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貴州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丁道衡


丁道衡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新中國成立時的貴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即校長),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重慶分社副主委。丁道衡也是白云鄂博大鐵礦的發現者。

丁道衡,男,漢族,字仲良,祖籍貴州平遠(今織金縣)牛場鎮。1899年11月4日出生于貴陽北書院。丁道衡是清代名臣丁寶楨(丁宮保)之孫輩,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資聰慧,勤奮好學。7歲到私塾讀書,8歲隨父母宦游湖北,因其父以后補知縣身份到湖北,道衡全家同往,并在武昌入小學。當時為清光緒年間,道衡也讀到一些傳播新知識的書刊。辛亥革命后,1913年道衡隨父母返回貴陽定居,立志走科學強國的道路,入貴陽模范中學(今貴陽一中)就讀。1919年畢業,適逢北京大學在貴州招生,道衡以考試列第一名被錄取。但那時他的家道已中落,父親閑居,靠母親經營小雜貨店維持生活。其父本欲叫道衡投考郵局以謀生的,雖被北大錄取,其父以無力供給且為亂世為由,不愿道衡遠離家鄉北上就讀,竭力阻止其前往,但道衡決意北上就讀,經其母從旁勸解,又得當時省府津貼旅費80元,道衡乃得突破阻撓只身北上。到北大后,校方以道衡長于理化而入理預科甲部,1921年升入本科地質系,靠微薄的獎學金和勤工儉學,兢兢業業,刻苦攻讀。當時,他的家里很少接濟,借貸又很困難,道衡只有節衣縮食過日子,以致形容枯槁,連公寓的主人和小店的老板等都直稱其為“窮丁”。入校半年后,道衡以成績優良補得貴州省公費每年二百元,但卻時斷時續,經濟極感困頓,道衡只好半工半讀,一邊在北大讀書,一邊去中學教書,以維持生活。經過6年艱巨奮斗,1926年終以優異成績畢業,并得留校任助教,專門研究地史和古生物學。

1927年5月至1930年8月,丁道衡參加了由北京大學教授徐炳昶、黃文弼、袁復禮等為首的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和瑞典探險家、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博士等聯合組成的數十人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受聘為團員,他主要擔任天山西南部的地質考察工作,并負責地質礦產調查和古生物研究。考察團在戈壁沙漠之中和荒無人煙之地費時3年,冒著生命危險,行程數萬里,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對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北部的400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狀況進行了詳盡考察,終于完成了西北考察任務,在西北高原發現了沉睡多年的豐富寶藏。當時剛跨出校門不久才28歲的丁道衡,在這次考察中首次獨自發現了白云鄂博大鐵礦。他進行了為期十幾天的徒步踏勘,采集礦石標本,初步調查了白云垴包的地形、地質構造、礦區生成、鐵礦儲量、礦石成份等,認定該礦為儲量可觀的大型鐵礦,并繪就了地形地質圖,編寫了調查報告。1933年出版的《地質匯報》第23號上發表了他的《綏遠白云鄂博鐵礦報告》,其中6頁文字詳細記載白云鄂博鐵礦的具體情況,并附有1:30000鐵礦圖一幅,估計鐵礦石儲量3400萬噸。他還建議說“茍能于包頭附近建設鋼鐵企業,則對于西北交通應有深切關系,其重要不僅在經濟方面而已”。

但丁道衡的這一設想只有在新中國才能夠實現。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國家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把包頭確定為國家重點工業基地。1959年10月15日,包鋼一號高爐投產。從此,一座嶄新的草原鋼城拔地而起,成為新中國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1987年,在白云鄂博鐵礦發現60周年之際,丁道衡的雕像在包鋼落成。2005年6月2日,國際新礦物命名委員會同意將在白云鄂博發現的稀土元素命名為丁道衡礦Ce,以示對這位先驅的緬懷。

1930年,丁道衡由西北考察回北平,繼續在北大地質系任教。1931年曾在女子師范學院兼課半年。他不滿足于現有的知識,力求深造。1934年8月,考取留學資格,以教學科研的成就獲得北京大學及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赴德國深造。先入柏林洪堡大學地質系,師從斯梯勒(stine)教授攻地質構造。次年轉入德國馬堡大學隨衛德肯(wcdckina)教授研究無脊椎動物化石,完成了古杯海綿、方椎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貝、鄂頭貝等的研究。并撰寫了《古杯的更訂》一文,在德國《礦物、地質、古生物年鑒》上發表,精確地解決了古生物學家們爭論了90多年的問題。留德3年,丁道衡在馬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被聘請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英法等國與其他地質專家互相研討切磋半年。

1938年12月,丁道衡放棄了優越的條件,懷著報效祖國的熱誠回到抗戰中的祖國,應聘為云南省建設廳技正(總工程師),其間曾在迤南、迤蒙工作(大約在今云南普洱一帶),發現金礦及其他重要礦產。1939年9月,丁道衡參加“川康科學考察團”,他不顧川康地區高原山高嚴寒、空氣稀薄等惡劣的自然環境,率先研究了西南地區鋁土礦。這次考察在西康省的理化縣郊野遭遇土匪,被洗劫一空,同行中一姓范的團員還被打傷。理化縣即現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這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海拔超過4000米,現在總人口5萬人中藏族占94%以上。當年,丁道衡他們往西急行三晝夜到達鄰近的巴安縣方才遇救。巴安縣即今天四川省的巴塘縣,與西藏隔金沙江相望。本來他們準備渡過金沙江前往川(康)藏邊界的寧靜山調查石油礦的,但未得到當時西藏當局的同意而作罷。考察未能遂愿,但他仍于回來后提出并發表了“關于有蓋珊瑚的討論”的論述。

1940年3月丁道衡應聘為武漢大學礦冶系主任兼教授。因抗戰吃緊,武漢失守,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當時條件極差,師資奇缺,整個礦冶系除配有一名繪圖員外,全系六門專業課(地質、礦物、巖石、礦床、光性礦物、地史學)都由丁道衡一人擔任。除全系的教學行政工作外,還要負責學生的實驗課和野外實習,丁道衡上課與帶領學生實習一肩挑,刻苦傳授知識,始終如一地堅持工作。盡管他患有高血壓,曾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昏倒,仍滿腔熱血,堅持搞科研,撰寫論文發表,終年如一日。

1942年秋,丁道衡懷著報效桑梓的熱誠,應李書田院長之聘回到貴州。目睹當時貴州的落后狀況,他矢志教育救國,為家鄉培養人才。他擔任了新成立的國立貴州大學教授、礦冶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文理學院院長,以及安順附設工業職業學校校長。為發揮優勢,他和貴州籍地質學家樂森璕教授共商,積極建議在貴州大學設立地質系,1945年獲準籌建,1946年秋季開始招生,至1951年先后共招生5期,丁道衡親任系主任,為培養地質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丁道衡深感地質教育事業師資薄弱而親自授課,還對中國西南石碳紀、二疊紀巖層中的鋁釩土礦作首次研究,確定了其層位和初步遠景。為督促學生勤奮學習,他撰寫文章,明確提出:“學習的目的為了求得真理,謀求福利,以盡個人應盡的責任。第一為學要專一,第二為學要好學,第三為學要有毅力,第四為學要謙虛,第五為學要有系統,第六為學要創作”。由于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治學嚴謹而在全校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譽為“教授之花”。1948年初,他被推選為貴州大學教授會主席。除了負責行政管理和授課外,每年他還要到重慶大學講學兩個月。

丁道衡敢于堅持真理,疾惡如仇。早在北大求學時,他就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賣國的運動。1949年初,他赴重慶大學地質系講學時,目睹了重慶大學等院校數千名師生舉行的轟轟烈烈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和重慶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并深受鼓舞,他曾在重慶大學教授會上公開痛斥蔣介石政權的黑暗政治。3月,他返校后即以貴州大學教授會主席的身份向師生作了介紹,極大地鼓舞了貴大師生的斗志。3月20日,貴大教授會在丁道衡的主持下,決定宣布罷教,并立即得到全校師生員工的響應支持。3月26日,貴州大學近千名師生員工步行18公里到貴陽城區,進行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示威游行,震動社會。隨后,由貴大聯系貴陽醫學院和貴陽師院等大中學校在貴陽市內又舉行了示威游行和罷教罷課活動。丁道衡的愛國行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仇視,遂以鼓動“學潮”和“宣傳共產主義”的罪名,于1949年8月10日深夜在貴陽秘密逮捕了丁道衡,羈押于滇黔綏靖公署內,入獄不久即被判處死刑,但國民黨國防部以證據不足退回繼續“偵查”,其間僅提審過一次,經歷了近3個月的囚禁生活后,經社會各界和親友多方營救,包括其老師、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原國民黨行政院院長翁文灝過問,才于1949年10月25日以“聯名保釋,隨傳隨到”的形式,得以“取保外釋”,此時距貴陽解放僅20天。

新中國成立后,丁道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各項建設事業中。他滿懷激情地說:“作為一名中國的科學家要勇擔重任”,“黑暗終于過去了,像我這樣長期過著擔驚受怕、忍受壓制的人何止千萬;今后我要堅決跟著共產黨走,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人民”。1950年起,丁道衡擔任了人民軍隊軍事接管后的貴州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即校長)。1950年6月28日,丁道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準,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同時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于1953年2月至1954年11月改稱為西南行政委員會, 丁道衡仍為委員。1950年7月丁道衡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35名委員之一。1951年7月9日至16日,丁道衡作為代表出席了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并在會上當選為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15名常委之一(省政協前身)。丁道衡積極參與了貴州省乃至西南地區有關大政方針的協商和制定工作,在團結文教科學工作者的工作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1952年1月,丁道衡經其原北大的老師孫云鑄、學兄楊鐘健介紹(兩人后來都是1955年首批中科院學部委員)加入了九三學社,成為貴州省第一位九三學社社員。同年9月,他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三屆中央委員,并以九三學社社員身份開展了社會活動。

1952年底至1953年初,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貴州大學不幸被撤銷,貴州大學地質系被并入重慶大學,于是,丁道衡于1952年12月調重慶大學任地質系主任。為在貴州進一步發展九三學社組織,丁道衡于1953年2月20日介紹原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貴州省農林廳第一副廳長羅登義教授、4月27 日介紹原貴州大學農學院農化系主任王慶延教授相繼加入九三學社,為九三學社組織在貴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羅以后長期擔任九三學社貴州省委主委、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以后也任九三學社貴州省委主委、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1953年丁道衡繼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第一屆人大代表、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委員、重慶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重慶分社副主任委員和重慶大學支社第一屆主委。1954年9月,丁道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并赴京出席了會議。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及重慶分會理事長等職。丁道衡常為趕寫發言提綱或編寫講義經常工作到深夜。在工作中,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就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在參加了重慶市政協主席團幾天緊張會議之后的當晚,還向重大地質系全體師生作了發行新幣的傳達報告。

1955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擬委派丁道衡到地質部古生物司工作,正當他準備迎接新的工作任務時,不幸于1955年2月21日晚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56歲。

丁道衡公祭大會于1955年2月23日上午在重慶隆重舉行,重慶市副市長陳籌,中共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楊松青,市政協副主席周欽岳,九三學社重慶分社副主任委員謝立惠、王際強,重慶大學副校長鄭思群,重慶市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重大師生代表及地質系全體同學2000余人到會吊唁。

丁道衡一生致力于教育與科學研究,譽滿華夏,他在科學和教育事業上頗有建樹,著述頗豐。他的著作和論文主要有《新疆礦產志略》、《中國標準化石-無脊椎動物》第一、二分冊、《綏遠白云鄂博鐵礦報告》、《關于波哈特貝與鄂頭貝的內部結構》、《方錐珊瑚研究》、《十字珊瑚構造之意義》、《蒙新探險生涯》、《關于有蓋珊瑚的討論》、《下寒武紀三葉蟲之進化概觀》等多部著述,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捷徑,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地質科研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19年丁道衡中學畢業時,20歲正當年,其家人欲使其完婚,但他立志深造,曾兩次逃婚,最后跑到北平讀書。1940年,丁道衡應聘到武漢大學礦冶系任教,其間與歷史系學生黃曦光相遇并相愛。1944年黃曦光畢業后與之結婚,他們年齡相差13歲,生育有5個子女。(姜剛杰根據丁道衡自傳整理,2011年5月修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洮南市| 磴口县| 泊头市| 林甸县| 龙口市| 波密县| 福贡县| 菏泽市| 景德镇市| 花垣县| 汶川县| 定结县| 乐都县| 宁明县| 黄陵县| 华坪县| 湘潭县| 大同市| 栾城县| 宣威市| 永顺县| 宜川县| 津南区| 蒲江县| 东港市| 夏邑县| 洛浦县| 石阡县| 青龙| 惠安县| 洞头县| 临沧市| 垫江县| 天水市| 富源县| 兴安县| 宣武区| 宕昌县| 平潭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