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志 :夢想放飛在希望的田野
來源:????時間:2012-03-08
2003年12月22日,高原古城正值隆冬,然而,在省會議中心千人大廳里卻洋溢著溫馨和喜慶。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在這里召開全省首次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會議授予兩位農業科研專家杜德志、田正科首屆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青海省委書記趙樂際親自向他們頒發了50萬元獎金,獎勵他們在春油菜育種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這也是青海省首次重獎科技人員。
獲獎者之一的杜德志十分引人注目,他當時只有39歲,參加工作也只有短短的14年,卻在國內春油菜雜交育種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科研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青海省最年輕的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全國有名的學科帶頭人。
追夢千里之外
杜德志,1964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個普通教師家庭。1986年從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又考取了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作物遺傳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9年畢業后,來到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工作已整整18個春秋。
早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杜德志曾先后幾次來到青海,美麗的青海就成為他腦海中抹不去的記憶。低垂的白云,湛藍的天空,還有那一望無垠、令人心曠神怡的金黃色的油菜花…… 他覺得這是一個催生創造力的地方,是成就事業的理想家園,自己所學的專業在這里一定會大有用武之地。于是,杜德志把事業的目標鎖定在了青海!1989年7月,他告別父母親友,放棄難得的留校工作機會,遠赴千里之外,只身來到青海。盡管當時的青海人才正在大量外流,其艱苦的環境和較低的待遇,使很多知識分子紛紛孔雀東南飛。然而杜德志卻選擇了青海,他認定美麗的青海一定能夠成就他心中的夢想。他決心扎根青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青海人民服務,在青海這片廣闊而美好的土地上書寫自己最美好的人生。
圓夢育良種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雨水少,氣溫寒冷,多數農作物不適宜在這里生長,可春油菜卻在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和悠久的種植歷史。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缺乏適合青海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多年來油菜的產量和質量都很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常規育種的春油菜一直處于廣種薄收、低產低效的局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玉米、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在青海,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和應用還是一個空白。杜德志開始思考:即然省外育成了冬油菜雜交種,青海為什么就不能育成高產優質的春油菜雜交種呢?
1990年杜德志在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后,向省科委提出了“開展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立項申請。很快,省科委就將他的研究課題批準立項,并作為青海省“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按照常規,一個油菜新品種的培育成功,需要經過親本的選配、雜交、選擇到育成品種,完成這一過程一般需要10年時間。杜德志知道,在青海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太需要高產優質的油菜新品種了,10年時間太久了。為此,他和省科委商議后,決定縮短育種年限,采用“南繁加代”的方法,也就是利用南方的溫熱氣候,在青海春種秋收后,再到南方秋種春收,一年當作兩年用,這樣可將時間縮短一半,只用5年時間即可完成研究內容,好讓青海的農民早受益,早得實惠。
農作物育種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有時候就像種大田,粗活、累活都要干,有時候又像姑娘繡花,需要一絲不茍。然而無論哪種活,都離不開杜德志,因為課題組那時還不熟悉雜交育種。所以無論是田間勞作,還是室內研究,事無巨細,他都必須到場,親力親為。他說課題組剛剛成立,有些事情還不能完全放手。尤其是科學實驗必須做到嚴謹,否則失之毫厘,將差之千里。說起育種的艱辛與勞苦,只有育種人自己心里最清楚,就像油菜花授粉,講起來只有一句話:去除母本的雄蕊,然后用父本的花粉進行人工授粉。但做起來卻是相當的費勁。僅僅為了找到合適的選配組合,杜德志在地里常常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盛夏酷暑,任憑烈日當頭、蚊蟲肆虐……
記不清多少個白天,他在田間地頭勞作,又有多少個夜晚,他在實驗室度過。每當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就是他最為繁忙、勞累的時候。每年春秋兩季,他都要在田間地頭連續工作30多天,每天工作達10來個小時。還記得1999年那次“南繁”工作,當時由于油菜已處于盛花期,必須馬上開展工作,杜德志一到那兒就一頭扎進試驗田,每天站著工作超過10個小時,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的身體透支到了極限。在連續工作一星期后,他最終暈倒在了油菜地里。同志們讓他休息,可是他卻說:這是一個關鍵的季節,一旦有陰雨天氣,會影響一年的工作。他硬是堅持下來并帶領課題組完成了當年的“南繁”任務。那一次,杜德志因勞累過渡導致腎炎病復發,甚至嚴重到了尿血的程度。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豐碩的成果,也帶來了千千萬萬農民的實惠。十多年來,他先后培育出多個適合青海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優質、高產油菜新品種。杜德志作為主要貢獻者完成的“甘藍型雙低油菜青油14號的選育和推廣”成果,榮獲青海省第八次科技進步二等獎,該品種已在海拔2800米以下地區累計推廣1400萬畝。
杜德志的重大貢獻還在于主持培育的甘藍型雙低雜交品種青雜1號,實現了我省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零的突破,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雙低春油菜雜交品種。青雜一號在青海、甘肅、內蒙、新疆等地種植的產量增幅都在20%以上,在新疆伊犁地區增幅則更是達到50%以上,自從1997年以來,累計推廣180萬畝,1998年被科技部定為全國重點推廣的品種,該項成果獲2001年度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科學從來都是向尖端挑戰,杜德志不斷挑戰的就是他自己。由他培育的青雜2號比青雜1號增產10%以上,目前是春油菜區的主栽品種,累計已推廣500多萬畝,該項成果也獲得2006年度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為青海高海拔地區培育的早熟雙低甘藍型油菜品種青雜3號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0%以上,使高海拔地區的油菜種植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給千千萬萬的農民帶來了實惠。杜德志培育的“金種子”剛剛推廣,就帶來4.5億元的收益。如今,“金種子”已經播撒到了青海農業區的每一塊土地,同時在整個春油菜區廣泛種植,真正成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種子”。在青海農村提起雜交油菜更是家喻戶曉,農民們都知道省上有一位油菜育種專家幫他們圓了致富夢。
赤子情懷,明天還有夢
杜德志有著一顆執著的事業心,更有一份濃濃的愛國情,并把這顆心、這份情緊緊地與青海系在一起。他曾幾次 出國,到印度、加拿大等國學習先進的育種技術,也曾有導師極力挽留他在國外工作,但他都謝絕了。他說,是祖國培養了他,是青海這片沃土成就了他的事業,他無以為報,只有把所學的知識、所從事的事業當做禮物回饋給祖國,回饋給社會,來表達他對祖國對青海的感激之情。回國時,杜德志還將自己結余的生活費購置了搞生物技術的關鍵儀器設備,背回了青海,使青海省在運用生物技術開展油菜育種工作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杜德志就像一只候鳥,從北到南、從南到北,來回的奔波著、忙碌著。在“南繁”的時候,長則半年,短則幾月,不能與家人團聚。在完成第一個課題的6年中,有5年的春節他都是在遙遠的南方,守望著他的油菜苗寂寞地度過。每年的帶薪休假杜德志更是沒有享受過一次。他像一個苦行僧,帶領課題組成員執著的行進在科研道路上,為此十多年來他沒能很好的照顧到家庭,甚至很少關心過孩子的學習。每當談起這些杜德志心中充滿了愧疚。然而,杜德志的愛人卻對此表現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她說:“我丈夫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他做的又是對社會尤其是對農民有益的大事,我沒有理由不支持他”,就連上小學的女兒也沒有埋怨爸爸陪她的時間太少,反而在作文中表示在她所有認識的人當中,最敬佩的就是自己的爸爸。
由于杜德志在農業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黨和國家也給予了他榮譽:從1997年起,他先后被授予振華科技扶貧獎勵基金和王義錫科技扶貧獎勵基金服務獎、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先后被評為青海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時他還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個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榮譽更是鞭策。面對一項項桂冠,杜德志唯有更加努力。目前他正主持青海省“十一五”科技招標項目:青海高原海拔2900-3100米地區雜交油菜新品種選育與示范,同時還主持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和青海省科技攻關等項目共5項。杜德志說,扎根青海不僅僅是生活的選擇,而且也是事業的選擇,因為目標就在你前面。人要是選定了目標,選準了方向,就能勇往直前,創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跡。
傳道授業,傳遞夢想
生活中的杜德志樸實無華,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但他的身體力行以及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同志,使得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成為青海省油菜育種領域的佼佼者,課題組也在他的領導下,成為一個非常團結合作的集體,并在油菜育種的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在這項惠及千萬農民的崇高事業中屢創佳績。
杜德志同志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格外注重人才的培養。盡管課題組人員緊張,他還是下決心選派科技人員外出攻讀碩士學位,派人學習計算機和先進的實驗技術等。同時他還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研究生的論文研究。目前已有4名碩士研究生順利畢業,同時還在指導4名碩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研究生。杜德志常對課題組成員和所帶學生說,青海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地方,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研究,農業科技領域還有很多空白,只要你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肯定能出成果。
杜德志同志1993年8月加入九三學社,由于繁忙的科研任務使他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社內工作,但他還是盡可能參加社內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積極支持社省委和他所在的農林支社的活動,受到廣大社員的擁護和愛戴。在今年5月底召開的九三學社青海省委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杜德志同志以滿票當選了社青海省委主任委員。
作為一名省政協委員和九三學社社員,杜德志堅持每年抽一定的時間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調查研究和科技下鄉,積極為青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建言獻策,為農牧民解決油菜生產中技術問題,無償捐獻優質油菜籽種給貧困地區的農牧民等等,為促進青海農業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曾幾何時,青海人才大量外流讓我們心痛,讓我們焦慮,這片廣袤的土地真的無用武之地了嗎?不,杜德志用他的行動,用他傾注心血的科研成果證明,青海是成就事業的地方,是放飛理想的樂園。杜德志曾有機會留在中國農科院工作,也有機會到國外繼續發展,他卻義無反顧地來到青海并扎根這片沃土,因為這里有他的夢想,有他熱愛的事業。青雜系列雜交種的問世,不僅為青海省農業增產增收創造了效益,而且也占領了國內科研制高點。
杜德志的事跡還告訴我們,西部大開發為青海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我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特別是像杜德志這樣的有志、有識的優秀人才,他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杜德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作風完全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神圣宗旨,體現了民主與科學的崇高精神,是新時期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典范。
正如原省長楊傳堂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杜德志、田正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青藏高原創造了無愧于時代的業績,他們是新時期最可愛,最受尊敬的人。(文/郁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