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的瓷器。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王佳雯
福建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是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水下考古發掘重點項目,10月19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水下考古首期)重大項目新聞發布會。項目開展期間,中央電視臺對水下考古發掘進行了三天專場直播,全網點擊瀏覽率超過兩億;湖南衛視《絲路上的水下考古》首期《絲路遺珍》播出后,水下考古引發網友極大興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項目實施期間,九三學社福建漳州市委會積極對接水下考古工作,多次到海上作業平臺調研,了解水下考古現狀及需求,并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為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貢獻九三學社的智慧和力量。
本版今日推出相關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沉睡海底七百年的元代沉船“重見天日”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經濟開發區杏仔村東側的圣杯嶼海域。這里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南洋航線和東洋航線的交匯處。
然而,由于周邊海域暗礁叢生、海況復雜、歷年來臺風頻襲,這里也是一處海難多發區。
2010年10月底,第13號臺風“鲇魚”在古雷半島附近海域登陸,杏仔村附近漁民的鮑魚養殖箱被卷入海底。漁民們心疼鮑魚昂貴,便雇請了潛水員下海打撈。
打撈鮑魚箱時,潛水員在海底無意間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瓷器,便一并帶上了岸。通過沿海漁民的舉報,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漳州市文物部門。
通過持續走訪探查,結合當地漁民提供的線索,文物部門認為,這些文物可能來自一艘古代沉船遺址,而船體沉沒地點大致位于圣杯嶼周邊海域。
根據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流程,漳州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將相關信息上報,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福建水下考古工作隊開展了初次調查,確定了沉船位置,并對船體的保存狀況有了一定了解。
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福建水下考古工作隊結合廈漳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對該遺址周邊海域也開展了調查工作。2021年結合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技術潛水培訓班,考古隊對遺址水下文物分布范圍、保存狀況、遺址性質、船體及船體埋藏狀況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并獲取了一定的遺址影像、測繪及周邊物探數據,為下一步遺址的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2021年7月19日,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主辦,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專項研討會在漳州賓館召開。與會的各級領導和專家一致認為,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重點調查成果豐碩,鑒于圣杯嶼沉船的重要性,應盡快開展全面的考古發掘工作。2022年4月22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漳州圣杯嶼沉船考古發掘列入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重點項目。根據實際情況,國家文物局統籌制定了三年的工作計劃,撥出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并協調全國水下考古力量,2022年8月,圣杯嶼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發掘全面啟動。
大型水下考古發掘項目開展并不容易。與陸上考古不同,水下考古發掘得“靠天吃飯”,尤其圣杯嶼海域海況復雜,水下環境多變,受臺風影響大,因此水下考古發掘對現場環境、人員素質以及設備、經費等要求更為嚴苛。加之船體深埋于泥沙之下,砂石交錯,清理工作十分艱難。
據考古隊員介紹,圣杯嶼沉船所在地位于海面以下30米深處,日常能見度僅50厘米左右,工作難度和強度成倍增加。
為看清遺址全貌,考古隊員利用水下攝影對遺址的埋藏區域和細節一一記錄,在低能見度海況下用兩萬多張照片拼接出近兩百平方米的沉船遺址全景高清圖像,為水下考古科學發掘提供了重要保障。
去年,考古隊員清理發掘沉船遺址只發現6個隔艙板7個船艙,但隨著今年發掘工作的全面展開,工作逐漸深入,南面埋在兩米多深砂石下的三個船艙也逐漸露出了她的神秘面紗。
早上五點半出海,在海底拍照測繪、繪圖、裝筐提取文物、在海上作業平臺清理文物,回到收藏室后繼續拍照、編號、測量尺寸,直到夜里十二點才休息……這是水下考古隊員每天的工作日常。但看著滿艙的文物,考古隊員們都覺得一切堅持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自去年8月項目啟動到今年10月,漳州圣杯嶼遺址船艙內船貨提取工作圓滿完成,累計出水文物17288件。這艘沉睡在漳州海底700年的元代海船,終于重現在世人面前。
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150多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國際組織負責人等貴賓出席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作了《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主旨演講。同一天,外交部正式對外發布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合作項目清單,中國國家文物局將開展海上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工作。
“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重大研究項目,該研究主要針對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遺址保護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首期水下考古專題重大項目新聞發布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最新成果,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典型代表,在“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中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水下考古發掘發現,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船體殘長約16.95米,最寬處保存約4.5米,殘存9道隔艙板和10個船艙,發現桅座、龍骨板、龍骨補強材以及舭龍骨等船體構件。發掘出水文物標本總計17288件,主要為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余件,器形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元代晚期,為典型的外銷貿易瓷。結合溫州朔門古港的考古發現,專家推測該沉船可能是從溫州港出發的民間貿易商船。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是目前出水龍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龍泉瓷器大量外銷的典型代表。龍泉青瓷的大量外銷促進了中外文化和經濟交流,對世界陶瓷史、文明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布會上,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浩表示。
圣杯嶼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的發現,對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沉船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近幾年我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據了解,漳州市文旅局已邀請業內權威專家系統梳理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的考古材料,提煉其在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領域的價值,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準確定位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考古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為水下考古事業貢獻九三力量
今年三月的一天,在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社員之家”,社員們像往常一樣交流自己的近況。第二支社新社員、漳州圣杯嶼水下考古項目副領隊、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阮永好與大家分享了漳州圣杯嶼項目的開展情況,立刻激發了社員們的濃厚興趣。
“聽完永好同志的介紹,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個項目非常有意義,我們市委會要大力支持,提供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副主委林喜勇說。
9月24日,第二支社聯合第四支社、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支社等社員來到圣杯嶼元代沉船水下考古海上作業平臺學習考察。
“這些瓷器太漂亮了!有種和過去時空接軌的感覺!”“第一次不是隔著玻璃觀賞文物,太難得了!”社員們在考古隊員的指導下,零距離接觸了出水文物。對精美的出水瓷器,大家贊嘆不已、仔細觀賞。
時隔三個月,第二支社主委潘穎依然記得觸摸文物時的震撼。“我們的社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家都是第一次這么近距離接觸文物,到現場了解水下考古過程。在覺得新奇有趣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文物的珍貴以及考古團隊的辛苦,也想為考古工作盡一份力。”
為了讓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更好展示與闡釋,將其轉變為公共文化資源,通過數次調研,在多名社員的積極參與下,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形成了《關于建設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專題博物館的建議》。
“建專題博物館的意義,就是讓文物不再只是文物,而變成一個可以實現古今交流的平臺。”據建議執筆人、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干部羅東陽介紹,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建議,從打造品牌、弘揚“海絲”文化,教研結合、建設人才隊伍,數字賦能、“重現”歷史遺跡,深度開發、創新產品設計四個方面入手,積極謀劃推進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專題博物館的建設。
早在2022年圣杯嶼項目第一期發掘期間,九三學社社員、漳州市藝術館副研究館員徐鈺就參與策劃了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成果專題展。對下一步建設專題博物館,她提出了加強IP打造的建議。“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可以提取圣杯嶼沉船遺址中的代表性元素,設計成盲盒等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來推廣,從而進一步擴大圣杯嶼IP的影響力。”
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副主委、漳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技術負責人張健則關注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專題博物館建成后,其對漳州文旅經濟的推動作用。“圣杯嶼沉船遺址讓漳州多了一個講故事的主題。我們希望通過建設專題博物館,打造漳州全域旅游的新增長點,塑造文旅宣傳的新亮點,讓考古成果惠及民眾。”
近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向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發來感謝信,對市委會及相關社員積極參與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表示感謝,并對市委會在漳州水下考古工作中積極建言獻策給予充分肯定。
“今后市委會將繼續支持漳州的水下考古工作,為我國水下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九三學社的智慧和力量。”林喜勇說。
(本文圖片由漳州圣杯嶼水下考古發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