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鍔: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貌學、海洋地質學家
來源:????時間:2010-09-09任美鍔(1913年9月8日—2008年11月),出生于浙江寧波。地貌學、海洋地質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任美鍔出生于商人家庭。其父開設席莊,經營寧波特產的草席。他鼓勵子女發奮求知,弘揚祖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任美鍔閱讀了張其昀編著的《高中本國地理》,書中論述了我國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關系,與當時流行以山川、物產、風俗等為主要內容的地理書籍相比,別具一格,饒有趣味。從此他開始對地理學發生興趣。后來,他詳細閱讀了美國地理學家Ⅰ鮑曼的《戰后新世界》,更增加了學習地理學的興趣和信念。1930年,任美鍔畢業于浙江省第四中學,考入中央大學地理學系,并在胡煥庸、張其昀等的支持鼓勵下,與同窗李旭旦合譯了法國人文地理學家布呂納的《人地學原理》英文版,對中國地理科學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1934年畢業后,任美鍔到資源委員會任研究實習員。1936年報考第四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以總分第一被錄取,由李四光教授推薦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地理系,師從貝利教授深造地貌學,兼修地質學,以“英國Clyde河流域地貌發育”學位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并于1939年回國。
任美鍔于1939年回國時,適值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到貴州遵義任職于浙江大學史地系,翌年晉升教授。1942年以后,在重慶北碚應聘為復旦大學教授兼史地系主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干事、《地理學報》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兼任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長,并當選為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任美鍔為我國地貌學與海岸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做出重要貢獻。1965年參加華南某軍港的整治工作,在中國首次應用潮汐汊道理論,解決了海港整治問題。1974年應邀赴大慶油田作系統的沉積相學術講演,并應用沉積相理論,解決了油田提出的一些理論和實際問題。1979年—1984年領導江蘇省海岸帶綜合調查,對淤泥質潮灘沉積動力過程作了較深入研究。1984年以后主要從事黃河三角洲研究,對該區海港建設及區域發展做出了貢獻。近年來重點研究人類作用對華北海岸帶發育的影響。在國內外發表的系列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任美鍔在抗日戰爭后期,十分關心我國戰后的經濟建設,他撰寫了“地理研究與經濟建設”、“經濟地理學理論體系”、“戰后中國的工業中心”等一系列論著參與論評。他認為所謂“區域設計計劃”的研究實屬經濟地理學的應用,可稱為“建設地理學”,并且提出,戰后中國工業建設應以鋼鐵工業為主,農業建設以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為首要,交通建設乃中國經濟建設的靈魂;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現象區域特色的科學,以區位理論為其中心思想。許多經濟地理事實常因人為措施發生重大變化,隨時在更新和變動,必須用動態觀點來研究,這就是動態的經濟地理學;工業區位論的實質是工業原料指向、動力指向和市場指向,戰后中國工業發展應以多元化原則與區域工業差別發展原則為標準;而且,中國工業布局應發揚進取精神,不應消極偏安把重要的工業退置于經濟條件不合適的閉塞所在;土地利用最富地域性,隨各處自然環境與人文條件不同而異,必須研究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的環境。但是,人是主體,環境為客體,人的活動受到自然環境影響,但不受嚴格控制。我國西南地區農業增產途徑并不在于墾荒,應以改善水利、增加人工肥料、改良作物品種來提高作物產量為主,而中國南部丘陵地區應重視墾荒過度所引起的嚴重侵蝕。這些科學見解到20世紀90年代仍有重要意義。他所提倡的“建設地理學”思想促進了我國近代地理學的發展,對經濟地理學的興起有積極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明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形式也因地而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開展自然地理區劃研究十分必要。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地理學家幫助下,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發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草案)》,引起國內地理學家的熱烈爭論。任美鍔與楊紉章合作發表“中國自然區劃問題”一文,對中國自然區劃的原則、指標、等級單位系統和區劃方案等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進行自然區劃的實質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各地區自然綜合體內各種自然因素間的矛盾,以及自然界與農業生產間的矛盾,從而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作為各級自然區劃的依據。我國自然條件復雜,機械運用統一指標來進行自然區劃,未必能得到符合于客觀實際的效果,也就不能達到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目的。把熱量條件作為全國第一級自然區劃的依據,對于我國東部地區是合適的,但在我國西北干旱地區,自然界與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是水分,而熱量條件只是決定地域分界和考慮農業布局的次要因素,只能作為第二級自然區劃的依據。區劃單位必須代表地域自然界全部差異,而不是某一個因素的差異,純粹的熱量帶不宜作為區劃的標準,應結合水分及受熱量和水分制約著的區域內一定土壤和植被類型的發展為依據,劃分成自然區、自然地區和自然省等區劃單位等級系統,并擬定了與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完全不同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在中國自然區劃問題爭議中,任美鍔又發表“中國準熱帶”一文,論述了廈門、廣州、南寧一線東南部沿海地區處于東亞季風區熱帶北部邊緣,冬季受寒潮影響,氣溫偏低,個別年份特大寒潮襲擊下熱帶作物嚴重受害,少數熱帶作物發生凍死現象。但從自然景觀要素與農作物的特征分析,均與熱帶性質相似,與亞熱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故應屬熱帶范疇,稱此為“準熱帶”。“準熱帶”的劃分,表示種植熱帶作物須采取必要的人工措施,這樣給生產上提供了明確的利用界限,擴大了熱作基地建設的范圍,便于國家生產部門做出合理的遠景規劃。1972年底,竺可楨最后一次會見任美鍔時,深有感慨地說:“至今還沒有一本篇幅適當的中國自然地理著作問世,這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任美鍔主持編寫的《中國自然地理綱要》就是在這個啟示下,在講授的“中國自然地理”原稿基礎上改寫的。在這部著作中,論述了綜合自然區劃原則、熱帶北界、準熱帶、熱帶山原等理論概念,顯示了我國區域地理研究的獨特風格,并展示了祖國的錦繡山河、特殊的自然環境,為發展我國農業生產提出許多改造和利用自然條件的重要建議和措施。該書出版后,受到國內外地理學家重視,成為我國高等學校地理專業重要教材,被認為是中國自然地理的代表性著作,已譯成英文、日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并于1988年獲得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
我國碳酸鹽類巖層分布廣泛,喀斯特類型獨特多樣,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任美鍔在主持南水北調中線地貌考察和西南鐵路沿線喀斯特的研究工作中,根據實地考察資料,提出深部喀斯特的概念,并按形成機制將深部溶洞作系統的成因分類,對西南鐵路隧道建設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他把我國喀斯特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任美鍔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系統研究有關溶洞發育的經典著作,探討喀斯特科學理論,他根據多年野外實地考察的資料分析總結,發表“中國巖溶發育規律的若干問題”一文,精辟地闡明了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的地帶性規律,從而確立了“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觀點,并對深部喀斯特作用機制進行剖析,提出了深部溶洞的成因類型。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北京周口店洞穴發育及其與古人類生活關系”的論文,創造性地將喀斯特學、沉積學與古人類學三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緊密結合,根據洞穴堆積層的沉積特征,結合哺乳動物和孢粉等化石研究及測年數據,描繪了北京猿人洞的古地理環境在距今70—23萬年間至少有8個比較明顯的氣候波動。這些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喀斯特理論,也豐富了世界喀斯特學的內容。這項成果1984年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級重大科技成就,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56年,任美鍔參加了全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為了實現科學規劃的目標,他積極投身于我國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帶領師生奔赴祖國西南邊陲,深入西雙版納熱帶叢林,總結橡膠種植的經驗,綜合分析自然環境條件,提出橡膠種植北限可達北緯25度,海拔上限可達900—1000米的結論,為建立熱帶作物種植基地提供科學論據。
20世紀60年代初,任美鍔努力自學沉積學和海洋動力學方面的知識,研讀了最新期刊上有關論著,詳細摘記其中重要的內容和數據,致力于海洋沉積動力過程研究。從動力、沉積相和海灘循環等方面綜合探討開敞性潮灘的沉積動力過程,通過臺風異常事件揭露風暴潮在海岸帶沉積過程中的作用規律,闡明人類活動對黃河三角洲消長的影響,為勝利油田建設選定油運港址,并提出整治黃河三角洲以適應未來環境變化的生物工程措施建議。這些方面的研究成就充實了世界潮灘和三角洲沉積的內容。他在領導江蘇省海岸帶、海涂資源綜合科學考察中,研究了蘇北沿海風暴潮對淤泥海灘沉積的作用過程,發表了“風暴潮對淤泥質海岸的影響”,為世界潮灘研究作了重要補充,引出全球海面上升對我國三大三角洲影響的研究課題。為此,任美鍔應邀赴瑞士、德國、英國、美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專題講學。
任美鍔十分關心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前景,總結陸相油田的儲油規律,應用濁流沉積理論提出“沉積圈閉”的觀點,為油田開發帶來新的希望。1979年,國家下達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科學考察任務,任美鍔又負起新的重任,擔任江蘇省海岸帶、海涂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在歷時5年的大規模考察調查工作中,他因患視網膜破裂癥先后三次手術治療,仍然堅持領導考察工作,多次親臨蘇北沿海調查,率先完成國家任務,并擬定了《江蘇省海岸帶管理法規》,使江蘇成為全國首先公布這方面法規的沿海省份。
任美鍔還歷任國際地球科學聯合會海洋地質委員會委員、國際海事組織和原子能委員會聯合組織的海洋放射性廢料處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海岸研究雜志》編輯、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河口海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海岸線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海岸帶開發與管理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主席等。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任美鍔在地理科學工作的50年間,以其非凡的才智和辛勤的勞動取得豐碩成果,發表專著10多種,論文200余篇。1986年6月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的維多利亞獎章。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任美鍔在古稀之年,依然才思敏捷,洞察著國際地理學與海洋學的最新動態,置身于科學前沿,為發展中國地理科學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