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俊:仰望星空 扎根大地
來源:人民政協報????時間:2015-05-20
抬頭仰望天空,那廣袤蒼穹和浩瀚星空始終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目光。
觀測宇宙,寄托著中國人矢志趕超的夢想,承載著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沖動———蒸汽機上路時,中國人還在沉睡;飛機升空時,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剛剛竣工;阿波羅登月之際,我們的第一顆衛星還在艱苦研制中……
“星星在中國出現”
提及我國如今的天文觀測水平,嚴俊不無自豪。
“研究宇宙天體的形成、運動和演化規律的天文學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望遠鏡‘高瞻遠矚’的能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天文學發展水平。經過幾代天文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天文觀測水平近年來迅速提升,僅2008年就有3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望遠鏡建成、奠基,令國際同仁刮目相看。”
“星星在中國出現”——2008年8月15日,《科學》雜志以此為題,專門介紹我國自主研制的國際新一代太陽射電望遠鏡———射電頻譜日像儀。
射電頻譜日像儀安裝在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明安圖鎮的國家天文臺明安圖天文基地,由40面4.5米口徑天線和60面2米口徑天線組成,分別組成分米波和厘米波兩個射電綜合孔徑陣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太陽是與人類生存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顆恒星,加強對太陽活動的起源、發生發展規律以及未來活動預報的研究,直接關系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以國家天文臺為代表的我國太陽物理研究,在部分領域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嚴俊說,射電頻譜日像儀投入觀測后,將在世界范圍首次實現在厘米、分米波段上同時實現以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和高頻率分辨率觀測太陽動力學過程,對于揭示太陽活動中的能量釋放和粒子加速等基本物理過程、研究太陽活動對日地空間環境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將發揮重要作用。
“把中國的天文望遠鏡安裝到月球和衛星上”
明安圖天文基地奠基1個多月之后,國際天文學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國。2008年10月16日,我國最大、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天文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落成。
所有的科幻小學和電影都源自對天文的好奇之心。現實中的天文雖然同樣神秘莫測,但遠沒有小說和電影驚心動魄。嚴俊不厭其煩地給記者解釋一些晦澀的天文學基本概念和理論,為的是讓包括記者在內的大眾更多地喜歡上“星空”。
宇宙浩瀚,斗轉星移。眾多的天體是如何產生的?數百億的星系又是怎樣演化的?在這些問題的探索中,光譜的獲取是揭開這些天體之謎的一把鑰匙。
在星系探索中,包含著極其豐富信息的光譜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其中,星系的光譜可以提供距離、構成、分布和運動等信息,恒星的光譜則包含構成、光度、溫度、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演化歷史等資訊。從大量天體的光譜觀測中還可以發現許多奇異的天體和天體現象。所有這些,將促進人類對宇宙演化規律、物質結構、相互作用等最基本物理規律的新認識。
嚴俊說,迄今為止,由成像巡天記錄下來的數以百億計的各類天體中,只有約萬分之一進行過光譜觀測。“LAMOST是我國大科學工程中既有國際領先的科學目標、又有獨創的設計思想和技術創新的典范之作,其新穎的構思和巧妙的設計,突破了世界上光學望遠鏡大視場不能同時兼備大口徑的瓶頸,標志著我國天文觀測設備從跟蹤模仿到自主創新的重大跨越。”嚴俊認為,“自伽利略天文望遠鏡發明400年來,LAMOST使中國第一次在望遠鏡類型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天文望遠鏡將安裝到月球和衛星上,天文觀測將從地基擴展到天基。”嚴俊告訴記者,“伴隨著觀測手段的提高和觀測范圍的擴大,我國的天文研究事業將水漲船高,創造新的輝煌。”
“陰差陽錯”成就的天文學專家
“我是在老師的批評聲中長大的。”回首成長歷程,嚴俊掩飾不住天性中的率真。“教科書一發下來,沒有一兩個星期,我就都看完了。上課不是看課外書,就是提問題刁難老師。”小學到中學,嚴俊印象最深的就是到處調皮搗蛋。
可對數理化的偏好似乎是嚴俊與生俱來的。“玩兒”著長大的嚴俊從小數學成績就十分突出。每次考試,不僅必答題很快做完,就連難度較大的附加題也都準確無誤,這使得老師們對這個“貪玩”的學生也照樣喜愛有加。
嚴俊記得最清楚的是1977年高考,這是個決定他一生命運的關鍵時刻。粗心的嚴俊居然沒有看清題目把作文給忘了,而數學試卷他卻拿到了滿分。超常的邏輯思維使得嚴俊更加偏愛數學。當時嚴俊報考的專業是南京大學數學系,且3個專業全部填寫了數學。然而,最終被天文專業錄取時,懊喪的他根本不知天文為何物,滿腦子理想就是數學,甚至一度想回學校復讀第二年重新考試。
可就是這樣陰差陽錯進入的天文領域,嚴俊還真做出了成績。
嚴俊觀測發現的70余個新的赫比格-哈羅天體,占當時國際已知總數的15%,其中30余個已獨立獲得國際正式編號。他主持和承擔過10余項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項目;主持“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籌建工作;作為項目總指揮或副總指揮參與若干國防軍工和航天項目的管理和協調工作;主持完成我國載人登月科學和工程目標論證以及我國深空探測科學目標論證工作……
嚴俊工作非常繁忙,只要不出差,周末在辦公室遇見他的概率非常大。而在辦公室看到的,永遠是嚴俊作為天文領域專家認真的一面。
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27年前,嚴俊加入九三學社。“我入社是受了紫金山天文臺老臺長張鈺哲先生的影響。他解放前就是天文臺長,解放后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他一生追求民主科學的精神深深鼓舞著我。”
“追求民主科學”,是嚴俊的座右銘。身為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成員,則給了嚴俊以參政議政推動民主進程的機會和平臺。多年來,嚴俊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抽出時間參加各種參政議政活動,撰寫提案建議、社情民意。
嚴俊是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2014年參加全國兩會時,記者的圍追堵截、媒體的燈光閃爍讓這個一直醉心沉靜星空的科學家特別不適應。但嚴俊拿出的提案卻毫不含糊,甚至可謂“重磅”。
“當前眾多公共資源的配置權主要在各級政府手中。盡管行政決策從方案設計到論證完善,領導‘一言堂’的現象大為減少,但輕視規律、武斷臆測的現象仍然突出,家底不清、論而不證的狀況依然存在。”嚴俊還記得,自己去年的提案直指重大決策“一言堂”現象。他提出的實施更嚴厲的監督問責機制,依法落實人大質詢、罷免規定;重大決策被證明錯誤或無效的,需對責任人終身問責等建議,引發輿論熱議。
嚴俊的這件提案并不是一時而為,而是早就心有所想。在嚴俊的天文世界里,不經過科學嚴謹、認真反復論證和實驗檢驗的數據和理論,可能造成“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錯誤和損失。多年來在各地不同主題的調研中,嚴俊發現了一些普遍現象。如,從“造城運動”之后的新城遍地、鬼城頻現,到“古城熱”、“故里熱”之中的大拆大建、余留的欠債爛尾等各類怪象都是因缺乏科學論證造成的。
“若決策過程還是由領導‘拍胸脯、拍腦袋、拍屁股’,把專家當擺設,使咨詢走過場,勢必會把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引入歧途。領導干部要想謀求科學發展,就必須充分尊重專業知識,并遵循自然規律。”嚴俊說,直到現在,他依然堅持這個觀點。
然而當時令嚴俊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件言語犀利的提案,把他推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講臺。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嚴俊在大會堂作了以提案為基礎的題為《尊重規律科學求實莫讓政府決策成笑談》的發言。短短不到十分鐘的發言,數次被潮水般的掌聲打斷。“真的十分鼓舞人心,事實證明,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這些話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而嚴俊,這個敢說真話的新委員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
嚴俊被這次參政議政經歷鼓舞著,他明白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接地氣多調研,提出更多提案……
作為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專家科普巡講”也是嚴俊多年來一直堅持做的一件事。
科技需要“高精尖”,科普則要“接地氣”。在奔赴全國各地進行的科普巡講中,嚴俊做的科學報告是大家期待值最高的活動之一。天文學與X射線脈沖星自主導航、天文學與大地測量、天文學與航天器軌道設計、天文學與國家重大專項……嚴俊以淵博的知識、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天文學的深邃內涵和無窮樂趣,把聽他報告的人引入了神秘的太空。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嚴俊總說自己是幸運的,既可以寄情于浩瀚的星空,又可以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說點話,從這個意義上講,嚴俊說自己要感謝的是這個時代。
嚴俊簡介
嚴俊,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工程經理部經理,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總體部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