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97成人资源,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密碼:

鐵筆鑄史的禮贊

—— 重讀方國瑜和《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


關鍵詞:滇西 騰沖 抗戰 九三學社 方國瑜 《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

內容提要:

方國瑜先生,九三學社社員,現當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文獻學家、方志學家,多年從事祖國西南邊陲人文地理、歷史掌故、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是西南民族史的開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被學界譽為“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他1946年著述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至今仍是研究西南抗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重讀其著作,想見其為人,高山仰止,感慨系之。

玉碎,典出于《北齊書》:“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本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征。但是這個詞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后,被日軍曲解借用,以美化其死不肯投降,全軍覆沒,被盟軍全部殲滅的事態。據歷史文獻統計,日本官方承認的“玉碎戰”共有15次,其中的2次即發生在滇西松山和騰沖。

騰沖 ,古稱滇越。 依據《史記》中《大宛列傳》和《西南夷列傳》,漢時,騰沖屬于“乘象國”,又稱"滇越",為絲綢之路上的要沖。騰沖之名始見于《舊唐書》,亦作“藤充”、“藤沖”。因位置在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接壤,被歷代王朝所重視,往往重兵駐守,屯軍戍邊。明崇禎十四年(1641)徐霞客到達這里,嘆其為“極邊第一城”。1899年英國在騰沖設立領事館。1902年清政府在騰沖設立騰越海關。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下的印度、緬甸與中國之間的商貿往來,更將騰沖推到了發展前沿。一時間,經濟繁榮,文化昌明,傳統的珠寶玉石生意更是讓騰沖聲名鵲起。然而, 二戰中的滇西之戰把騰沖變成了一座焦土之城 。

騰沖城雖然僅是彈丸之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地位卻極其重要 。這里,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戰爭的慘烈及全殲日軍而聞名天下。這里,從1942年5月10日淪陷到1944年9月14日光復,經歷過859個異乎尋常的日日夜夜 ,由此,中國正面戰場開始了真正的戰略反攻,中國長期被封鎖的局面有了扭轉,大后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也是自 1840年以來百年間中國軍隊第一次將侵略者徹底趕出國門的完勝之戰;同時因有“青山不老,日月永輝,英烈不朽,浩氣長存”的國殤墓園(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國內較大規模的正面抗戰陣亡的將士陵園,以其震古爍今之力、強烈的感召力,獨特的歷史價值而被海內外一切珍愛和平的人所敬仰所矚目。

但凡今人想要更多更具體地了解70多年前這一段抗戰歷史,必定去查找、翻檢、閱讀各種相關史料。在林林總總的資料中,方國瑜 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猶如顯豁的豐碑 赫然醒目。盡管這部史書沉寂了40多年,著于1946年 ,1994年才正式出版,在21世紀的今日捧讀, 你依然會被因呼吸到抗戰氣息,觸摸到時代脈搏的跳躍,看到其所顯出奪目耀人的光彩而感到心靈在震撼! 要知道,1946年初,嗆人的炮火硝煙還未散盡,方國瑜即到惠通橋、松山、龍陵、芒市、遮放、黑山門、畹町、騰沖諸戰場,不辭辛苦廣收戰報文書,走訪親歷其事者,客觀、真實地用文字(原稿還附有收集到的為部隊作戰時實用的油印軍事地圖)記錄下了這段歷史。

方國瑜,字瑞臣。云南麗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文獻學家、方志學家,是西南民族史的開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 被學界譽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他生于1903年,卒于1983年12月。 一生著作甚豐,成就斐然。其中《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云南史料目錄概說》入選20世紀中國百部學術經典,為世人景仰。他是1956年入社的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云南地方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曾先后任九三學社昆明分社籌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昆明分社第二、三屆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云南省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并先后任第一、二、三、五、六屆云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或許是因為《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于上個世紀90年代才正式出版發行,且印數少,當時只印2000冊,至今沒有再版的緣由吧,這部以第一手資料 真實記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并注有深刻闡釋、感悟的著作在除去專門研究滇西抗戰史之外的讀者中鮮為人知。 即使是九三學社的社員,可能對方國瑜其人其事其著作也知之甚少。 對九三學社歷史了解多一些的同志會在西南地區早期社組織建設中或在進行社的傳統教育時見到、聽到過這個頗有影響的研究民族史專家的名字,從《云南省九三學社簡史》中以及在今天的社史研究(《社史研究通訊》2011年第2期)中可以找到相關簡介、點滴信息。遺憾的是,僅有的這些都不曾提及這部影響甚為深遠之書。

《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一書資料詳實、具體 ,敘述了滇西抗日戰爭所經歷的援緬失利、騰龍淪陷、怒江防衛、保山被炸、強渡怒江、圍攻騰沖、松山攻堅、攻克龍陵、占領畹町、收復緬北、勝利會師諸戰役,方國瑜根據當時所掌握的資料, “錄其大要”,通篇以時間為序,戰事布局為緯,完整地記錄了從1942年到1945年滇西抗戰前前后后的歷史情景。讓我們仿佛身歷其境,嗅到彌漫著的炮火硝煙,看到了戰爭你死我活的殘酷。

“1941年12月 ,倭寇向英、美宣戰,進逼南洋,不過百日,占領香港、菲律賓、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新加坡諸境。” 

中國遠征軍緬戰失利后,日軍于1942 年5月3日攻入西南國門畹町,沿滇緬路長驅直入。方國瑜從援緬軍失利寫起,盡管文筆平緩, 卻讓我們驚心看到騰龍地區的淪陷,有如重石壓在胸口喘不過氣來,“5月3日,敵兵攻陷畹町,即入滇境,……4日敵兵至龍陵”,“5日,自緬甸逃出至龍陵之公私商車,向惠通橋銜接而行。……敵寇軍車,潛械偽裝,混入商車隊疾駛。我軍工兵總指揮馬崇六,……上午十時抵惠通橋,恐敵兵疾進怒江,即命守橋工兵安置炸藥于橋上,……距橋十數丈,有敵寇軍車已暗隨我大隊跟進,作偷渡惠通橋之計,至是被阻西岸,及聞槍聲,以為我軍已發覺,開機槍向橋頭掃射,企圖阻止破橋,以便長驅直入,我知敵軍已跟蹤而至,際茲千鈞一發之時,馬總指揮乃下令炸橋。轟然一聲,石破天驚,鐵橋中斷,時正十二時十五分也。 ”“敵軍排撻阻道之車而進,須臾敵快速部隊之坦克車、裝甲車,已抵橋頭,不能飛渡,隔江展開激戰。當時“有數百敵兵突至,情勢至為危險”,“敵輕我軍力單薄,開炮掩護,乘皮船渡江,兼有泅水渡岸者,我忠勇士兵,義憤填膺,躍出戰壕,大呼殺賊,冒槍林彈雨,以白刃殲滅之,敵不得逞而稍怯。沿江民眾,景從助戰,喊殺之聲,震動山谷。激戰八小時后,我軍死亡殆盡。”千鈞一發的時候第71軍的36師第236團趕到,加入作戰,情勢轉危為安。   激烈的戰斗場景、我軍將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的身影,呼嘯著的槍林彈雨、肉搏、廝殺、血腥好似就在我們眼前,耳畔鳴響著我軍將士及沿江民眾震天吼的吶喊聲。

方國瑜也為我們描摹出敵兵虛張聲勢搞鬼把戲的圖景:“敵兵既占騰城,留少數駐城內,其余分駐城附近之英國領事館、新橋河、五保街、松園、龍光臺、老草坡等處,并派巡查隊,每日巡行稽查,凡道路要口,構筑極堅固之防御工事,強派民夫,日夜勞作,四城門外,堡壘林立,四五保街要沖之處,深挖戰壕,遍設障礙物,如臨大敵。且用疑兵,清晨部隊由北門出,揚言開赴前方,傍晚又由南門而歸,謂增援部隊已至。尤可笑者,敵兵初至,派隊追擊我護路營,城內守軍甚少,四城樓上,扎草人,著軍服,持槍守衛。老草坡等處亦以草人為兵,遠視儼然敵人,久而識破,數月間,敵兵實未增加也。” 

對于抗戰中官僚的貪生怕死、望風而逃的卑劣無恥行徑,方國瑜毫無諱忌,奮筆予以揭露和無情鞭撻。在“騰龍區淪陷”章節中,方國瑜寫到,“敵兵突進龍陵,消息傳至騰沖,恐慌異常。騰龍邊區行政監督龍繩武駐騰沖,企圖逃逸,一面加緊搜括,一面急電至昆明求調他職,即被命為云南警備副司令,藉故首先啟運鴉片煙土數百馱離騰,海關銀行亦急于輸送物資,封馬拉夫,秩序已不佳。5月7日,龍監督不顧地方人士請求御敵,率特務營啟程赴省,各機關職員紛紛逃散。騰沖縣長邱天培送龍監督至芹菜塘,下午回城,傍晚在商會召集臨時會議,宣布縣府與各機關聯合撤退之意。到會士紳謂縣長有守土之責,未見敵人,何可撤退。建議派兵沿龍川江防御,拆毀騰龍、龍安兩橋,設遞步哨以通情報,當場表決議定。午夜,邱縣長攜眷逃出縣城。所有自衛隊及警察亦挾持出走至三練。其余各機關主管人員,皆私自潛逃。”“ 9日晨,第66 軍之第28 師師長劉伯龍,由龍陵退出,率官兵二十余人至騰城,士紳請留騰鎮攝,惟謂無可指揮之兵,即匆促離騰”。“人民四處逃散,轉徙流離,不堪其苦。且因不能多攜什物,逃出數日,啼饑號寒,為狀至慘。” 方國瑜如實記錄了敵兵是怎樣耀武揚威入的城, “10日午后二時許,敵兵二百九十二名,不費一槍一彈,大步揚揚,把臂歡笑,直入騰城。是時各機關門戶洞開,杳無一人,居民逃散已空,城市物資堆存如山,所有公私財物,悉歸敵人所有,適數日前騰沖商會由密支那運來大米三千余馱,鹽局囤儲食鹽亦至豐,尤使敵人喜出望外。”  

方國瑜所用史料,實事求是,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騰龍邊區被日寇攻占的深層次原因,不全是侵略者的魔爪蹂躪、鐵蹄踐踏之所謂的強大,還有官員的腐敗、將帥的怯懦等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其敘大敵當前,時任云南省主席龍云卻利用手中職權將兒子龍繩武從抗戰前線的龍騰邊區調任云南警備副司令,龍繩武臨陣脫逃,致使龍騰邊區群龍無首,龍繩武與龍云對龍騰邊區淪陷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方國瑜怒斥“當道無決策 ”,致使“全滇人心惶惶”。方國瑜秉筆直書,忠實紀實,不為尊者諱,發揚了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體現了作為歷史學家的膽識、良知和赤誠愛國之心,也展現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威武不能屈的昂揚的傲然風骨!

方國瑜與滇西抗日戰爭,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尤難能可貴的是,方國瑜對于滇西戰事,不僅是記敘者,像戰地記者那樣忠實記錄滇西戰事的細節,而且作為親歷者,作為一個始終心系國家、民族命運生死攸關的學者,更是以其敏銳的眼光和軍事頭腦,敢于為滇西戰事立言獻策。騰沖淪陷,西南大震之際,當時的軍事委員會下令破壞祥云至孟定的公路和祥云至西昌金沙江以南的公路,欲放棄云南,退守四川。方國瑜大聲疾呼:云南失守,四川難保,中國將亡。他積極支持時任云南監察使的李根源(1879-1965,集政治家、軍事家、作家、學者于一身)上書當局,反對退守瀾滄江之議,力主堅守怒江防線。1942 年冬,為鞏固滇緬北段邊防,第 11集團軍謝晉生部隊開辟了茶里游擊區,當地民眾竭誠相助,沉重打擊了日寇。1943 年夏,英國政府以茶里在滇緬未定界為由,中國軍隊不宜駐防,要求中國軍隊撤出。當時中國政府同意英政府的要求,欲將軍隊撤出。方國瑜為此心急如焚立即上書軍事委員會,闡述茶里游擊區軍隊不可撤退的緣由并請云南省參議會向中央政府建議:“茶里不可不守,讓與英人必不能守,則我軍斷斷不可撤退。”“目前我與英人合力,應付倭寇,擊敗共同敵人,為第一事。為目前軍事,斷無撤退茶里游擊部隊之理,不能從英人之要求。”他認為“若我先失茶里,則騰北不保,即能固守怒江天險,然反攻時費力必大,犧牲必多。茶里一隅之進退,關系于我軍事之得失者,不可以數字估計。” 然而,他的分析、建議沒有得到采納 ,游擊隊從茶里撤出后,日寇乘勢侵占昔董、施角、片馬一帶, 導致中國軍隊騰北防守軍無法立足。后來戰事發展果如方國瑜所料——以大批遠征軍將士付出生命這個極其慘痛的代價才贏得戰略反攻的勝利。   正是由于方國瑜兼具軍事家與政治家的頭腦,才使得《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雖為不足16萬字的小冊子,僅為反映滇西戰事的書,卻簡而不陋,細大不捐,反映的雖然是局部戰事,卻具有整體戰略眼光,即使研究中國抗戰史、研究太平洋戰史之人也不能小覷或忽略。

方國瑜在收復騰城之后便奔赴滇西各戰場 。他是一介文弱書生,卻像果敢的戰地記者一樣追蹤報道戰場上、巷戰中的敵我雙方,包括戰前部署、戰斗經過,敵人怎樣構筑工事和部署兵力 ; 他的筆記錄了罄竹難書的敵人兇殘暴行  ;記錄了遠征軍地上作戰的步兵、炮兵與空中作戰的航空兵,長官與士兵,中方與美方人員怎樣密切合作協同作戰  。于此同時還記錄了在當時氣候變幻莫測、疾病流行的惡劣生存環境下, 運輸部隊怎樣陸空運輸, 協運糧食彈藥 修筑中印、滇緬公路的工兵與數十萬民眾對抗日的支持, 贊嘆他們對國家對民族闕功甚偉的貢獻 。

方國瑜有史學家的責任、良知,有自己的分析、判斷。他在《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往往用“按”的形式對所錄用的資料作出進一步闡述、補充和直抒胸臆地點評,其分析判斷條分縷析,不僅精到,而且兼具天文、地理、經濟、歷史、人文、民俗,體現了其作為史家的深厚的學養和人文情懷,比如在記敘“圍攻騰沖城垣戰役”后面他作的按(按語):“自渡怒江反攻至克復騰城,實施戰斗之時期,為5月11日至9月14日,時值雨季,地多瘴氣,氣候變幻無常,對部隊之戰斗力,影響特大,而怒江灘多水急,不特架橋困難,且漕渡亦不易,故時有翻船及溺斃人馬之事,如遇接日天雨,山洪暴漲,則部隊之補給,頗受障礙。江之西岸,為南北綿亙之高黎貢山,地形復雜,古樹參天,山勢險峻,道路崎嶇,人馬通行,極端困難,加之人煙絕跡,山頂終日降雨,云霧彌漫,最高峰長年積雪,颶風怒吼,氣候奇寒,我各部隊衣單被薄,官兵凍斃,數以千計。故防者較易,而攻者極難。越過大山至龍川江兩岸地區,物產富饒,人煙稠密,敵臨退時,將該區域居民驅之山中,凡可利用之軍需物資,盡行毀滅,因此非特軍隊感覺不便,即輸送軍實之民眾亦不堪其苦。迨克復后,當地父老多相率來歸,對作戰多盡力協助,故進展尚稱順利。惟河川交錯,運動不便,對行軍作戰障礙頗多。幸我將士用命,排除萬難,迨進出高黎貢山后,即向騰沖城邁進。”方國瑜還告訴我們,騰沖“其城垣為堅固巖石砌成,高約七公尺,厚四公尺。城之四周,有邱阜森林及西式房屋,可資側防,形勢天然,易守難攻。自倭敵侵入后,因防我部隊襲擊,已將城垣挖空,構有數層堅強側防工事,城上每隔十公尺,構有工事一座。其市區內之堡壘,更星列棋布,當我軍進出高黎貢山時,敵復利用城門堅固建筑物及陰溝暗道等,加強街巷工事,企圖死守待援,此騰城之所以難克復也。” 

戰爭異常慘烈,戰后騰沖城一片焦土,無一間完整的房屋,無一片沒有被槍彈和炮擊擊穿、熏染過的樹葉,是真正的焦土抗戰,這在中國抗戰史上也絕無僅有。 騰沖抗戰 ,第一次取得戰略反攻的全面勝利,第一次全殲入侵之敵,即日方所謂的“玉碎”戰,騰沖乃是第一座在全國收復的縣城。

引用史料,附以按語,是《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記述戰事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優點。這種夾敘夾議方式使得這部書涵蓋大量敵我雙方戰報、檔案、時事、新聞第一手資料,又以方國瑜之史識來統領,豐富、全面、統一。

騰沖抗戰的勝利,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愈加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戰爭結束了,所帶來的陰霾隨著時代的前進也已經遠去,但歷史會永遠銘記在騰沖 在滇西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勇士,民族英雄,碧血千秋,氣貫長虹!熔鑄著方國瑜心血、理想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為我們留下了真實的民族記憶,歌頌了不畏強暴不可屈服的高昂的中華民族之魂!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方國瑜鐵筆鑄史,對70多年前那一段抗擊日寇 可歌可泣卻被歲月塵封的血與火的歷史所做的記述,所做的特殊的貢獻,讓我們蕩氣回腸,同樣贏得我們的欽佩景仰,同樣不應該也不會被忘記!

1994年6月,在保山地區召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當年參加過滇西緬北抗戰的遠征軍戰士、烈士后裔以及新聞工作者計 百余人出席會議。會上,舉行了方國瑜于1946年撰述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出版印行首發式。自此,對那一場驚天地泣鬼神、氣沖霄漢的戰史研究掀開了新的篇章,越來越具體、深化。人們在研究這一段歷史時,都要用到方國瑜撰述的這部沉寂了四十多年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這是研究中國遠征軍滇西緬北抗戰的奠基之作,是第一部記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的史書。越來越多專事研究抗戰史尤其是研究滇西抗戰的今人,無不以方國瑜這部開山之作為基礎為重要參考??梢愿嫖糠絿は壬耍缭?0年前所說“作為云南滇西抗日文史資料之一,或有可供未來史學者參考之處,國瑜周歷、采訪、征集、整理、訂正、核實以至編寫脫稿所花精力,也就不是白費了”的這段話有幸成了預言 ,他的辛苦和努力確確實實沒有白費。

不是嗎——參與過松山抗戰歷史資源普查工作、利用業余時間收藏抗戰文物并研究抗戰史的年輕作家余戈2013年寫下《1944:騰沖之圍》,2014年由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至2015年已印刷第7次, 被評為“2014年中國好書”。該書引用方國瑜《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資料多達70余次。

當然,回望這部煌煌史書也存在些許不足,除個別錯字外,還有兩點,1、沒有出處。方國瑜曾表示“撰稿之初,欲一一注明出處,然每一事,參酌眾家,且初稿成,走訪親歷其事者,多所商正,而近時事猶在耳,不盡以書為據”,所以他放棄了標注出處的想法 。2、受當時搜集到的資料限制,所敘述的各戰役經過難免有詳有略,整體上厚薄不均衡。“分別條目,悉視資料之多寡,又不免輕重失宜”,方國瑜70年前對此書撰著感嘆“事跡距今太近,纂錄之難,有甚于古史者” 。方國瑜那時曾想以“官府檔冊”為主,但久久沒有得到,條件所限,沒有搜集到美軍、英軍的相關資料,也缺乏更多來自日方的信息。 雖然這部史書有著自身的不足、缺憾,但不足以影響書的價值,今天讀來并不因瑕疵淹沒其光彩,則更見出那個時代方國瑜作為史學家深入戰地調查研究,廣泛收集到第一手資料之可貴,見出史學家實證精神之可貴!

尤為扼腕可嘆的是,這部重要的歷史著作因各種原因很長時間未能正式出版。1983年4月,曾作為內部資料于《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19輯上刊出,但流傳不廣。即使是內部資料,能出版方國瑜已很滿足了。讀時年80歲的方國瑜在該書即將刊印時寫下“后記”——“……原稿幸存,實可喜人。……國瑜此稿,所屬資料雖非十分完備,但與全國范圍內相比,當屬稍較完整的一小部分了。數十年來經歷如許多且大的波折,今日終于得與廣大讀者見面,已屬難得矣!”令人心酸,更心碎的是這一年的12月24日方國瑜因腦溢血故去了。在他逝世10周年后的1994年6月,在迎接滇西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時候,第一部記錄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的史書《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才正式出版。盡管印數不多,卻足以使人欣慰。他的高足,云南大學教授林超民先生說得好,該書的出版,“對于科學地研究滇西抗日戰爭的歷史,深入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弘揚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反抗侵略,捍衛獨立、維護和平,英勇斗爭的光榮傳統,加快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積極作用。”

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九三學社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成立的,研究九三學社歷史應以此為開端,如作為政黨同抗日戰爭似乎沒有直接關系,此說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九三學社雖是在抗戰勝利的凱歌鼓舞下創始,但它的骨干、元老均在抗日戰爭中盡了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力量,許多人還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我們只有盡可能地了解他們在近現代史、抗戰中的努力,才會更明了他們在創建九三學社的初心,懂得他們高舉民主科學旗幟的一貫立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前九三學社歷史的研究,特別是九三學社先賢們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之研究非常必要,也應是九三學社整體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編排、裝幀樸實無華,并不起眼,然而數十年過去依然如金子般熠熠發光,掩不去其光彩,無論是不是研究抗戰史、滇西抗戰的人都會尋找翻看用到它,都能從中得到裨益,受到教育,足見它的價值它的不同凡響。 同時,作為研究九三學社歷史的我們也從中看到九三學社雖是成立于抗戰后期,但我們的先賢作為個體,在民族存亡之際的選擇,為民族獨立、解放,文明進步所做的不懈努力和理想追求同九三學社成立之時的宣言宗旨、同一貫所揭橥民主科學旗幟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些對于研究九三學社史前史不無啟示。

參考文獻:

《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 , 方國瑜,    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1944:騰沖之圍》 ,  余戈,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方國瑜文集第一輯》, 方國瑜著、林超民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方國瑜傳》 ,   方福祺,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云南省九三學社簡史(1956——2008)》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師范之光》 ,王淑芳、邵紅英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正面戰場  遠征印緬抗戰》,杜聿明、宋希濂等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滇西邊區考察記》,方國瑜著, (書林書局影印本)(本文作者李書 此文獲九三學社第六屆理論研究與社史研究工作研討會征文一等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冈市| 阿荣旗| 河源市| 田林县| 上林县| 兴安盟| 调兵山市| 新安县| 泰宁县| 东兰县| 吴旗县| 赤水市| 洛隆县| 山丹县| 绥芬河市| 尼玛县| 平定县| 杭锦旗| 德安县| 榆林市| 霍城县| 英超| 哈巴河县| 浮梁县| 阳东县| 麦盖提县| 南投县| 嘉鱼县| 清流县| 佛山市| 资源县| 阿尔山市| 外汇| 咸丰县| 桑植县| 海阳市| 朝阳市| 阿瓦提县| 信丰县| 周口市|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