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周衛健:扎根黃土高原 勇攀科學高峰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辦公廳????時間:2012-01-06

我的面前放著這樣一張履歷表:貴州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系碩士學位,獲西北大學地質系理學博士學位;當選國際14C學會常務理事,任Radiocarbon學術刊物副編輯,編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陜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陜西省委第十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2009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這里面記載著一位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兼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衛健研究員從一位外語翻譯到一名地學專家,從一位學有建樹的科學家到肩負參政黨重任的領導者的人生經歷。她扎根黃土高原,勇攀科學高峰,不斷挑戰自我,成功地實現了人生的數次轉折和飛躍。

盡職英語翻譯 胸懷地球科學

周衛健祖籍河南,1953年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一個革命干部家庭。1976年,剛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的周衛健,正遇上貴州省從美國凱洛格公司引進了一套天然氣化肥生產設備,急需翻譯人才,貴州省外辦來到貴州大學選拔了八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翻譯,周衛健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她勤奮好學,刻苦鉆研,成為各種談判、技術安裝、試車中的首席翻譯。兩年后,工廠建成,由于她的突出表現,組織決定留她在貴州省外辦搞外事工作,她的一生似乎要在外事工作中繼續下去……

但是人生之路往往不是一條簡單的直線。就在周衛健滿懷青春熱情,投入到新工作崗位不久的一天,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位領導找到她,希望她能到地化所做科技翻譯。他說,你學外語而搞外語太單一,外語是一種工具,你應該走邊緣科學的路子,進行專業“雜交”才能有新的突破。一席話使周衛健如醍醐灌頂,她欣然同意進中科院地化所做科技翻譯,她的人生之路在這里出現了轉折。地球化學有許多學科,做事認真的周衛健認識到要做好這門科學的翻譯,就必須掌握好這門知識,要認真研究才行。她勤奮好學,自覺請教國內外專家,發現了在地球化學研究上,有很多深不可測的科學奧秘。神奇的自然界,使周衛健產生了一種想去探究的強烈愿望,從而對地球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你的英語學得這么好,又這么年輕,現在轉行還來得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專家周明鎮的一席話更堅定了她鉆研地球科學的信念。

由于周衛健在與外國專家、學者交往中表現出了很好的翻譯水平,獲得領導的好評和外國專家的器重,美國加州大學一位著名教授提出推薦她赴美留學,并提供獎學金。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國剛剛對外開放,外語人才十分缺乏,單位離不開她,她以事業為重,只好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毅然留在云貴高原。她一邊工作,一邊到貴州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她深深地愛上了地理、地質事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地球科學的研究之路……

二十多年來,周衛健長期從事放射性碳十四(14C)年代學研究,近年來又拓展到10Be環境示蹤研究,是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系統成果,并與全球變化研究相結合,在理論和方法上具有創新成就的優秀中年學術帶頭人。

情系黃土高原 心儀14C年代學

“創業、機遇、幸福是緊密相連的”,周衛健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1985年,中科院決定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建立一個新型開放式的研究所,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和全球變化的研究。與此同時,周衛健所在的地化所將由貴州遷往廣州,人們都競相爭取能遷往經濟發達、條件優越的廣州,而周衛健卻說:“西北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創業、有機遇,也有真正的幸福”。在現中科院院士、地學專家安芷生的帶領下,一個七人小組來到了西安籌建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實驗室,一心以事業為重的周衛健就是其中之一。二十年來黃土實驗室在安院士的領導下已發展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地球環境研究所,作為主要骨干之一的周衛健對黃土室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本人也隨著研究室的發展成長為國內外有名望的一位地學專家。

1987年,她被派往澳大利亞合作研究中國黃土高原的 14C年代學。在國外研究期間,她刻苦鉆研,除了掌握14C測年技術外,還在該國國立大學地理系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完成了碩士學位的必修課。在澳期間的學習,為她日后從事年代學研究插上了知識的翅膀。由于她學習成績優異,導師建議她碩博連讀,立即轉入攻讀博士學位并提供了學習經費。就在這時,派出單位函告她馬上回國,參加實驗室的建設及評審工作。面對是繼續留在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還是回國參加 14C實驗室的建設?在這關鍵時刻,她想到的不是個人前途和國外舒適的生活條件,而首先想到的是祖國大西北的科研事業更需要她。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放射性碳測年實驗室,為黃土高原的古環境、古氣候提供可靠的年代標尺,為祖國大西北的科研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1988年8月,她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返回了祖國。在經費不足、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她宵衣旰食,發奮努力,在建立14C測年手段和提高測年可靠性方面做了系統研究:在我國加速器14C測年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她首先建立了100毫克碳量的小樣品的14C測年的制樣裝置,使其與大樣品(2克碳量)方法構成了一套測年方法序列,解決了地質、考古小樣品的測年難題;較早建立了不同類型樣品的化學前處理方法和開展我國風積物花粉測年研究。將小樣品測年方法運用在江西瑞昌銅礦遺址研究中,確定了該遺址的準確時代為商代中期,把中國古代采銅歷史前推了300-400年,為中國冶金史、青銅文化及中國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科學依據。三年來的殫精竭慮使一個嶄新的14C測年實驗室在我國條件艱苦的大西北建立起來了,2003年,周衛健領導的14C實驗室作為我國唯一代表參加了第四屆14C國際對比,取得優良成績,為我國14C年代學發展作出了艱巨努力。周衛健也在黃土高原上找到了放飛人生夢想的天空。

哪管黃塵滿面 終得碩果累累

中國的黃土里記錄著大量古代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為了獲取這些信息,為人類生存做出貢獻,不少科學家為此積極探索,而周衛健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佼佼者。

多年來,周衛健地質考察的足跡遍布黃土高原及其鄰區的溝溝坎坎,她經歷過“大風起兮塵飛揚”的洗禮,感受過“黃塵滾滾日月昏”的境界,出入過“龍卷風塵旋天立”的危地,體驗過“玉顏塵封官掏泥”的生活。在“末次冰消期我國季風氣候事件的14C年代學及氣候事件對全球變化的非線性響應”研究中,周衛健不畏艱辛,經過多次地質考察,終于首先在黃土和泥炭地層中檢出了“新仙女木”事件(簡稱YD事件,一種耐寒的花粉命名)。她指出該事件具有百年尺度干冷-濕冷-干冷的季風氣候波動特征和全球的寒冷性質,糾正了東亞YD事件以暖濕氣候為特征的認識;她還發現YD時期高低緯氣候的空間變率,指出通過高低緯、海陸氣的相互作用,古ENSO對YD季風降水有一定的貢獻;她又指出全新世東亞季風具有百年-千年尺度的高頻變化及太陽輻射是主要驅動力。這些研究成果可供在全球增溫的背景下,為中國乃至東亞氣候預測及采取相應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歷史相似型,引起國際上較大反響。

1991年5月,在美國圖桑召開的第14屆14C學術會議上,周衛健作為中國年輕的女科學家,受到了大會組委會邀請并得到資助。會上,她的學術報告,觀點新穎,談吐不凡,令所有與會者無不刮目相看。就在這次會議上,她被選為國際14C學會常務理事,成為中國人在該學會中第一位常務理事。

由于她勤奮刻苦,學風嚴謹,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先后獲得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家群體”等科技部基礎研究的前期專利和中科院方向性項目等重要項目。獲“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省部級一等獎五項,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次和專利一項(第一完成人),發表論文一百余篇,有43篇論文被SCI收錄。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刊物中任職。

治理西部荒漠 提出真知灼見

2001年3月,江澤民主席與出席全國人大的陜西代表團代表共同審議“十五”綱要報告,談到西部環境治理時如是說“在我童年的時候,印象中陜西等西部地區美得很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但后來為什么沙漠化這么嚴重,是天災,還是人為的原因所致”?

參加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地質專家周衛健說:“目前陜西的沙漠帶正在向南遷移,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生態的投入,應先從環境脆弱的地區例如沙漠環境過渡帶入手,恢復人類破壞前的自然面貌是西部環境治理的基本目標,這是因為中國自然植被帶的分布是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過去是草原的就恢復成草原,是森林的就恢復成森林,是沙漠的就讓它是沙漠”。

江主席說:“今天這位女同志的發言最好,要建設山川秀美的西部,要依靠科學,認真研究。請你幫我準備一些資料”。

帶著江主席的希望,周衛健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據現今沙漠邊界與末次冰期極盛期沙漠邊界的對比,以及現代夏季風所能達到的最大邊界與所估計的全新世氣候最佳期沙漠邊界的對比,和人類活動及考古地點時空分布的分析,最終以研究所集體的名義向中央提交了“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對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報告”。報告中,科研結果表明過去3000年來的人類活動造就了今天的毛烏素沙地,改變了它的半干旱草原的自然原貌。同時指出我國年降水量200—400mm的半干旱環境敏感帶和黃土高原應視為沙塵暴源區和荒漠化的重點治理區。報告為我國治理沙塵暴源區和荒漠化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躋身國際先進 探索示蹤研究

業精于勤貴于創新。周衛健在科學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停止攀登的步伐,她以堅韌不拔、勇于創新的精神,不斷挑戰科學高峰。

多年來,周衛健在14C測年方法和提高14C測年可靠性方面做了大量系統性的工作,但她充分認識到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瓶頸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可靠年代標尺的建立和環境過程的示蹤,它是我國全球變化研究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薄弱的一環。我國作為一個大國,現有的加速器質譜(AMS)設備遠遠不能滿足地球環境科學研究和參與激烈國際競爭的需要。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把我國的寶貴樣品送到國外去測量,我們必須抓緊時機,盡快在我國大西北的地球環境所建立AMS國家平臺。 在時任所長安芷生院士的全力支持下,她率先提出并具體負責了多核素分析用的加速器質譜儀項目,并領導建立了由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育部共同支持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使我國十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之一的西安加速器質譜建設成功,并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的建立成為我國西部的一個亮點,而周衛健成為世界上稀有的加速器的女負責人。

在繁忙地建立西安加速器質譜的同時,周衛健又從長期的14C年代學研究拓展到10Be(鈹10)的示蹤研究。

近年來,從冰芯、海洋沉積物中的10Be記錄示蹤研究的成功,充分證明了10Be在示蹤古地磁場變化研究領域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與之相比,黃土10Be濃度記錄由于包含了來自粉塵源區以及季風降水的不均勻性的復雜信息,導致黃土10Be濃度記錄無法象海洋、冰芯沉積物中的10Be那樣可以直接示蹤古地磁場漂移事件,以至不少地學工作者都認為不可能對黃土中的10Be進行示蹤古地磁場研究。因此中國黃土10Be的環境示蹤研究皆集中在對古氣候變化的研究,而回避對古地磁場的示蹤研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周衛健決意要攀這一險峰,并提出了將影響黃土10Be濃度的氣候因素與地磁場因素分離的創新思想。進而分別探索了三種方法來實現這一思想,終于分離得到了國際上第一條最近八萬年從黃土10Be示蹤的古地磁場漂移事件序列,并定量重建了第一條最近八萬年從黃土10Be揭示的地磁場強度變化曲線。這項研究解決了如何利用黃土10Be進行古地磁場示蹤研究的難題,發展了黃土10Be環境示蹤研究的新領域。通過示蹤研究的數據分析,她與合作者還共同提出了有關統計學中的多變量的一元線性回歸計算的“平均值概念”及其在地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周衛健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基礎研究項目、中科院方向性創新等項目,創造出14C年代學結合全球變化的新動向,在國際舞臺上相當活躍,先后應邀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進行長期合作,多次赴日本、俄羅斯、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家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成為當今國際科技界矚目的青年女科學家。

終是天道酬勤 難忘重任在肩

天道酬勤。周衛健扎根黃土地,不畏艱難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肯定。1995年她榮獲了陜西省“首批科技新星”稱號;成為1997年的“陜西省三五人才”獲得者,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榮獲“中國科學院首屆十佳女杰”光榮稱號,同年,被評為“陜西省三八紅旗手”和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002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

1998年,周衛健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9年來,她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擠出時間,積極參加人大組織的視察、執法檢查等活動,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她積極了解社情民意,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不少好的議案和建議。她關注西部大開發,西部荒漠化治理,黃河小浪底綜合治理。2006年3月,她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完善網絡管理,培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建議,引起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

2007年7月7日,周衛健迎來了又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在九三學社陜西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她光榮當選九三學社陜西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迎來了一次新的飛躍,她施展才能的舞臺更加寬廣,肩上的責任也更加重大了。她感謝組織和社員對她的信任,表示要帶領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不斷加強學習,加快角色轉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領導班子的執行力、協同力和感召力。團結帶領全體社員,發揮九三學社自身優勢,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貢獻。這是周衛健最近寫的一首詩:

龍騰虎躍我九三

九龍共騰風雨驟,

三虎齊躍興神州,

學術政治顯特色,

社會小康和諧構。

參政議政意識強,

為民服務新篇奏,

學習教育建自身,

互相監督永同舟。

這首詩充分體現了她作為九三學社一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擔任九三學社省級組織新領導的責任感。衷心祝愿周衛健的人生更加精彩,事業更加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逊克县| 塘沽区| 七台河市| 庄浪县| 瑞昌市| 灌阳县| 五家渠市| 中江县| 北海市| 井冈山市| 马边| 五莲县| 和硕县| 白山市| 巩义市| 当雄县| 鄂尔多斯市| 岢岚县| 阜新市| 金坛市| 怀远县| 宝山区| 定南县| 富平县| 常德市| 梨树县| 新化县| 龙口市| 梁河县| 于都县| 谢通门县| 慈溪市| 法库县| 瓦房店市| 聊城市| 上蔡县| 德钦县| 清丰县| 新安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