是指路人,花甲之年,堅守崗位、奉獻自我,為培養優秀青年一代持續奮斗;
她是引路人,耄耋之期,初心不改、放光發熱,指引年輕社員為“愛國、科學、民主”的口號奔跑向前。
1923年,殷若男出生在江蘇無錫石塘鎮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從事俄文翻譯工作,作為家中長女,她從小被寄予厚望。小學畢業后,在叔祖父殷良弼的推薦下,殷若男赴北平學習,就讀于輔仁大學附中(今北京第156中學)。高中時期,殷若男開始系統學習新思想,并受教于很多名師,其中有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1944年,高中畢業后,她離開北平輾轉多地回到無錫。在那個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年代,一路看到的盡是大眾的嗟傷,青年學子們以醫為志、學醫報國,受此風潮影響,殷若男也最終選擇了學醫之路,并考入了上海同德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攻研醫科。
殷良弼:(1894-1982),林學家、林業教育家。中國近代林業開拓者之一。九三學社社員。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女,滿族正紅旗人,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夫人。1931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
其心一也:孜孜探求“醫者路”
1948年,懷揣“醫為仁術、救死扶傷”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殷若男奔赴蘇北醫學院(今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開展工作,由此進入了“白衣行列”。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南通的醫療衛生事業剛剛起步,條件極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備的醫生培養制度。殷若男剛進入醫院時,沒有帶教醫生、沒有理論指導、沒有試錯練習,只能依靠自己在學校積累的知識和一些課本,開展工作。除了20世紀50年代曾赴上海進修一年醫學,她的從醫實踐始終是“邊看書邊治病”,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那個時期自力更生的真實寫照。
“院黨總支號召我們‘挽救危重病人,減少病人痛苦,要盡到最后一點可能’這是完全正確的。我們醫務工作者是做人的工作的,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這是對我們最大的信任。我們只要稍一疏忽就會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責任是重大的。”
這是殷若男《入社申請書》的一段話。泛黃的申請書上,這幾行字依稀可見,短短六頁紙,飽含了殷若男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追求,對醫生職業信仰的堅守和擔當。五十年來,她始終踐行著入社申請書上所寫的,“我為病人做了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時時盤旋在我頭腦中,嚴厲地鞭策著我、督促著我。”產科是高風險、高強度的領域,當萬家燈火點亮時,她在無影燈下或病房忙碌;當夜深人靜時,她獨自一人悄悄離家趕到科室搶救病人,這樣的場景是一種常態。她對科室的每個病例都仔細研究,不斷總結,力求找出最有效的救治方案,為新生命的誕生護航,為母嬰安全和婦女生殖健康營造最穩妥、最安全、最便捷的綠色通道。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殷若男時常懷念那個時期融洽的醫患關系,醫生和病人關系很好,甚至能成為好朋友。“當時物資匱乏,很多病人條件非常差,飯都吃不飽,但我們醫生有多余的糧票,生活條件好一些,看到吃不起飯的病人,我們會送糧票給他們。病人不會對年輕醫生的失誤多加指責,大家都體諒對方的不容易。”她所理解的“醫者”,就是要以救死扶傷、扶貧濟困為己任的。曾經有病人因病情需赴上海求醫,又無力支付住宿費用,殷若男得知后,便安排她們住在自己丈夫上海的家中,病人為此十分感激,回到南通后得知殷若男的女兒正就讀于自家門口的中學,而殷若男夫婦又常年忙于工作,無法照料,病人便主動請纓,負責殷若男的女兒午飯,自此,病人與醫生結下了幾十年的友誼。
“一切為病員服務。我為什么這樣呢?我感到只要病人能很快地恢復健康,早日回到生產或工作崗位,也就是我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了直接促進作用,我們的工作做得使病人滿意、感到幸福,也就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在殷若男的回憶里,最多的就是她的病人。但她始終認為和一些有突出貢獻的同學相比,如林佳媚、張樹政等,自己是最平凡的一個。但是對于平凡的人來說,她所做的又是極不平凡的事業。
林佳媚: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的夫人。1949年畢業于上海同德醫學院。解放后歷任湖北省人民醫院兒科醫師,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計劃生育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婦幼保健局局長等職。
張樹政:張樹政(1922年10月22日-2016年12月10日),漢族,女,河北束鹿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其志一也:不辭常做“九三人”
作為進步青年,殷若男深受父親和叔祖父的影響,對革命建設的熱情從未停止過,進入蘇北醫院工作后,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又因機緣巧合,加入了九三學社。
1956年,九三學社社員王觀犖從蘇州調至蘇北醫學院(現南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57年初,九三學社中央通過蘇州分社要求王觀犖在南通發展社員,建立組織。得知此事,殷若男主動聯系院書記積極申請加入。經過組織多方考察,1957年4月,殷若男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了九三學社在南通發展的第一批社員。后因醫院遷往蘇州,部分社員離開南通,組織建設工作未能正常進行。直到1978年底,南通直屬小組恢復工作,只剩殷若男、瞿仲衍兩名社員。1980年,殷若男任直屬小組組長,當時南通九三學社只有殷若男一人。她說,“那時候市里開會,我到了,九三學社就都到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20世紀80年代,民主黨派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殷若男深知,要發展好九三學社,就必須吸納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入。為了吸納優秀人才,她常常是在拜訪優秀人才的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邊說服邊考察,用心勸說對方加入組織。蔡美良是殷若男發展的第一批社員,他是當時南通頗有名氣的技術總工。但是,這位蔡總工對加入民主黨派一事十分慎重,一直認為和優秀的人共事,在優秀的組織成長才是自己加入民主黨派的意義所在。因此,蔡美良在接受九三學社的發展邀請后,并沒有直接接受入社,而是懷著謹慎的態度多方了解,直到殷若男“三顧茅廬”,用自己的工作成績、思想素養和誠心誠意打動了他,最終說服其加入。
到1982年,南通九三學社已經發展了30名優秀的社員,符合籌建市委會的條件。同年11月,九三學社南通分社籌委會成立,殷若男任主任委員。一年后,九三學社中央批復,同意成立南通分社。1984年1月9日,九三學社南通市委員會正式成立,選舉產生九三學社南通市第一屆委員會,殷若男任第一屆主任委員。此后,她一直以“九三人”的身份履職盡責、奉獻力量。直到1996年,三屆任期屆滿,殷若男正式辭去了九三學社南通市委員會主委職務,那年,她已經73歲了。
作為九三學社社員,殷若男還肩負著參政議政、履職盡責的使命。當全國人大代表的十年,每年春天,她都要帶著沉甸甸提案和建議趕赴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十年如一日,從未缺席。十年間,她從廣大群眾訴求出發,目光所及之處就是發現問題、建言獻策的起點,先后提出了醫學領域內外的眾多建議。例如,義診期間,她深入各大廠區,了解職工的需求,提出了“建議提高工人工齡工資水平”的建議;針對教育問題,她深入調研,曾在交通部高教專題研討會就“關于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作交流發言;她緊盯地方產業發展,牽頭研究的“加速南通生態農業發展”建議收到了南通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予以撥付專項基金。像這樣關注民生、落腳實際的建議還有很多,一些被有關部門采納吸收,一些被當時重要的報刊登錄。她說這是她作為人大代表辦實事的職責所在,也是作為“九三人”的價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殷若男家族中有四代九三學社社員。叔祖父殷良弼,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女兒王粹芳,2002年加入九三學社;孫子王寅周,2017年加入九三學社。四代人一個身份,既是家族基因的傳承,又是對九三學社精神價值的堅定追求。
其道一也:耄耋之年“有所為”
作為醫生,退職不退休。八十年代,殷若男從婦產科崗位一線退下,但退下一線便邁入“前線”,她繼續自己行醫的使命,奮戰在醫療志愿者的一線。她主動組織附院支社醫衛社員開門辦學辦展,科普醫學知識,并定期組織義診,送醫下鄉進廠。直到1996年,殷若男才正式辦理退休手續,離開了工作半個世紀的崗位。但她的目光依然停留在九三學社的事業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依然關注社市委的工作,時常為退休社員積極反映需求,代表組織向老同志傳遞關懷。對南通這片熱土,她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化,關注的細致,愛的極致。天氣好的時候,她也會約上三五老友,到網紅地標“紫瑯湖”“植物園”“大劇院”打卡,努力跟上年輕人的步伐,跟上南通發展的步伐,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老人,也要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這是一個好的時代,一個用“日新月異”都無法形容變化速度之快的時代。從總角之年到耄耋之年,從書聲瑯瑯的課堂到世界之窗的互聯網,有無限種可能去汲取知識。殷若男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一種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種姿態,一種情懷。了解殷若男的人都說她是個時髦的人,微信、支付寶、網購一個不落,對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她主動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社員們心中“最潮的人”。
回望過去,對于殷若男來說,歷經百年的意義不僅僅限于自我的訴求,還鋪滿了歷史的青苔,鐫刻了暗黃的臉龐,栽種了明日的青蔥與繁華。年近百歲,歷經沉浮、閱盡滄桑,始終以一種健康向上的方式實踐人生意義,她不僅僅是一家一姓的印證者,從某種程度講,她已經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
訪談最后,筆者詢問老主委對年輕社員有什么囑托和期待。對于新一代年輕人,殷若男豎起了大拇指,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靠譜”,就跟當年在戰爭中守衛國家的青年一樣,這是國家的驕傲。她希望年輕社員要堅守信仰,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在自己的領域建功立業,同時做好參政黨的工作,對得起九三社員的身份。
(作者系九三學社南通市社員、九三學社南通市委宣傳部 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