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桃林:“紅土地”情結
來源:????時間:2008-07-03
認識張桃林是1995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基層的一次組織生活會上。有機會與張桃林面對面深入交流是4年后,1999年深秋的一個周末,他即將就任南京市副市長職務。最近的一次與他接觸,是在2007年5月召開的九三學社江蘇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跨越這前后12年,張桃林不論是在從事科研工作中,還是在擔任所、院領導或南京市、江蘇省領導職務時,角色和崗位的不斷變化,始終沒有改變他對“土壤”的眷戀之情。他腳踏實地、矢志不渝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把多年來對“紅土地”的情感化作豐碩的成果和優秀的答卷呈現在我們面前。
“依著”土壤,家鄉造就了他“勤奮自強”的性格
1961年5月,張桃林出生在江蘇姜堰的一個鄉村。姜堰是新四軍的老根據地,這里的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上世紀60年代這里還很貧窮,張桃林的童年有時連飯都吃不飽,但也正是這童年的艱辛使他很早地熟諳了世事的艱難。勞動人民勤勞、善良和堅毅的品格給了他極大影響,鑄就了他勤奮自強的性格。帶著對知識的渴求和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他從小立志、刻苦學習、孜孜以求,用學到的知識振興家鄉,建設祖國。從那時起,他與“土壤”結下了不解之緣。
強烈的改變家鄉現狀的愿望和決心,促使他高中畢業的當年——我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如愿考取了全國著名重點農業院校——南京農業大學。1982年大學畢業后,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我國土壤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為著名土壤學家趙其國院士的研究生;1986年他又被中國科學院選派赴聯邦德國波恩大學、吉森李比希大學深造,攻讀博士學位。
“眷戀”土壤,堅定了他學成回國的信心
在異國他鄉學習異常緊張的日子里,大事小事,耳聞目睹,張桃林對民族尊嚴的體驗、祖國母親的依戀和愛國主義的感受真是刻骨銘心。面對國外學習、生活條件好,科學技術發達,他想到的是如何抓緊時間多汲取知識,將來回到祖國能師他國之長,興民族之邦,揚祖國之威。他鍥而不舍,廢寢忘食,僅用了3年時間,就完成了在德國一般需要4到5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博士學業,并以總分“很好”等級的優異成績獲得了農學博士學位。張桃林勤奮扎實的學風贏得了德國導師和同事的賞識與贊許。完成學業時,面對國外無論是物質還是科研條件都明顯優于國內的現實,張桃林也曾有過猶豫,但國內科研院所人才奇缺的局面和研究所領導及老師們一封封期望他早日回國的信件和傳真,使他毅然作出了回國的選擇。他堅信自己的事業在中國、自己的根在祖國這塊土地上。1989年底,他攜妻兒登上回國的班機,踏上報效祖國的無悔之路!
“拯救”土壤,促使他十年磨一劍
張桃林學習、研究的是土壤學和農業生態學,主要從事土壤和土地退化及其恢復重建的生態學理論與工程技術以及可持續農業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潛心主攻的“紅壤”,在我國南方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對保障我國未來糧食安全供應、改善食物結構和品質,保護環境及生態意義重大。多年來,他勤奮工作,刻苦鉆研,默默耕耘,步步留下堅實的腳印。即便是在擔任行政領導職務,公務繁忙的情況下,他也沒有放棄科研工作,在他所從事的專業領域里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年來,他先后發表論文120多篇,撰寫專著3部、主編論文集5部,1995、1997和2003年先后3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科技進步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回國后的10年里,熟練掌握英、德兩門外語的張桃林先后主持了10多項國家和中科院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1991年,年僅30歲的他作為國家“八五”農業科技攻關項目中最年輕的主持人,組織所內外4個單位40余名科技人員承擔了“南方紅壤退化機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攻關專題,并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專題研究的部分成果作為“紅壤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技術和農業持續發展”重大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于1995年獲得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1994年后,圍繞我國紅壤退化問題,張桃林帶領的課題組在繼續積極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的同時,依托和集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的各類重大和重點項目,歷經10余年潛心研究,取得以 “中國紅壤退化機制與防治”的重大科研成果。這項成果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土壤侵蝕、肥力衰減、土壤酸化等紅壤退化主要類型的時空演變規律、過程與機理,提出了系統“拯救”中國紅壤的理論和工程技術體系。目前這一成果已在江西、福建、湖南等紅壤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成果應用區的水土流失治理、土壤肥力恢復和環境生態建設,帶動了區域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優化和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這項成果的一些原理和關鍵技術對我國其它地區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防治和生態建設工作也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張桃林領銜完成的這項重大成果,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扎根“土壤”,為江蘇人民多做奉獻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祖國培養的知識分子,一個“海歸人員”的代表,張桃林的成長始終得到組織上的關心和培養。張桃林回國不久,在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間就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開放實驗站常務副站長;1992年經中國科學院特批,晉升為副研究員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特批研究員;1997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1998年9月擔任博士生導師;1999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1999年9月任南京市副市長。2001年10月,剛入不惑之年的他,被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任命為江蘇省副省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副省長之一。
擔任政府實職后,工作性質改變了,工作范圍擴大了,可他奉獻祖國、扎根群眾的思想作風沒有變。幾年來,張桃林在江蘇省、南京市政府先后分管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計劃生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信息產業與信息化、政府參事、文史、地方志等10多項工作,門類多,范圍廣,可無論分管哪一方面工作,他都盡心盡職,刻苦學習,勤奮工作,開拓創新,務求實效。
他多年分管的科技工作近年來發展迅速。2006年,江蘇省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370億元(居全國第二),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4,提前4年完成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雙倍增”計劃奮斗目標。在最近發布的《中國31省區市創新指數研究報告(2006)》中,江蘇與上海、北京、廣東一起列為第一梯隊,位居第三;在創新成果產業化方面,與廣東一起,走在全國最前沿。同時,他分管的信息產業工作也成效顯著。2006年,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達9433億元,居全國第二,同比增長30.5%,成為江蘇省第一大產業。其中,軟件業完成銷售收入656億元,同比增長58%(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占全國的比重超過12%,居全國第三。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非典防治期間,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疾病災害,面對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作為分管衛生工作的省政府領導和非典防治指揮部副總指揮,他積極協助主要領導和總指揮,深入一線、靠前指揮,一個多月時間食宿在辦公室,作出及時有力的工作部署。在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實現了“不讓非典在江蘇流行、不發生一例非典死亡病例、不發生一例醫務人員被感染”的重大目標。
幾年來,張桃林堅持深入基層,積極調查研究,關注社情民意,不斷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努力從基層與群眾的智慧和創造中獲取創新靈感;堅持勤勤懇懇,潛心鉆研,把心思用在干事業上,把精力放在干工作上,很少有星期天和休息日,更別說帶兒子去趟新華書店,陪愛人逛逛商場;堅持嚴以律己,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甘于清貧、淡泊名利。他常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時間是寶貴的,黨和人民已經給了自己一個不小的空間,寄予了殷切期望,自己唯有虛心學習,認真履行職責,盡心回報,為祖國發展繁榮多作貢獻,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富裕多做實事。
“感恩”土壤,做多黨合作事業傳承人
張桃林1994年加入九三學社。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時,擔任九三學社土壤所支社主委。擔任江蘇省副省長后,仍然不忘九三學社社員的身份。他1997年當選為九三學社江蘇省第四屆委員會常委;2002年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常委。他還曾擔任第十二屆南京市人大代表,是第十屆江蘇省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作為在擔任政府實職的黨外干部,他合作共事能力強,不僅積極履行好本職工作,也是多黨合作事業的傳承人。
當選為九三學社江蘇省第六屆委員會主委的當天下午,在接受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現場采訪時,他還是那么平靜、沉著,雙眼仍然是那么睿智,只是感覺作為科技精英云集、擁有6200多名成員的九三學社江蘇省委領頭人,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他說:“我們將在中共江蘇省委和九三學社中央的領導下,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長期以來形成的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風雨同舟的優良傳統,繼續弘揚民主與科學精神,開拓進取,積極工作,努力開創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各項工作的新局面。”言語中透著自信,蘊含著新的愿望,這是他對“紅土地”新的承諾和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