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落后的鄉村而求知欲旺盛的中小學生,我們會嚴謹認真地準備講授內容,熱情細致地回答所提問題,使之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誰也沒想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王永,會那么真切地記得15年前的這次表態。
11月23日,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召開“百名專家鄉村學堂講科普”活動(以下簡稱“講科普”)15周年總結大會,王永再次作為專家代表上臺發言。當他提及15年前的表態時,臺下“講科普”的親歷者們感慨萬千,熱烈鼓掌。15年來,“講科普”的腳步從未停歇,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的科普專家已累計開展近2000場講座,56.4萬余人次因此受益。
精雕細琢“磨”
像講故事一樣“講科普”
2008年,為了填補貧困、偏遠農村中小學科普教育的空白,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牽手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開展“講科普”活動,把社內科普專家送進科協選定的鄉村課堂,通過科普的形式提升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九三學社有人才,科協有網絡,協作運轉起來,學校歡迎,學生也很驚喜。
“講科普”是件好事。把好事做好,關鍵還得看科普專家們的講課效果。
王永最經典的科普報告主題分別是“月球探測與載人航天”與“走近機器人世界”。他從“嫦娥奔月”講到“神十七”,從機器人的產生講到“機器人+”的概念……每次講座結束,總被同學們緊緊圍攏,問答互動、一起合影,有時候還得摸出筆給“追尋科學之光”的孩子們簽名。從2008年的兩場報告,到今年的21場,從安徽到黑龍江、海南等地,王永累計講了300多場次。他說,同學們一雙雙求知的眼神就是他堅持“磨課”、不斷提高質量的動力。
孫立廣教授是南極科考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也是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講科普”專家團隊的“元老”之一。2008年,在“講科普”的啟動儀式上,他作為科普專家代表從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的手中接下了“講科普”的旗幟,也擔起了沉甸甸的使命。他拍攝的圖片讓很多孩子第一次“看見”南極,他結合南極科考經歷講授的課程讓鄉村孩子們大開眼界,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他說:“我很愿意通過科普的形式將這些科學知識和科學新發現告訴更多人,它像一個燈塔,指引著人們前行的方向,溫暖著對世界滿懷好奇的孩子們。”
安徽大學博士生導師鮑炎紅教授自稱“講科普”專家團隊中的“小學生”。為了迎接第一場報告,他拿出搞學術研究的認真勁精心打磨課件,分別準備了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給中小學生作報告和給大學生上課區別可大了,得讓他們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今年9月第一場報告結束后,他得到了金寨縣果子園鄉實驗學校師生的熱烈回應。
獨行快,眾行遠。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的專家志愿者們對精品講座的執著與堅守,讓“講科普”成為民主黨派與人民團體合作的成功案例,也成為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社會服務和安徽科普的品牌項目。
群策群力“謀”
有意義始終“有意思”
“講科普”一經推出,反響很好,2009年被九三學社中央總結經驗后在全社推廣,還被寫進安徽省科協年度工作報告,2013年獲安徽省統戰實踐創新優秀成果獎。
“科學技術是九三學社的主體界別。我們將九三學社的智力優勢和科協系統的組織優勢有機結合。”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副主委、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分析認為,這是雙方合作成功的關鍵。
壯大人才隊伍,組建專家講師團,組團講科普,讓同學們“聚一次聽幾場”;強化“菜單式”服務,實行專家“備”、學校“點”、組織“送”、學生“品”、學校“評”的一整套體系;擴展地域范圍,盡可能在每個縣區都選一所中小學作一場科普報告……科普之光迅速照亮了安徽鄉村中小學。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國科普事業不斷“破圈”,大科普發展格局逐步構建,對“講科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要求,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實做細,先后召開科普專家座談會、現場觀摩會、專題研討會等,把科普專家、鄉村中小學教師、科協工作者等邀請到一起,談問題、提想法、找答案。
“為了增加優質科普內容供給,每年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或召開專家座談會,或舉辦專題研討班,或組織科普觀摩會,邀請知名科普專家作示范講座,或走出去到外省市考察學習交流,或編發書籍,下足了力氣。”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副主委范立新對歷年科普“大動作”如數家珍。
群策群力下,“科普大餐”更豐盛了:課程內容不斷豐富,涉及航空航天、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物種生態、天文氣象、運動科學等各種門類。2023年,科普專家“科普菜單”上的課程達300余種。
科普內容不過時、不落伍是“講科普”不變的追求。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沈飊的研究對象是人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不久前,他受邀走進合肥濱湖壽春中學作《人造太陽與未來能源》主題報告,從影視作品《流浪地球》和《鋼鐵俠》中的“能源裝置”圖片引入到“人造太陽與未來能源”的發展,為師生解密科幻。
不斷豐富科普內容之外,對于如何讓科普報告“活起來”“動起來”,專家們也各展所長。針對淮南市毛集實驗區鄉村學校留守兒童多、科普知識匱乏,安徽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何濤副教授帶去了多個實驗室的機器人,讓報告現場變身為真實的“機器人世界”;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陳良為了科普心肺復蘇知識,帶上了護士長和心肺復蘇人體模型,給同學們“實戰”機會……
堅定初心“走”
“講科普”從校園走向社會
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這是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啟動“講科普”活動的初衷,也是15年來不變的追求。2008年,時任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主委趙韓秉持“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信念發起“講科普”。2017年,潘建偉當選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主委,接過接力棒,推動“講科普”邁上新征程。
潘建偉一直記得,1986年著名科學家、九三先賢嚴濟慈回鄉在東陽中學作科學報告,臺下年少的他聽完報告后的觸動和啟發。如今,他已是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在以己之力科普量子知識的同時,也全力推動“講科普”活動的開展,播撒科學精神和創新的種子,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
“講科普”在堅守鄉村的同時,也逐步探索走進城市校園、社區企業、機關單位等。2018年、2019年,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先后在合肥市濱湖世紀城社區、方興社區建立“講科普”基地,積極傳播科學知識、普及科技創新成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近年來,“講科普”活動還拓展了線上渠道,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通過網絡直播與各地中小學師生進行線上互動。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從最初啟動時的20名科普專家到如今的300多名,15年來,越來越多的安徽九三學社社員加入“講科普”隊伍,牢記初心,步履堅實,始終向前。15年來,“講科普”已成為九三學社社會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承載著“九三人”對科技強國建設的積極響應。
“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作出新貢獻。”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的殷切期望,是所有科普工作者的奮斗目標,也是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和“講科普”活動專家團隊的不懈追求。
走過15年,“講科普”活動正在開啟新征程,發展潛力巨大。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會將繼續強化基層科普服務,加強科普作品創作,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加強工作創新力度,為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貢獻智慧和力量。(來源:《團結報》2023年12月7日第二版 作者:李霞 李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