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張衛明:精彩人生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時間:2014-12-07

【“九三楷模”張衛明,南京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勞動模范,南京市人大代表。】

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毛遂自薦的張代表成了市民代言人,20年如一日,盡心盡責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術業專攻風生水起,科技開發成果豐碩。他用睿智的創新實踐引領農林特產科技與產業發展,以洋溢于生命中的執著踐行責任。

當代毛遂拉起橫幅:“請選我!”

【情景回放】1992年歲末的一天中午,南京林業學校食堂門外的一道橫幅格外醒目:“請選我!”一時間引來不少圍觀的師生。

這是南京市玄武區人大代表選舉投票點,時任野生植物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的張衛明,正在充當毛遂的角色,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要爭當區人大代表、為百姓服務的政治抱負和施政主張。

張衛明1957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當過下鄉知青,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考入安徽師范大學生物系,1984年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植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他母親是九三學社社員、當過人大代表,父親為民革黨員、當過政協委員,他從小在就在這樣一個統一戰線氛圍濃厚的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著前輩對民主科學精神的向往和追求。1990年,家里完成“政治交接”,張衛明加入九三學社,其弟弟加入民革,父母的政治抱負都有了傳承人。從那時起,一腔熱血,一份責任,推進民主政治發展成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選區所轄的10個單位,張衛明一個點一個點地現場宣傳。維護公眾權益的熱情感動了選民,結果他高票當選南京市玄武區人大代表。

此后,他在潛心科研的同時,開始更多地接觸有關人大代表修養、人民的權利等方面知識,思考如何更多地為選民服務。忙碌著走市場、進學校、下車間去搞調查、聽意見,把百姓的呼聲裝進自己的心里,悉心掂量著它的份量,白天沒時間,就晚上整理意見稿。在當年人代會上,他一連提了9條批評建議,關于“加強對本地區外來人口的管理,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建議,很快被南京市公安局采納,并聘任他為“市警風監察員”。蔣王廟鐘山山莊一帶退休老人因修建寧棲路而無晨練場所,接到反映后,他主動與有關部門協商,解決了鍛煉場地。老人們逢人就說,張代表為我們著想,我們信任張代表。從此,張代表在周圍群眾中扎了根,群眾遇有困難和想法,總少不了去找他,每次換屆選舉代表,老百姓首先想到的也是他。40出頭的張衛明連續三屆當選區人大代表。

為了能在更高層次上參政議政,張代表在2002年市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再次毛遂自薦,成為南京市第13屆人大代表候選人,結果如愿以償,一舉當選。江蘇電視臺以《大地涌春潮》為題,專題報道了這件新鮮事,當代毛遂順利當選市人大代表,成為換屆選舉中一段佳話。由于張衛明的專業背景和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任命他為南京市人大常委會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不曾想,他這個農委委員一干就是三屆,成為南京市唯一三朝元老的農委委員。

60萬失地農民牽著他的心

南京市在2003年有30萬失地農民,到2013年達到60多萬。為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南京市政府10年來先后出臺了3個紅頭文件。殊不知,這3個文件的背后都凝結著張衛明的心血。

2007年12月的一天,張衛明接待了一位來自浦口區橋北村的70多歲老漢。老人輾轉乘車20多公里來到城里,給張代表送上自己飼養的土雞和雞蛋,老人熱淚盈眶,連聲感謝。“不要謝我,是政府關心你們。”張衛明收下禮品和農民兄弟的情誼,同時回贈600元錢,對老人說:“你的心意我收下,我的心意你也要收下”。原來,這位失地老人是第一次領到南京市政府發放的失地老農生活困難補助費,特地前來感謝張代表。這來之不易的專項補助,飽含了張代表4年不懈努力。

早在2003年,張衛明在社會調查中就發現 ,1983年以來歷年被征地老年農民征地時所發的為數不多補償金早已用完,他們的生活現狀令人堪憂。為解決失地老年農民生活困難補助問題,張衛明在2004年南京市人大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出“建立農轉非、失地老年農民生活保障基金”的建議,但未被采納。他并不氣餒,于2005年提出“妥善解決失地老年群體的生活困難”的建議, 于2006年提出“制定南京市失地老年人員基本生活保障辦法”的建議,歷經3年努力,終于促使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南京市政府出臺《南京市被征地農民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辦法》,根據歷年被征地農民領取補償金情況,發放“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費”。2007年在實施這一補助辦法時,由于時間跨度大、人數眾多、情況復雜,辦理工作進展緩慢。張衛明又提出“盡快實施《南京市被征地農民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辦法》的建議”,并在失地農民中做了大量解釋工作,積極參與、協調各相關部門辦理工作。到2007年底,南京市失地老年農民終于領到補助金,這才有了上述感人場景。其后6年,張衛明每年都圍繞《南京市被征地農民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辦法》的實施、調整和完善這一主題提出建議,在堅持不懈努力下,南京市被征地農民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費逐年得到提高。。

就這樣,張衛明10年如一日,情系失地農民,連續提出12項有關失地農民生活和醫療保障的議案建議,不斷推進南京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百姓的事一直掛在他心上

市民們似乎早已淡忘了他的院長職務和教授“頭銜”,都親切地稱他張代表。

張代表的問政風格很有個性,“我不提建議便罷,提就一定要有結果”。南京市玄武大道旁的紫金山活禽批發交易市場,污水橫流,臭味難當,不斷有市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撰寫提案和建議要求搬遷,但就是不見成效。張衛明提出“建議玄武大道邊紫金山活禽批發交易市場搬遷”的建議,但就是不能落實。張衛明于6月28日再次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于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第0209號建議落實情況的反映”,要求他的這項建議由市人大常委會督辦,市長或分管副市長親自抓,限期辦理。在他的較真兒之下,相互推諉、一拖數年的老大難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市民們給商務局送去錦旗,張衛明這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張衛明經常深入選民調查研究,了解群眾關心的問題。一本厚厚的接待選民記錄本,工工整整地記載著100多位選民向他反映的情況;每一段記錄都有記號,分別標注著“已反映”、“已回復”、“需核實”等字樣。在2003年3月和2004年4月間,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聯絡委員會先后發給張衛明的兩份“建議接受通知”上,清晰地記錄著兩年來他提交的15項建議目錄。堆起來足有半米厚的一摞建議答復函,分別來自23家部門,它們仿佛在默默地述說著張衛明為履行代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每次參加市人大會期間,他積極參與討論、審議、詢問和表決等代表權的行使,提出議案和建議。在南京市十三屆、十四屆人代會期間共提出批評和建議82件。他特別注重議案與建議的質量,每次會議上都提出1~2件重點建議或議案,收效十分明顯。

市人代會閉會期間,張衛明也很活躍。他多次參加專項視察、行風評議和地方法規定,先后走訪市法院、市檢察院、公安局、勞動保障局、衛生局、環保局、農林局和科技局等單位。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批評與建議,并對人代會期間提出的建議落實情況進行跟蹤,主動與承辦單位聯系,共同探討解決方案,促成一批建議落實。

2003年的一天,他在現代快報“市民熱線”欄目與市民交流,短短1個小時就接到5次反映南京市醫保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急市民之所急,他隨后走訪定點藥房、醫院,了解相關情況,在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健全和完善醫保制度”的建議,被列為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重點督辦件,與有關單位研討建議辦理實施方案,督促政府有關部門積極落實,有力推動了全市醫保工作的開展,使參保職工大幅度增加,職工大病醫療救助基金的報銷限額也由15萬元提高到20萬元。這一建議被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彰為“優秀建議”。

2005年一個偶然機會,張衛明了解到有一群癌癥患者在政府支持下,組建了一個為癌友服務的組織。他想為這個群體做點實事,他擬就了一份《關于關注和支持南京市抗癌康復事業的建議》,并在建議案上加注了“急件?。?!”,希望市人大領導督辦,盡快辦,并于第二天呈交有關部門,繼而又持證約見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負責人。結果市人大、政府、政協領導出席了南京市癌友協會召開的10周年慶典,承諾“對癌癥患者康復期間的醫療復檢及相關活動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列入醫療范疇,同時適當延長現有規定的醫療救助補助期”。 2006年,在他的提議下市政府決定每年給予幾萬元經費支持。2007年他提出《關于南京癌友康復協會希愛大藥房準入醫保定點藥房》的建議,經2年協調,終于成為現實。2008年起,他連續4年提出支持南京癌友康復協會工作的建議,落實了協會的辦公場所,增加了協會辦公經費,并親自去南京癌友康復協會群體抗癌培訓現場作輔導報告,受到癌癥患者好評,被南京癌友康復協會聘為顧問。

“張財神”助農增收

革命老區河北涉縣“特種經濟作物利用研究示范縣”的建設是張衛明為農服務的成功典型。依靠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他籌集資金就地建廠,綜合利用豐富資源,很快生產出高品質工業原料和醫藥原料,迅速占領國內外市場。涉縣供銷合作社通過與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合作,在全縣培植建立156個千畝片胡里豆開發基地,在集中產區建起胡里豆專業合作社。以關防胡里豆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技術,開發胡里豆深加工產品,建立了‘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科研單位’的四位一體模式,從上至下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條,年收購加工總量達到4000余噸,直接為農民增加收入1000萬元。祖祖輩輩“守著金飯碗餓肚子”的當地農民,親切地稱胡里豆為“金豆豆”;張衛明則被稱為幫助農民“招財進寶”、脫貧致富的“財神”。

近5年來,張衛明數十次赴江蘇常州,與農技人員、企業家就水蜜桃、葡萄保鮮及鮮葡萄深加工技術、生態高值農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進行專題研討和指導。自2010年建立“九三學社專家工作站”以來:與洛陽鎮農機農技站共同研發一套國內領先的水蜜桃保鮮設備;與江蘇春暉乳業有限公司就牛糞種菇類食用菌和改善中老年人身體亞健康的功能性乳品進行合作;與金壇市昌玉紅香芋專業合作社就紅香芋科學種植、科學儲存、產品深加工等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利用母芋廢棄物開發出“香芋脆片”和“母芋粉”兩個產品,該項技術推廣應用直接為農戶畝均增收1500元。與此同時,他也嘗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甜頭。

從“優秀提案”到國家科技進步獎,這是張衛明提出過一項提案后演繹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個人學術共贏的精彩故事。

2003年,張衛明提出的“關于促進江蘇蔬菜產業化發展的建議”被作為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在江蘇省政協九屆一次會議的提案并獲得優秀提案一等獎。

讓南京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在南京的蘆蒿產業中發揮作用,便是源于一次“策劃”的機遇。素有“蘆蒿之鄉”美譽的南京多年來一直把發展蘆蒿作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張衛明在一次會議中聽到當地政府要發展10萬畝蘆蒿,這個數字觸動了他敏感神經,隨即著手主持研發蘆蒿保鮮技術,成果出來不久,南京果然出現蘆蒿積壓事件。張衛明帶著滿滿的自信在蘆蒿積壓的新聞播報的第二天下午便召開專家會,共同探討為南京蘆蒿尋出路。他們的保鮮技術很快得到認可并從此在南京的蘆蒿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京市蔬菜行業協會換屆,張衛明當選會長。從此,他又多了一個服務“三農”的支點。他的足跡遍及南京市郊縣蔬菜種植基地、加工企業和農貿市場,他的關注領域涉及蔬菜產前、產中和產后,他的技術研究著重于蔬菜有機種植、貯藏、加工和食品安全。通過論壇、講座和田頭指導為農民提供先進品種、種植技術;通過技術合作幫助企業解決加工瓶頸;通過基地培訓和市場檢查確保蔬菜食用安全。作為南京市蔬菜行業領頭人,他受到會員愛戴,迄今已連任三屆。在他的領導下,南京市蔬菜產業發展水平和蔬菜食品安全水平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大中型城市前列。

在蔬菜產業化事業里,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幫助江蘇開元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即食型風味脫水蔬菜生產線”和“萬噸級番茄醬生產線”,年產值超過1億元;幫助江蘇興野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真空冷凍干燥脫水蔬菜生產線”和“低溫熱風干燥脫水蔬菜生產線”,年創匯2000萬美元;幫助江蘇鴻豐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食用菌和調理蔬菜,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幫助江蘇鎮東生態農業發展中心,建立“智能化食用菌工廠”,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在安徽、山東、上海、浙江,他的技術在一家又一家企業、一個又一個蔬菜基地得到推廣應用。他有2項蔬菜研究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9項蔬菜加工技術成果獲得全國行業協會、學會科技進步獎。

2012年,由張衛明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果蔬食品的高品質干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成果在10多家大型企業應用,建立72條新型高品質果蔬食品干燥生產線,近3年成果應用企業新增銷售36.77億元,新增利潤6.22億元,創匯3.25億美元。

新疆羅布麻資源保護與荒漠變綠洲生態工程是張衛明為新疆經濟建設服務的杰作。為了保護和搶救羅布麻這一珍貴植物資源,張衛明同相關企業一起,組織資源考察團先后對13個省區開展專項調查,在保護區設立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工作站,派員常年進行羅布麻資源保護、育苗試驗、荒漠栽培試驗。在此基礎上,以羅布麻為建群種植物,在新疆阿勒泰開展8萬畝“荒漠變綠洲生態工程”,在艾比湖建10萬畝羅布麻拯救保護區。項目在羅布麻資源保護、荒漠生態修復和羅布麻可持續利用方面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獲得新疆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阿勒泰戈寶麻生態工程介紹后,稱贊;“你們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沒”。鑒于張衛明團隊在新疆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方面對促進新疆農林特產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被國務院授予“促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科技研發碩果累累

張衛明是一名術業有專攻的科技專家。繁重的社會事務并沒有影響他的本職工作,相反卻互為促進,這期間也是他新的學術思想形成時期和科研成果高產期。

2011年,由張衛明主持完成的“高分子多糖生物質加工新技術與產品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標志著近十幾年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系統的科技成果水平首次站在了國家隊前端。

積累來的靈感。從野生皂莢中提取植物多糖,是“高分子多糖生物質加工新技術與產品應用”中的一項重要成果,這項處于我國“植物多糖工業化”領域領先水平的成果緣自一個看似偶然的機會。多年前,張衛明和同事受河北涉縣邀請,幫助當地開發植物資源。調研中他們發現,一種漫山遍野生長的野生植物被當作柴火燒。張衛明和他的團隊開始對這種野生皂莢進行研究,后來獲獎的植物多糖就是利用野皂莢這種物質提取的。而且當這種物質被提取之后,野生皂莢反而成為一種高蛋白的優質飼料。這樣的靈氣不是老天爺的眷顧,而是長達10年反復積累經驗與教訓的集中爆發。

不僅如此,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還促進了我國多糖資源的開發及相關產業鏈的形成與發展,推動了我國高分子多糖行業整體技術進步。技術成果及產品廣泛應用于醫學、造紙、日化、印染、油田開發等多領域,應用于全國64家大中型企業,直接新增利稅6.16億元,帶動相關行業綜合效益70億元。

張衛明圍繞我國農業產業化建言獻策,率先提出農林特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體系的戰略思路,系統形成了從農林特產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加工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開發的農林特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1998年,他提出的“高效農業特種經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項目,被列入科技部“2116”工程;1999年,提出的“我國農業應重視產后研究及特種經濟植物技術體系”新理論,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同行專家的重視與認可;2000年,他牽頭組織,來自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共同提出的“特產資源高效利用與產業化技術研究”,被列入國家農業“十五”攻關計劃指南;2006年提出的“農林特產資源高效利用研究與開發”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2011年提出的“區域特產資源生態高值利用研究與示范”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2012年提出“特產資源高值利用”被科技部列為農業領域支撐計劃重大專題,放到與“糧食安全”重大專題并列的地位。作為國家“區域特產資源生態高值利用”重點項目主持人,張衛明在專用優良品種選育技術、優質原料基地建設和高產栽培、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品質檢測與控制技術體系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項目實施過程中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一批有良好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為我國農林特產資源行業領域技術進步和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形成的農林特產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全國24個省市,促進了各地植物資源保護和區域農林特產資源的發展。形成的行業共性技術成果應用于200多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300多個農業產業化基地及1000多個農業專業合作社。

當選南京市人大代表10年間,也是張衛明新的學術思想形成時期和科研成果高產期。這期間,他有3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12項科研成果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有22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性行業協會、學會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大型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62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33項授權發明專利。2003年,他被國家科技部授予“星火計劃先進個人”;2005年,他被國家農業部等八部委授予“全國農業產業化先進個人”,他領導的團隊被國務院授予“促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05 年、2010年他在九三學社成立60周年、65周年表彰活動中兩次被九三學社中央授予“優秀社員”稱號;2010年,他被中宣部、全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先進個人”。2013年,他入選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30名首席科學家)人才,成為眾多科技工作者中的翹楚。

三個60%  獨特的時間觀

面對如此繁雜的工作,張衛明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的?

他這樣回答:“國家規定的工作時間是每周5天,每天8小時,一周只有40小時。而我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左右,一周超過80小時。所以可以有180%的工作時間。我用60%的時間搞科研,60%的時間搞技術開發和科研管理,其余從事參政議政服務社會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特殊娛樂和休息方式。”張衛明把每個休息日都變成了工作日。

張衛明當代表數十年,在了解社會、熟悉民情的同時,也鍛煉了參政議政能力。“既要讓領導聽得開心,還要聽得出汗。”“既要為百姓服務,也要讓大家明白什么是合理訴求,什么是不合理要求。”張衛明提議案建議、經過深入調研,掌握充足證據,把握分寸、有理有利有節。

他數十年如一日,就是這樣無怨無悔地履行著一名代表的神圣職責。他替百姓說話,為百姓分憂,把一顆心掏給群眾。

“只要想起選民們那充滿希冀和信賴的眼神,就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戴紅/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大英县| 沂源县| 湟中县| 图片| 乌海市| 洛隆县| 嘉黎县| 永靖县| 东方市| 云和县| 乌拉特中旗| 买车| 宜州市| 邵东县| 迭部县| 扬中市| 乐平市| 栖霞市| 鹤庆县| 马尔康县| 图们市| 台安县| 溧水县| 姜堰市| 呈贡县| 股票| 丹江口市| 且末县| 临朐县| 米泉市| 方正县| 荔浦县| 尼勒克县| 广丰县| 浠水县| 铜陵市| 台州市| 文化| 洪洞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