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一張專門給“種田的人家看的報”在齊魯大學校園創刊,它就是旨在普及科學文化、提高農民素質的《田家半月報》。
《田家半月報》的面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下封閉的中國農民打開了一扇“窗戶”。《田家半月報》具有普及教育的特點,它用通俗的文字教導農民如何生活,怎樣認識人生,怎樣發展農業生產,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講究衛生……《田家半月報》迅速成為農民學習新文化、新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一個主要渠道,在齊魯乃至華北廣大地區,深受農民喜愛,發行量曾達十幾萬份之多。
這張報紙的副總編張雪巖堪稱中國為農民辦報的第一人。他1901年出生在山東濰縣大常疃村一個貧寒的農家。1917年,他在文華中學讀書時,被法國招募到歐洲戰場當華工。5年的艱苦生活,既磨煉了意志,也增長了知識才干,同時,他還熟練地掌握了英語。1922年回國后,張雪巖在天津正記輪船公司任職,后辭職加入了國民革命軍。1930年考入南京金陵神學院,畢業后到上海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擔任宗教教育干事。
豐富而深厚的底層生活閱歷,使張雪巖認識到:中國要想真正獨立富強,農民同胞的覺醒、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乃是根本問題之所在。于是他與好友孫恩三創辦了這張《田家半月報》。
在辦報過程中,張雪巖越來越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于是他在1937年8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修,后轉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1940年6月獲得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40年9月,張雪巖回國,擔任《田家半月報》主編,并被齊魯大學聘為副教授,兼任社會學系主任。
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
1942年秋,在抗戰更為艱難的階段,為了慰勞前線將士和救濟流亡到大后方的難民,張雪巖積極配合“基督將軍”馮玉祥倡導的節約獻金救國運動,親自擔任成都市基督徒節約獻金救國運動分會主席。僅一次大會,就募得成都社會各界民眾捐款1000余萬元。張雪巖利用《田家半月報》的宣傳和推動,使節約獻金愛國運動波及整個大后方。《大公報》由衷稱贊:這次運動規模之大,范圍之廣,獻金之多,情緒之激越,實為古今所罕見。
重慶“校場口事件”發生第二天,人權保障委員會籌備會推舉張雪巖與閻寶航、史良、李德全等為代表,面見蔣介石報告事件經過。之后,張雪巖與重慶文化界152人聯名發表《為“二一O”血案告國人書》。
在重慶期間,張雪巖結識了吳藻溪、許德珩、稅西恒等文化教育界進步人士,參與了九三學社成立之前的籌組工作。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正式成立,張雪巖被推舉為理事。不久,又被推舉為常務理事。
1946年5月28日,張雪巖搭乘馮玉祥將軍復員專用的“民聯號”輪船離開重慶。1946年8月,他隨《田家半月報》遷到北平,并在燕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兼任教授。
美國士兵強暴北大女學生事件發生,張雪巖在《田家半月報》上發表了《由美兵暴行說到宗教信仰》,向美國發出嚴厲的質問:“為什么對這種欺壓善良的罪惡充耳不聞,一語不發呢?”
此后,張雪巖赴美旅行講學,公開揭露國民黨統治的黑幕。
嘔心瀝血的辦報人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向張雪巖發出回國共商建國大計的邀請。張雪巖謝絕友人的挽留,立即返回了祖國。鑒于他在基督教方面的資歷和影響,張雪巖作為宗教界正式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擔任《共同綱領草案》整理委員會委員。
1949年10月1日,張雪巖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隨后,張雪巖參加了一系列宣傳報告政協會議的活動。他在《田家半月報》上接連發表熱情洋溢、盛贊新政協和新中國的文章,并在《驚天動地的政協》一文中稱贊新政協:“這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樁偉大無比的新創作,就是在全世界的歷史上也是沒有前例的。”他認為《共同綱領》“是真正民主精神的結晶,這是一個空前的大創造”。
1950年1月28日,由于勞累過度,49歲的張雪巖突發腦溢血,不幸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王世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