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彬: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來源:????時間:2011-03-01臨危受命 抗擊非典
2003年,嶺南,不平凡的春天。非典混合傳言、猜測,穿透了城市街頭緊裹的白口罩,傳染著生理的疾病和心理的恐懼,給和平年代的花團錦簇平添了生死較量的戰爭硝煙。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4月2日,廣東省十屆人大常委會二次會議任命省政協副主席姚志彬兼任省衛生廳長,擔任起全省抗擊非典的重任。
俊朗儒雅的姚志彬,是在萬眾矚目中走進衛生廳大門的。這位天命之年的新任廳長,醫學教授出身,又曾在地級市副市長任上主持衛生體制改革,受到衛生部和省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政府行政的歷練,讓沉靜謙和的他,在學理的縝密之中,淵含了當機立決、快刀亂麻的毅然決然,成熟了綿里藏針的作風。履職衛生廳,面對紛繁蕪雜、頭緒萬千的抗非形勢,他治絲不棼、胸有丘壑:首先召集臨床、疾病預防和衛生監督專家,分析抗非工作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為下一步的應對舉措建立實證基礎,然后完善機制,及時調整充實非典防治領導機構,細分責任,以全省衛生系統為主干,配置各方面資源,組織起群策群力、步調一致的堅強軍團。戰略布局如水銀瀉地,步步為營,迅速扭轉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科學精神的力量是無邊的。新廳長靠前指揮、淡定自若,謙和外形難掩必勝信念,雙眼熬紅不減鐵漢風骨,他舉手投足所昭示的人格意志,驅散了多少白衣戰士心靈的陰霾,為全省醫衛界鼓起了志可問天的士氣!
但進入初夏5月,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新情況。短短幾天之內,疑似病例驟增、醫護人員感染率持續攀升。消息發布,對SARS的恐懼如受驚脫韁的烈馬,裹挾所到之處的群體情緒,成為另一種傳染性病毒。風口浪尖的姚志彬處驚不亂,他對大量報道的疑似病例尤其懷疑,因為有過一天23個疑似病例,經排查只有兩例確診的情況。經與助手、專家反復研究,他果斷決策,向省委、省政府大膽建議,提出今后每天由省衛生廳統一組織專家對疑似病例確診后方發布正式消息,避免直觀數字帶給公眾惶恐。與此同時,他布置在社區和農村開展非典防治知識普及工作,及時緩解集體恐慌,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醫護人員保護,杜絕感染。果然,經嚴格的科學診斷,非典病例數慢慢下降,醫護人員感染發生率迅速消退,街頭少了口罩和恐懼、多了熱鬧和信心。姚志彬以智勇的雙手,扼住了非典的咽喉,創造了歷史:5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取消中國廣東省的旅游警告,6月13日,更是將廣東從“近期有當地傳播”的名單中去除。至此,以廣東為代表,中國的抗非戰役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在姚志彬看來,要建立非典防治的長效機制,必須尋求體制上的突破。透過抗非的血色硝煙,他著眼大局,邏輯嚴密,舉重若輕,推動省府常務會議通過了《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促成省政府下大決心易地重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全省疾控、傳染病防治和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制定了標準,完善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一攬子解決了全省衛生系統的大量基礎性問題,為全國作出了可貴的示范。與此同時,作為醫學教授的姚志彬,以對科學認知的充分尊重,主持省衛生廳防治非典領導小組會議,推動SARS病源查找、臨床診斷和試劑的研究。不久,廣東高校和研究機構主持開發的檢測試劑進入臨床試用,由鐘南山院士等主編的醫學專著及時出版,為全人類的非典防治走上科學之路,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毫無疑問,姚志彬臨危受命、抗擊非典的壯舉,成為人生的驚采絕艷。而他之所以能夠化解危情、劍定嶺南,憑借的是運籌帷幄的政者風范、唯實求真的學人素養——天降大任于斯人,斯人以一貫的睿智和冷靜成就了自己。
關注基層 心系農村社區
非典陰影淡去,南粵荔枝初紅。作為抗非功臣的姚志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與在中心城市抗非不同,這回他走向了偏遠的農村。
在粵西山區德慶縣的一個偏遠鄉鎮衛生院,姚志彬握著一位青年醫生的手,“謝謝,我走了十多家衛生院,你是我唯一遇到的大學本科生。”
“不,要謝謝您,我在衛生院工作十年,您是我遇到的最大的官,”這個廣州醫學院的畢業生望著廳長真誠、和藹的眼睛。
“五年后我還要來看你,那時我也許不再是廳長,但希望你還是這里的醫生,還在這里為老百姓看病。”
“一言為定,”青年堅定地回答,靠近了廳長,眼里噙著淚。
他們合影,那是廣東衛生事業發展史上的珍貴瞬間,卻是姚志彬開展全省鄉鎮衛生院調查的普通時刻。
“這幾年我跑了全省200多所鄉鎮衛生院。真不敢相信,沒見到幾個大學畢業的醫生。記得我當年下鄉插隊的安徽農村,鄉鎮衛生院大多有幾個大學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他感慨地說。人才缺乏,不過全省農村衛生工作的窘狀之一,可以說全省農村衛生發展水平與廣東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也許同那個鄉鎮醫生約定五年后再見,是姚志彬已抱定在任期內重建全省農村衛生體系的決心使然。如果說非典是城市里的巷戰,短兵相接,審時度勢的姚志彬,充分利用了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那么在農村全面推動衛生體制改革,則是戰線很長的野地攻堅,而他要挑戰的,恰恰就是資源過于集中的制度缺陷。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為更準確地掌握農村衛生的第一手材料、尋求解決方案,幾年來,他堅持深入基層,往往一天要跑幾個鄉鎮,看鎮衛生院、看村衛生站,有些地方不能通車,就徒步行走。他走進病房藥房,檢查醫療設備、常用藥品;站在病人床前,關切地詢問病情、了解醫療費用;坐在醫院的竹凳上,頭頂月明星稀的夜空,同基層醫生們拉家常,談學習情況、工資收入、家庭生活,平等交流農村衛生體系建設的意見……每次走訪都給他的心靈帶來沖擊。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省衛生廳正式發布《廣東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2010年為目標,建立比較完整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姚志彬充分利用自己省政協副主席身份,在陪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外出調研的時候,有意識引領視察鄉村衛生院站,走訪因病致貧返貧的農民,讓省委、省政府領導深入了解當下農村衛生發展存在的問題,支持醞釀中的新農村衛生體系建設。他不懈的努力有了重要收獲:省委、省政府決定每年拿出1.5億元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衛生事業,同時不斷提高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5元,再提高到2007年的35元;2006年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按“一村一站一萬元”的標準,對經濟欠發達的1.6萬余個行政村的村醫予以補貼;2007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鄉鎮衛生院改革的決定》頒布,全省衛生院將按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定位,實施按服務人口定額配置由省財政補助的鄉鎮衛生院人員等系列惠政,進行綜合改革……
4年來,姚志彬為重建全省農村衛生體系不懈努力:83%農業人口參加的高標準農村合作醫療、全國首創的村衛生站補貼和全省衛生院按公益性事業單位定位——三項制度如三座里程碑,標志著廣東朝真正解決農民看病就醫問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廣東農村衛生改革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
傍晚下班時分,姚志彬佇立窗前,晚霞為他的雙眼增添了深情的光華。初任廳長時的滿頭青絲,今已摻入若干灰白,但他還是那么靈性激情、挺直灑落。他或許想起了一生行醫的父親。2003年春天父親病危,那時,他正在抗非一線指揮。等到非典陰影稍淡,他匆匆趕回安徽老家時,只能滿懷歉疚地肅立在父親的遺像前了。“半百桑榆無限事,萬家燈火五羊城”,離開家鄉四分之一世紀,為了科學精神的傳播、廣東的衛生事業,這位老中醫的兒子,已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百越嶺南,無怨無悔。
他關上窗戶,收回思緒,又猛地想起同那個鄉鎮醫生的五年之約,不由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長袖善舞 致力多黨合作事業
何處覓芳蹤,
滿眼桃花北京城。
萬千風流聚一處。
議政,
廬山風雨黃山云。
這是姚志彬2006年3月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南鄉子•兩會抒懷》詞的上闕,是一位多黨合作事業有心人的心曲。
身兼政協、黨派、衛生行政和教學科研職責,他習慣以十個指頭彈鋼琴的方式來工作。建設中醫藥強省是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院士來廣東,他精心為韓啟德設計了視察省中醫院、與中醫界代表人士座談的行程,讓全省中醫界人士深受鼓舞。他推動省政協與省衛生廳聯合舉辦“廣東省建設中醫藥強省書畫展暨雅集”,巧妙地把兩種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又各展所長,可謂深入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在全國政協會議上,他分別就泛珠三角戰略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等提出提案,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中央和省級重要媒體對提案作了深度報道,產生了全國性影響。
隨著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參加中共黨委主持的高層協商會,成為多黨合作事業的典型事件。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自然科學家的理性思維,加之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姚志彬出席此類協商會、審視經濟社會問題時,往往能縱觀全局,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知識學養為基礎,有收有放、慧心獨到、別有妙解。2002年底的黨外人士座談會,當縱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成績成為不自覺的主題時,他則意味深長、鞭辟入里地提出廣東應增強憂患意識,給與會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參政議政是參政黨的基本職能。每年省政協大會的發言,是黨派參政議政的重頭戲。這幾年社省委按他“有特色、出精品”的明確要求,大會發言緊緊圍繞廣東的可持續發展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受到主流媒體的特別關注,成為交口稱贊的參政議政精品。精品是智慧和心血之花。為選好題、做好文章、挑好發言人,他費了多少心血——不同層次的討論會,修改稿的多次往復,別人或不厭其煩,他卻認為是參政黨省級組織當家人的份內事。“我們是以科技界為主的黨派,參政議政要有特色,要在全省的中長期科技規劃、重要科技決策中發出我們的聲音,”他說。在他的策劃下,“基礎研究與科技創新”高層研討會、“廣東生物產業發展論壇”、“憂患意識文化研討會”等參政議政活動有聲有色,問診科技、把脈發展、弘揚文化,既彰顯了九三學社的特色,也擴大了社會影響。
人才是政黨事業永續的基礎,是參政黨自身建設的關鍵。他為全面落實人才興社戰略傾注了殷殷心血,反復強調組織發展要與時俱進、嚴格有序,叮囑各級領導要有“愛才之心、惜才之德、用才之方和容才之量”。“我是九三人,加入九三學社就是沖著‘民主與科學’來的。”他的自豪語調與民主科學精神渾然一體,吸引了很多的優秀知識分子。中山大學附屬二院的宋爾衛,在RNA干擾的應用開發領域成績突出,研究成果兩度登上《Nature》雜志。這位留學歸來的青年科學家入社了。入社后宋爾衛不斷進步,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每位社員都是我們這個組織的一管一弦,我們的交響協奏,離不開單管單弦的清音妙響。”他說。社機關的一位專職老干部過世,他在公務間隙、頂著酷熱趕去送行,真摯的情意讓老人的親屬唏噓不已。他主導改版社省委刊物、建立網站,為新版刊物寫序,不斷督促網站更新,在他眼里,社刊和網站是社省委與廣大社員聯系的重要橋梁,應當及時宣傳社員的成就和風采,也是全省社員共同的精神家園。2004年,社員張奠湘帶領的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表論文《一種新的自花授粉機制——花粉滑動》,實現了廣東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獲悉喜訊的第一時間,他到張奠湘工作的華南植物園祝賀,同時與植物園領導就支持張奠湘深入研究、擴大成果達成共識。
在機關建設中,他強調制度建設的意義,重視對年輕干部培養,經常點名要年輕人獨立承擔具體工作,時常親自命題,有意訓練年輕干部寫作不同體裁的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見。為支持地級市社組織建設,他顯現了政治智慧。通過調動社內智力資源,與當地統戰部門合作,開展科技咨詢、講學義診等活動,擴大九三學社在當地的影響,爭取把組織成立擺上當地黨委議程。地方組織成立時,他不顧疲勞、長途行車,與當地黨委主要負責同志相邀,共同出席成立大會。
就是這樣,他以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映照著社廣東組織不斷進步。
注意修養 保持書生本色
指揮抗非戰役的姚志彬,在眾人不疑處敢疑,在人人繃緊時敢松,舒卷自如,廣受稱贊。他的睿智冷靜、堅定有節,得力于深厚的學術素養。他曾負笈美國,對跨文化比較多有思考。2006年全國政協常委會期間,他就創新文化建設接受中央媒體采訪,從東西方科學哲學比較,縱談多元文化的互榮共生以及科學精神的客觀理性。這是他的夫子自道。他在抗非中所以其心如鐵,傳達出理性和硬漢氣質,科學精神就是當行本色。出身于安徽安慶——中國近代著名“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之鄉”的姚志彬,仿佛天生就具有文化感性。非典結束后,他倡導舉辦衛生系統文藝匯演、書畫展覽和攝影作品大賽。文化的浸潤如春風化雨。一場場匯演、一本本書畫攝影作品專輯,如精神洗禮,醫衛人員精神境界升華的同時,也深化了為患者解除痛苦的服務意識。
“醫生是最有人文情懷的群體。”他舉著全省衛生系統的書畫集《風雨紅棉》、《天使情懷》,自豪地說。香港回歸十周年,粵港女醫師協會請他題詞,他信手寫出“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的宋人詩句,把十年回歸的詩意消息,恰如其分地送到杏壇之花的面前。在粵西高州市召開的全省“加強醫院管理、降低醫療費用現場會”上,他痛惜社會人文精神的缺失、醫療行業文化建設缺位,勸喻醫院院長們要轉變發展觀,扭轉醫院的趨利行為,要把手放到胸口,捫心自問,多為患者著想,做好醫生。這是廳長的苦口婆心,更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懷。
他對自己這種悲天憫人的書生本色不加掩飾,就是參加省委書記出席的民主協商會,也直抒胸臆,闡述環境保護不能只講功利和實用,更應上升到環境倫理學的高度,來尊重自然。辦公室赫然掛著的書法長卷,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情懷。”在同機關的年輕人談心時,他建議大家寫寫“憂患意識”與先進文化關系的文章,開一個“憂患意識”文化研討會,共同探討我們的時代精神。
姚志彬鐘情閱讀寫作,墨香書香滿身,這或許是少年時為執管開藥方的父輩磨墨時受到的熏陶。政務再忙,每晚就寢前還是要閱讀一小時,時事、文學、歷史、哲學他都饒有興趣。他言志談藝的詩歌散文,散見于各類報章雜志,文才、詩興和書藝得到很多人的稱道。2007年社省委三八節健美操比賽,他在北京出差,特意傳真了一首《鷓鴣天》,鼓勵女社員建功立業。劃龍舟的傳統節日,有感于環境氣候惡化導致的天災不斷,他借《端午》一詩緬懷古人、抒發感觸。社廣東省第六次代表大會間隙,他與蒞會的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陳抗甫筆會,陳主席即席揮毫贈字:山高月明。姚志彬略作沉思,回贈:山高月更明。兩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傳人相視而笑,欣慨交心。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懷向學之心,姚志彬外柔內剛的形象透出高標逸韻,近十年的從政生涯,政績可觀,他堪稱典范的入世經世,證明了一代知識精英的作為。(文/山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