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上海一些示范村通過引入文創元素,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村,為鄉村產業注入了巨大活力。這一發展前景引起了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交通委員會計劃財務處(審計處)副處長、九三學社社員張蘊的注意。于是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張蘊就發展本土文創產業,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提出建議。
文創IP是打造是文創產業的核心。其實上海各涉農區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創資源,特色農產品方面有崇明老毛蟹、青浦茭白、奉賢黃桃、浦東水蜜桃等,非遺方面有崇明瀛州古調派琵琶、青浦吳歌、奉賢滾燈、浦東說書等。但截至目前,這類特色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缺少對文創IP的深度打造和專業運維。
“我在調研中發現,鄉村地區還尚未充分認識到文創產業的巨大發展前景,及其為傳統產業賦能的重要戰略意義,鄉村文創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以民間自有資金投入為主,專業人才較少,且很多文創項目’借用’設施農業用地和存量工業用地。專項規劃的缺失,使文創產業發展缺少有效的統籌指導,導致文創產業很難實現有序發展”,張蘊說。
文創設計專業人才和文創運營專業團隊的稀缺,制約了鄉村文創產業的整體能級提升。由于缺乏規劃落地空間和建設用地指標,存量工業用地二產轉三產的通道又未打通,用地問題也成為文創發展的重要瓶頸。而涉農區現有文創產業的扶持力度,尚不足以激發市場進一步投身文創產業發展熱情。
因此張蘊建議,搭建一個一站式平臺,由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主導,會同市各有關部門編制文創產業專項規劃,實現與總體規劃、文旅規劃、農業規劃、體育規劃、教育規劃、康養規劃等統籌相適。并強化市各相關職能部門對鄉村文創產業的專業指導,主動跨前一步,為文創產業創業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崇明的“一船”(崇明沙船)、“二曲”(瀛洲派琵琶、江南絲竹)、“三花”(西紅花、水仙花、灶花)、“三白”(白山羊、老白酒、白扁豆)……本土文創IP擁有親和力和生命力,鄉村地區可統一打造區域化本土文創IP品牌,打造特色園區,形成集聚效應。“最好能全方位優化園區配套設施,實現文創產業創業者拎包入駐,形成1+1>2的聚合效應”,張蘊說。
此外,張蘊還建議,加強特殊文創人才引進獎勵政策,吸引文創精英等特殊人才。進一步盤活廢舊廠房、農村閑置宅基地,發展文創產業,并將文創產業項目納入點狀供地范圍,為涉農區文創產業打開格局提供空間保障,吸引優質文創企業入駐上海鄉村地區。力爭“十四五”期間,每個涉農區都能精心打造一到兩個區級重點文創產業,以點帶面,為農業、旅游、體育、康養等產業賦能,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東方網 熊芳雨)