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斌:用生命價值托舉醫學人生
來源:????時間:2009-01-05“醫學人文是一種價值追求,是一種渴望成功的醫者必須擁有的生命素質。大凡在醫學道路上留下扎實足跡的人,盡管專業領域不同,脾氣秉性各異,但都有著愛生命愛人類的博大情懷,有著求真求實的執著追求、扎實深厚的人文素養,有著能托舉自身人生價值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 ──韓啟德
在2006年新春第四次全國科技大會上,他憑借人類基因組DNA遺傳標記多態性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關于中國漢族人群D2S1358、D11S2010、D16S310三個基因位點多態性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空白;他指導研究生進行的CCK抗炎作用的受體及信號傳導機制的研究,目前世界上還無他人問津;1991年首次在國內發現并在國際上報道了“中國人觸珠蛋白亞型基因頻率的分布規律”。他作為主研人參與的《豬囊尾cDNA文庫構建與人、豬囊蟲病診斷用抗原的合成》課題,獲得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作為律師他先后受理上百起刑事、民事、經濟案件,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數千萬元;他通過幾起人命案的辯護,使蒙冤者獲釋,使罪犯受到嚴懲;作為法醫他鑒定、復核過千余起刑事、民事案件,無一差錯,為刑事偵查和司法審判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作為全國人大常委和河北省政協副主席,他針對國情省情,對涉及高校、司法、文化、市政等建設;對于人類文化與社會發展關系問題引發的深度思考,鞭辟入里,振聾發聵;對節約用水、食品衛生、醫療改革、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旅游資源開發和民主監督等方面大量的建言獻策引起強烈反響......
叢斌的生命構成了一幅多彩的畫卷。在他身上,既能真切地領悟醫學職業的神圣與崇高,也能強烈地感受醫學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博及文理 多專多能
1987年,西安醫科大學的學生食堂了擠滿了饑腸轆轆的青年學子。就讀法醫學碩士研究生的叢斌排在隊尾,捧著厚厚的一本書,眼鏡幾乎貼到了書上,若無旁人地一邊排隊一邊苦讀。別人吃飯有菜有湯,叢斌只買了兩個饅頭回身就走。
1986年叢斌考取了西安醫科大學法醫學研究生。他認為,要想做一個稱職的法醫,不僅要懂醫學,更要懂得法學。他給自己加碼。本來法醫學研究生的課程已經相當緊張了,他白天上研究生課,晚上還要在西北政法學院夜大學習法律專業。
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個月七十幾元錢的生活費要分成三部分支出,20多元用來買書,20元寄給家里,剩下的才是他真正的生活費,所以宿舍里常備著干面條,餓了就煮上一把,拌著辣椒,邊吃邊看。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里總能見到他的身影,卻始終沒有時間去瀏覽古都的名勝古跡。
天道酬勤。叢斌的專業學習突飛猛進,相繼攻下了法學專科、法學碩士學位。1988年全國律師資格考試,當年考取率僅有參考人數的1%。
工作中,叢斌發現目前困擾法醫病理學發展的大部分難題與病理生理學有關,要想取得大的突破,必須深層次掌握病理生理學的發展動態及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手段。1995年,他又考取了病理生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同時具有法醫學和法學學識及技能的叢斌,將其深厚的法醫學知識直接用于司法實踐,達成法學和法醫學真正的相輔相成。他把這兩個分屬不同性質的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辦案中叢斌發現,不少冤假錯案是由于法醫鑒定不準確造成的。于是,他向河北省政府提議,于2002年成立了“河北省人身傷害醫學鑒定委員會”,該鑒定機構的成立,為省內糾正了多起重大錯案。
皮肉之傷能致人于死地嗎?這是司法界非常頭疼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叢斌接觸過許多這樣的案例,有的人被打得皮開肉綻,醫治無效死亡,但在醫學上找不到大面積軟組織損傷能導致死亡的理論依據,于是,傷人者逍遙法外。叢斌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完成了《廣泛性軟組織損傷致多器官功能障礙機制的研究》的課題,科學地論證了大面積軟組織挫傷與死亡的因果關系。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后,此類案件發生率明顯下降。
在科研工作中,叢斌注意學科間的相互交叉特點及本學科的發展動態進行選題。他的研究方向是法醫分子生物學,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親子鑒定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有關中國人群的遺傳資料尚嫌不足。叢斌把它作為一項重要課題開展攻關。他首次發表了中國人群觸珠蛋白亞型基因頻率的分布規律和中國漢族人群D2S1358、D11S2010、D16S310三個基因位點多態性的分布規律。這兩項發現為中國人群法醫學親權鑒定及個人識別提供了可靠的遺傳學基礎數據。
叢斌是法醫學和病理生理學兩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導師,他的課最受學生歡迎,不僅是因為他有精辟的思辯力、清晰的思路、縝密的邏輯性和生動的口才,更是因為他總結出一套穿插式教學方法,針對醫學專業各分支學科間存在著密切相關性的特點,在講課時用學生熟悉的其它學科基本原理剖析另一個學科上的重要命題,將各門醫學知識融為一體,旁征博引,融會貫通。
1994年作為訪問學者,他應邀赴日本信洲大學從事法醫分子生物學的專題研究。按照原定計劃,至少要在日本工作12個月。但叢斌做事的節奏總比常人要快一倍,國內那么多的課題、學校里千頭萬緒的工作使得叢斌拼命壓縮自己的有限時間,節假日全部犧牲了,每天連續在實驗室工作16個小時,只用6個月就完成了全部課題。此間他完成了3篇日文論文,1篇英文論文。日文論文在日本召開的法醫技術研究會上宣讀,英文論文被國際知名法醫學雜志刊登。
叢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98,2005),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承擔課題共29項,其中“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其他省級課題20項。在國際國內刊物上共發表SCI、EI、CSCD等論文180篇,出版專著6部。
代言百姓 捍衛法律尊嚴
1992年,一樁“交通致死案”擺在叢斌面前。死者是一個農民,被一個鄉鎮干部伙同幾名公安干警打死后偽裝成交通肇事死,并經國家級、省級多次法醫學鑒定確認為是交通肇事致死。而叢斌對尸體認真檢驗后得出結論,此人是被他人用火器、電器、鈍器等械具毆打致死。一時間,他受到了來自多方面強大的壓力,甚至面臨被公安機構收審的危險。
一個又一個恐嚇電話打到他家來。叢斌的回答就是“你們來吧!打死我,我光榮”。沒有絲毫畏懼。
經河北省檢察院認真檢驗后此案終于大白天下。7名罪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1992年在保定發生了劉小楷“開槍殺人案”。叢斌接到此案時,已經兩次一審,一次二審,判決結果是死刑,立即執行。叢斌認真研究了案情,他根據槍械的幾何彈道學和機械工作原理計算,認為此案是劉小楷為保護他人生命安全在與身份不明的持槍人爭奪槍支過程中,槍支走火致持槍人死亡的一起意外事件。他的意見被最高法院采納了。法院委托有關部門對現場槍支所作的技術鑒定也與他的結論完全一致。叢斌又一次頂住壓力,捍衛了法律尊嚴。
叢斌主持鑒定了千余例多起公檢法機關委托的法醫學鑒定案件,無一錯案。作為律師,他受理的刑事案有百十多起,從冤獄里救出了許多無辜百姓。有的當事人家里一貧如洗,叢斌自己搭著路費,跋山涉水去取證。他自己吃著沾鹽水的白菜,把當事人給他炒的一盤豬頭肉端給當事人的孩子們。伸了冤的農民年年都會捎去幾包花生,答謝這位救活了他們一家人的叢律師。
1996年,燕趙晚報一篇《死刑令在執行前夜被改變》的紀實報道,更使叢斌名聲大噪。
那是指叢斌1991年代理的唐山市一起精神病患者殺人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某大城市精神病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為非精神病。叢斌憑著多年的經驗,敏銳發現當事人確實是精神病患者。叢斌經過多方走訪和調研論證,將自己的辯護意見上交了辦案機關。
萬沒有想到當事人的死刑判決此時已被核準,叢斌聞訊時,死刑令已經簽發,準備第二天執行槍決。叢斌心急火燎地趕到火車站,開往北京的火車已經停止撿票,叢斌說服檢票員在列車已經緩緩啟動的瞬間讓他登上列車。當5點10分叢斌趕到最高人民法院時,已經是下班時間了。叢斌來不及做更多解釋,對著紛紛走出大門的人群高喊:誰是刑一庭華北組的審判人員?一位50多歲的女同志接待了他,并及時向院長作了匯報。40分鐘后,最高院作出了暫緩執行死刑、重新鑒定的決定。
此后,由北京市司法鑒定委員會組織國家級精神病專家進行鑒定,得出了此人確有精神病的結論。“精神病患者的命也是命,法律的尊嚴不容踐踏。”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叢斌又挽救了一條在別人看來并不健全但同樣寶貴的生命。
1997年,叢斌受基層檢察院委托為一個死者做法醫鑒定。這是一個人犯,雙腿、下肢、臀部被毆打,廣泛皮下出血,8天后生命垂危,不治而亡。尸解沒有發現其它引起死亡的自然性疾病,叢斌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外傷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司法鑒定。此后,公安執法人員打人的現象明顯減少了。這項研究成果為司法實踐提供了一項全新的法醫學證據,有效地遏制了刑訊逼供等非法行為。
在叢斌作律師其間,還有這樣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叢斌代理一起民事案件,擔任一方當事人的律師,在法庭辯論時,叢斌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運用相關法律,積極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正是因為他積極負責、時時刻刻為當事人著想的態度以及對法律的熟悉和掌握,對方當事人竟然找到他,也要請他做代理律師。
“司法是維護社會安定、維護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總得給老百姓一個說理的地方。”長期從事律師工作的叢斌,用質樸和簡捷的語言詮釋著自己工作的重大意義。
長袖善舞 盡展才華
叢斌伸向社會的觸角和思考的廣度還遠遠不止這些。
作為省級黨派領導人,叢斌成為多黨合作事業大舞臺上的旗幟性角色。除去河北醫科大學副校長、病理生理學及法醫學博士生導師、河北省法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河北省法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在病理生理及法醫研究領域有大量繁雜的崗位工作之外,他要參加大量的社會活動,精力、時間的投入驚人。他充分展示醫務工作者的人文情懷和法學工作者的理性思維,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知識學養為基礎,在參政議政的舞臺上長袖善舞,盡展才華。
他作為全國人大常委參與討論了諸多法律草案和國務院向常委會做的工作報告,他所學的各種知識,在這里得到了充分應用。在討論法律草案時,他從法學層面、政治學層面、社會發展層面及人文狀況等方面對草案推理論證,提出:社會主義立法一定要貫徹馬克思主義兩條基本原則,一是人民群眾利益始終高于一切,二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部門權力法律化,人大立法部門化的現象發生,人大立法一定要體現國家和人民的意志。立法不能脫離中國的現實,要掌握立法時機。我們立的法如果是違法的人多,守法的人少,這是不成功的立法。從理論上講,一部法律頒布的效果應該是守法者居多,違法者居少。他多次在人大常委會討論會上提出要改變我們現在奢侈的生活方式,13億人生活節儉,會有很大的減量,有利于循環經濟的推動。環境立法一定要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要制定補償機制,不能光治不理,一定要理順利益關系。如水源污染防治,下游受益者一定要給上游水源保護者一定的經濟補償。討論《物權法》時,在對農民土地征用補償機制問題上,他堅持本法不能只規定“適當補償”,而要規定具體補償措施,要保證失地農民后半生的生活保障,對他們要有法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救濟手段。
叢斌政治立場堅定,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有三個不能攀比:不能與西方國家攀比;不能與我國周邊國家攀比;不能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攀比。
面對目前世界兩大難題:一是人口日益增多和地球資源日益減少之間的矛盾;二是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高耗能等不當行為之間的惡性循環,他認為,這兩大難題若不妥善解決,會引發世界范圍內大的戰爭,這將進一步加重人類的災難。他提出中國共產黨對當代人類文明有三大貢獻:一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可大大降低國家政治運行成本,也能促進各種政治集團之間的和諧,和諧是世界大同;二是構建和諧社會;三是計劃生育。
在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有些人還不能從本質上理解中央這一決定的偉大意義,甚至懷疑這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針對這一現象,經認真學習和思考,叢斌于1994年春季的一次學校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的座談會上作了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馬克思主義觀》的理論講解。他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容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觀點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受到了與會領導的好評。
2002年7月2日,叢斌在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的座談會上發言時明確表示要時刻牢記“兩個務必”,他認為,“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這句話無論是對個人成長,還是對單位、國家想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都是一種內涵深刻的警示和鞭策。他強調要改變目前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倡導向節約、節儉生活方式的轉變,要千方百計地降低我們各項工作的成本。
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叢斌以抗擊“非典”專家組成員的身份,深入一線進行調研,提出了《關于建立我省防止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封閉式綠色通道及場所的建議》、《關于盡快建立疫情經濟學研究》、《關于維護自然界物種多樣性的科學意義》等多條建議,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在同年4月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叢斌提出科學防非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要考慮新發傳染病的8-10年的天然免疫屏障建立期,還要考慮其它因素所致的冠狀病毒的突然變種。如果是后者,其流行期不會太長,因為在短期快速變種的冠狀病毒會受到自然界環境選擇的壓力。
在河北省九屆一次政協全會上,叢斌提出《改善困難職工群體狀況的建議》。他提出困難職工群體的生活狀況已成為制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瓶頸和難點問題之一。因此必須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他從政治學、社會學及法學角度充分論證了解決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問題與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
……
叢斌曾長期從事律師工作,他最關注的就是司法公正及如何對司法進行有效監督的問題。他多次在政協會上提出,司法戰線是維護國家公平和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司法建設和司法公正。他提出對司法機關的有效監督關鍵在個案監督上,只有對執法人員所承辦的具體案件進行認真嚴格的業務監督和評查,才能真正衡量執法者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才能發現執法不公的問題所在。
在從事各種繁忙工作的同時,他還十分關心所分管單位同志的生活問題、子女上學、就業等等,為他們排憂解難。有時為了使研究生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會親自為他們聯系單位,甚至親自拜訪接收單位的領導。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現在還有精力、有能力,就要盡可能地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些雪中送炭的事。
2007年,在九三學社河北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叢斌再次高票當選九三學社河北省委主委。繁忙的科研工作和社會活動并沒有影響他前進的腳步,那與生俱來的求真與探索精神,將成為激勵他銳進不息的內在動力。
他的腳步將更加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