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關于檢查科學技術進步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九三學社河北省委主委叢斌建議要促進科技評價體系的設定更加科學,科技資源分配更平衡。
叢斌說,科學技術進步法實施情況的檢查,面比較大,工作做得細,把貫徹實施法律的情況、取得的成績和目前存在的問題都講得比較翔實,在此基礎上再提幾點建議。第一,科技評價體系的設定應該更加科學。現在評價有三個要素,一是論文越多越好;二是科技成果獎越多越好,比如省部獎、國家獎、自然獎、特殊獎等;三是院士評選。他認為評價體系當中,這三個要素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導向形式,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科學評價行為。當然,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學術思想是對的,但是不要攀比,要立足國情設定科學技術評價體系。這個體系建立以后,一定要能夠促進我國的科技創新,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要起到這樣的作用。建議對社會的效益、經濟的效益,甚至是文化效益、政治效益都要考慮進去,考慮到對社會的實際貢獻率。
叢斌還說,科技管理部門能不能把財權往下放放,從管錢變為管制度,把制度定得越細、越完善越好。可以把財權放給一級學會,他們知道本領域內誰的科學作風道德高尚、誰不高尚,讓他們自己評,科技管理部門可以監督學會的評選。這個問題他對管理部門作了調研,如果把這個權放下去,他們自己也就輕松多了,也超脫了。因此,建議科技資源分配放給一級學會,甚至把院士的評選都放給一級學會,起碼每個二級學科應當產生一個院士。
叢斌又說,關于向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傾斜問題。國家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地方的科研院所占有的科技資源要多得多,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要統籌兼顧,要考慮區域間的平衡發展,這些科技資源也要重點向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傾斜。還有人才問題。通過調研了解到,我們的人才問題癥結在哪里,其中“武大郎開店”是很重要的因素,能人進不來。有些單位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工作環境不能適應特殊人才發揮作用,有的人在外國生活了10多年想回來,但是在生活、文化上不好融合,我們要主動去團結他們,現在不是這樣。有的人才引進來以后呆不到幾天,就走了。有的單位在不到6年的時間里連續發了兩次文件,將在國外留學未歸的全都除名。我國的人事部門能不能定一個制度,怎樣能夠把能人留下,能夠讓他們發揮作用,堅決消除“武大郎開店”現象。沒有制度約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